受傳統觀念影響,很多人十分忌諱談論死亡,與死亡沾邊的職業也會被視為不吉利。
入殓師這一職業,在普通人眼中更是異常神秘。
90後山東女孩辛沙沙,就是一名入殓師。
她從事這份工作已近10年,處理過的遺體有上萬具。
業内把她這種職業稱為“遺體整容師”,他們自稱為“職業送行人”。
“我見過全身腐爛的逝者,也聞過逝者身上的異味。
“有因車禍導緻面目全非的,也有全身水泡而腫脹的,有時忙完回到家洗澡,覺得自己的手不再是自己的……”
“我做夢都沒有想過,自己以後會成為一名入殓師。”
高三那年,18歲的辛沙沙還是個天真爛漫的孩子。
臨近畢業,班主任讓學生多關注一下大學專業,以便高考後填報志願。
在家翻報紙時,辛沙沙無意間看到一則招聘入殓師的廣告。
她這才知道,入殓師又叫遺體整容師,說白了就是給去世的人化妝,整理儀容,讓他們走得體面一些。
辛沙沙是農村出身,在她的印象中,人去世後,都是直接埋了。
即便是火葬,也沒有整理儀容這一說。
好奇的種子就這樣埋下,直到高考結束才發芽。
想法簡單的辛沙沙,想找一個就業方便、壓力小的專業。
“入殓師這個職業,不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嗎?”
填志願那天,辛沙沙對父母說了自己想報的專業。
父親聽了,吹胡子瞪眼地說:
“我不同意,女孩子家家的,給死人化妝成什麼樣子?”
母親更是直言:
“女兒,這個專業太晦氣了,我們不學。”
看見父母的态度,辛沙沙就知道他們是肯定不會答應了,轉了轉眼珠說:
“那好吧,不過我已經報過專業了,等入學了再換專業也是一樣的。”
父母信以為真,但萬萬沒想到,這隻是女兒的緩兵之計。
她報的是北京的一所大學,所學專業是:現代殡儀技術與管理。
2010年,辛沙沙成了一名殡儀專業的大一新生。
這個專業隻有兩個班,加起來80人左右,是學校人數最少的專業。
開學第一課,老師播放了日本電影《入殓師》。
影片以一名入殓師新手的視角,講述了入殓師的生活。
主人公觀察了各種各樣的死亡,凝視圍繞在逝者周圍充滿愛意的人們。
圖源:電影《入殓師》
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結局。
盡管你已不在這人世,但我仍想讓你以最美的姿态離開。
電影結束後,辛沙沙的心情久久無法平靜。
當時,她的腦子裡隻有一個念頭:
“讓生命如夏花般絢爛,讓死亡如秋葉般靜美。”
幻想是美好的,後來辛沙沙才發現,現實遠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
“你見過被機器攪傷成兩半的逝者遺體嗎?”
辛沙沙不但看見了,還要在旁邊給師傅遞工具。
師傅見她一臉苦色,提醒道:
“别害怕,等你實習結束,可是要親自給遺體化妝整容的。”
這番話對辛沙沙來說,不亞于天崩地裂。
動手操作跟理論知識完全是兩碼事。
當辛沙沙意識到這份工作并沒有電影裡描述的那樣美好輕松時,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2012年9月,辛沙沙在深圳開始了為期3個月的實習。
實習第一課,為逝者擦洗身體。
遺體容易腐爛,因此殡儀館的遺體幾乎都是冷藏着的。這樣的遺體,也最難上妝。
在老師的指導下,辛沙沙鼓起勇氣将手伸向冰涼的遺體。
當她的手落在遺體面容上的那一刻,大腦一片空白。
“我以為我會哭,可是沒有。不是不害怕,是太害怕了,人被吓傻了。”
當天晚上回去,她把手洗了最少20遍。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
漸漸地,辛沙沙習慣了,并且克服了恐懼。
轉眼間,來到了畢業季。
一切如辛沙沙最初想的那樣,這個職業确實很容易找工作。
剛畢業,她就順利進入濟南市殡儀館,成為一名全職入殓師。
“這份工作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真的要走這條路嗎?”
從高考到整個大學生涯,再到步入工作,這些年來,辛莎莎一直覺得稀裡糊塗的。
仿佛有一隻無形的手,冥冥中安排着一切。
真正讓她對這個行業開始産生敬畏之心、心态發生轉變的,是這樣一件事:
某天,辛沙沙接到了一位逝者,是一名24歲剛大學畢業的女孩。
因為遭遇車禍,她的臉上有幾處劃傷,頭蓋骨也因外力被掀了起來,看上去觸目驚心。
家屬拿出逝者生前的自拍照,含着眼淚說:
“我女兒生前最愛美,你能不能照着這張照片做。”
照片中的女孩,臉上化着淡淡的妝,笑容燦爛。
辛沙沙看見女孩笑容的那一刻,心髒像是被什麼東西擊中了,鼻頭發酸。
當她為女孩化完妝後,女孩的母親止不住流下眼淚:謝謝,謝謝你……
那一刻,辛沙沙發現自己一直以來的不适感,突然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踏實的成就感。
“感覺自己仿佛為這個世界的美好,出了一份力。”
她真正感受到了入殓師這份工作的價值,那種被人認可和信賴的感覺。
入殓師存在的意義,既是讓逝者體面地離開,也讓活着的人記住他們最好的一面,同他們好好告别。
但入殓師這個職業,并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和尊重的。
辛沙沙也經曆過一段低谷期。
“房東知道我在殡儀館上班後,讓我立馬搬走;
“大年初二我們開工,我打車回單位,司機一聽是去殡儀館,臉色瞬間變得十分難看,大罵晦氣;
“在告别廳,有位母親指着我的鼻子教育孩子:你要是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得幹這個工作……”
陌生人也就算了,但連親朋好友也不理解她的職業。
“我從不參加别人的婚禮,因為大喜的日子,我這個職業的人去了不合适。”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健身房裡,辛莎莎認識了一個文質彬彬的男人。
在兩人的閑聊中,男人得知了她的職業。
辛莎莎本以為他會像常人一樣,投來異樣的眼光。
但是,并沒有。
男人笑着說:
“這份職業很神聖,像我們這個年紀的,很少會有人能夠選擇這個,并堅持下去。
“莎莎,你很棒。”
後來,這個男人成了辛沙沙的老公。
婚後,兩人有了一個兒子。
但是,他們很少回老家。
因為她不想讓自己的老公和孩子遭受白眼。
2020年,在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辛沙沙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号。
她是全國唯一一位獲表彰的入殓師。
獲獎前,父母對她的工作總是遮遮掩掩;獲獎後,父母囑咐她:沙沙,好好幹。
除了父母的變化,還有來自親朋好友的祝福。
“他們都給我發微信祝賀。”
在這之前,她是人人敬而遠之的辛沙沙;現在,她是老辛家最出息的女孩子。
在日記裡,辛莎莎這樣寫道:
“入殓師這份神聖的工作,影響着我對生活的感悟。
“整日面對悲苦的生死離别,讓我更加懂得珍惜擁有卻常常忽略的美好事物。”
入殓師這份工作,辛沙沙一幹就是近10年。
其間,她為上萬名逝者做過遺體整容修複。
她說:
“平時工作中,穿着厚厚的工裝,因為上廁所不方便,所以很少喝水。
“可是當看到逝者的面容逐漸恢複,能夠安詳地離開,心裡也就不覺得那麼苦了。”
電影《人生大事》的導演曾經說過一段話:
“人生有兩件最不光彩的事,一件是出生,一件是死亡。
“在這兩個時刻,人失去了所有的自主性,完全依賴他人的幫助。
“所以,給你接生的醫生和送你走的殡儀員同樣偉大。”
認真想想,确實是這個道理。
辛沙沙就像一個守門人,送走了無數人,并對他們說:
一路走好,來世再見。
“在我看來,這些并不是逝者,他們也是一個個生命。
“隻是我們在幫助他們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我們要給他們最後的尊嚴。”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知否大叔。作者:知否大叔,80後自由寫作人。三觀比五官正,眼界比目光更寬廣;沒見過你,但比誰都懂你。本文圖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