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這篇文章開始之前,我從網上找了一張圖片,讓大家先大概有個直觀的感受。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
為何說“大概”呢?因為本文所要說的“麥”以及後面要說的“禾”,從科學的角度講肯定有諸多區别,而就我本人而言,對它們隻是知道“大概”的樣子,所以我們不從農業或植物學的角度探讨,就說說字。
來說到農作物,“麥”毫無疑問大家都知道,但其實“來”也是“麥”,還是“瑞麥”。
先來看其甲骨文。
來——甲骨文
“來”的甲文,是不是和上圖有些相像呢?中間筆直的一豎是稈,下面為葉片和根,上部有的加了一橫筆,而有的則沒有。這裡不考,但是要先記一下。
來——說文小篆
所以,“來(來)”本為麥名,後來加了義旁“麥”,作“麳”。“來”和“麰(móu)”是周地所接受的優良的麥子,也就是“瑞麥”。這種麥子在一根麥稈上有兩顆麥穗,像麥芒麥刺的形狀。“一來二縫”的意思就是一株“來”上面有二穗,縫,通“鋒”。
《詩經•周頌•思文》中“诒我來麰”意思就是送給我們大麥和小麥。既然是《周頌》,那自然歌頌的是周的事,周朝始祖後稷(也就是棄)在舜時代被派管理農事,人們為了歌頌他發展種植、造福人類,寫了這首詩。
《詩經•周頌•思文》(圖片來源于網絡)
但在蔔辭中,“來”就已經被假借為“行來之來”,即“來往”的“來”。許慎解釋這種假借的原因是“來(即這種瑞麥)”是“上天賜來的”。
來——金文
“來”的金文找到四款,前三款都是延續甲文的寫法,就是麥子的形狀,但最後一款加了“彳”和“止”,就有行走的意思了。
麥既然“來”也是“麥名”,而且是一種“瑞麥”,那麼古人的“麥”又怎麼寫呢?先來看《說文》中的解釋(為讓大家對字形結構看得更清楚,下文有的地方用繁體字)。
麥——說文小篆
許慎對“麥”的解釋是,“芒谷”,也就是有芒刺的谷。秋天種下,厚厚地埋着,所以叫它為“麥”。薶,是個多音字,這裡音mái,為埋葬之意。
麥,屬金,所以金旺就生長,而火克金,所以火旺就死亡。從“來”,因為來是有穗的谷物。
說到這裡,順便說下五行對應的季節和方位:
五行對應季節及方位
我查了下麥的播種時間,雖然各地具體時間不同,但大麥主要為秋播,而小麥的播種時間為春秋兩季。時過千年,這些規律仍然适用,不得不感歎古人的智慧。
“麥”除了從“來”之外,還從“夊”,在進一步說“麥”之前,我們有必要先把“夊”搞清楚。
未完待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