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是文學家,出身官宦之家。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東漢末年魯國人,孔子的二十世孫,高祖父尚為钜鹿太守,父廟為泰山都尉,孔氏一門為東漢大族,廣有名聲。東漢大儒,建安七子之一。獻帝時先後任北軍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建安元年,征為大匠,遷少府,又任大中大夫。孔融好抨議時政,後因言獲罪,為曹操所殺。
孔融家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四歲時與諸兄食梨,而讓其兄大梨吃,自己揀小的,問其故,曰“小兒,法當取小者”。一族人稱奇,孔融讓梨的故事載于《世說新語》,成為後世國民教音們教材,以孝悌聞名的典型人物。
孔融讓梨雕像
孔融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亦擅詩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賞孔融文辭,把孔融與王粲、陳琳、徐幹、阮瑀、應場、劉桢六位文學家相提并論,列為“建安七子”。
據《後漢書》載,孔融有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共二十五篇。後世大多散佚,僅有少量散文詩歌存世。他的散文講究辭藻的華美和字句的對稱,具有濃重的骈俪氣息。他的文章“體氣高妙”,“奮筆直書,以氣運詞”,體現了建安時期文學創作的共同風尚。
建安七子雕像
建安元年,漢獻帝被曹操迎去許昌,孔融被征召,先任大匠(朝廷工匠官員),後任少府,孔融朝議時常發表尊君主、正儀禮、别忠奸的言論,曹丕納袁熙之妻甄氏,孔融寫信諷谏,“武王伐纣,以妲己賜周公”。曹操禁酒,孔融卻好酒。孔融好賓客,務空談,言辭激烈。曹操令人構陷罪責,被下獄棄市,妻子兒女均被殺死。
孔融是舊官僚貴族代表。袁紹、袁術、孔融等人出身于名門望族世家大族,依靠家族名望和地位,世代為官,形成了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官僚貴族階層。
他們安于現狀,維護既有利益,結交貴族名流,清議空談,好逸惡勞,與基層和底層的平民百姓脫節,胸無大志,更缺乏憂國憂民的情懷、為國請命的胸懷,務以虛名慷慨激昂,并無政治才能和抱負。在東漢末年,國家有難,人民遭禍的情況下,不能舍身成仁,更不能明斷是非,缺乏政治勇氣和能力,成為政治上的附庸或病态。
這些貴族集團受到了曹操、劉備等人的歧視和反感,終将被社會和曆史所淘汰,也将為政治體制所抛棄。孔融沒有什麼突出的政治業績和貢獻,反而平庸而随波逐流,在東漢末年的政治動蕩中并無建樹,屍位素餐,高談闊論,發表不一緻的言論,必然會受到懲罰。
曹操大宴孔雀台
孔融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和言論上的不合時宜是不正确的,因言獲罪,有些過分。罪不該死,也反映了曹操的淫威權勢、氣量不足和毒辣之心,缺乏容人之量,文人大儒可以貶官不用,沒有證據表明有罪,加以殺害,并将妻子兒女也不放過。曹操歹毒奸詐之心可見一斑。
孔融隻是東漢時期官僚貴族的代表,因選官制度和外戚權臣,形成了一批貴族官僚家族,到了魏晉時期就發展成為門閥士族,成為一批腐朽的官僚階級,給政治、經濟、社會造成嚴重影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