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9日、農曆三月二十八是曹縣安蔡樓高集天齊廟會,人山人海,道路兩旁百貨琳琅滿目,精緻的手工,精美的手工草編,刺繡,美味可口的小吃更是吸引着遊客。也看到了久違的簸籮和籮,慢慢給你道來。
天齊廟會人潮人海
廟會小商品中有簸籮和籮(小面籮)
廟會商品中有簸籮和籮,認識嗎?
《新華字典》給“籮”的解釋是“拼音luó, 用竹子編的底方上圓的器具”的意思。最早見于漢朝時代,本意是一種用框架和紗網材料組成的器具,傳統農業用于分離谷物與微小塵土,可以漏掉灰塵和碎末工具。在魯西南方言口語裡,尤其是農村裡,以前可以用到以下幾種主要物件。
一種圓形簸籮,俗稱圓筐子
一種簸籮
“簸籮(拼音bǒ luó)”,用柳條或篾條編成用以盛東西的器其大小、方圓、深淺等形制因用途而各異。在魯西南農村常見到的有“針線簸籮”,直徑約三十厘米左右的圓形器具,也是用柳條編的,主要是放針、線、剪子、鋪襯、碎布、線轱辘的、錐子,有時也臨時盛沒做完的鞋、鞋幫子、衣裳等。有的時候,農村婦女幹完地裡的活回到家裡,端着針線簸籮,三五人聚集到大樹底下,繼續拉布鞋底、做針線活,繼續“張家長、李家短”的聊天。到了做飯的時間了,就各自把手頭活收拾到針線簸籮裡,端着回家,将針線簸籮放到高處,以防孩子亂拿剪子、針玩,然後再鑽到廚屋裡做飯。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兩張方凳随便地放在牆邊,一張空着,一張放着一個作針線的簸籮。”針線筐也叫線簸籮,很多老人都喜歡用來放置雜物,做針線活必不可少此物,以前傳着一句老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最大的工程就是它了。
針線筐
面籮
籮、籮篩
“ 籮篩(拼音luó shāi)”,有的地方讀音為“ luó sāi”,有的地方為“籮”、“籮篩的”,沒有稱“篩”的,“籮”與“篩”是兩個不同用具。籮是一種分離粗細面粉的生活用具,為圓形,直徑約三十厘米左右,籮圈子深十厘米左右,籮篩 一種專供篩粉狀物質或過濾流質的器具,底部比篩子密,用絹或細銅絲等材料做成,以前的籮篩底是用绫羅綢緞做成,現在有用金屬、尼龍網成的。小面籮專門用于籮面。
面籮
簸籮
面簸籮比較大,是一個長約一米半左右、寬約六十厘米左右、深約二十厘米左右的敞口曲面型的器具,一般都是用柳條編的。以前,農村吃的面主要靠石磨磨面,将磨好的面,放到面籮裡,就在面簸籮裡面籮面。
簸籮簸籮是盛糧食或面粉的工具
簸籮有圓的也有橢圓的,且有大小之分。大的直徑在一米二、三的樣子,小的直徑在一尺左右,小的簸籮大多用作盛一些針頭線腦,是家庭婦女們做衣服鞋襪離不開的工具,則叫它鞋簸籮子;大的簸籮常用來拾掇糧食時或磨面時用,特别是磨面時羅面,簸籮是最佳的承接工具,所以叫它面簸籮。
面簸籮的作用很大。一年中,沾糧食、磨面,用簸籮的機會多。陰天下雨或雨雪天氣,需要磨面時,拾掇糧食就得用濕布粘,沾去糧食中的塵土雜質,再晾一晾,就可磨面了。磨面的時候,把簸籮放在案闆上,簸籮裡放入羅撐子,羅撐子上放籮,用瓢把磨盤上的麸面搲下來,倒入面籮中,一隻手抓住籮圈,讓籮在羅撐子上前後快速移動,面就會從籮裡下落到簸籮裡,這就是羅面。磨一套糧食,能羅一簸籮面,等結束時,把面簸籮裡的面搲進面壇子裡或面醭囤子裡,磨面就完成了。五十年過去了,小時候幫母親大人羅面情形仍然記憶猶新。
羅面
面簸籮還能用作其它糧食的存放晾曬。大豆、玉米、芝麻、綠豆、豇豆等都可以在簸籮裡脫胎換骨,成為人們口腹佳肴。特别是芝麻的晾曬最為簡捷方便,中秋節前後收割芝麻時,一開始就是拿着大簸籮,放在身邊,割一把芝麻稈子,就頭朝下往簸籮裡倒一下,讓那些已經開口的芝麻蒴子盡情地吐露釋放,一塊地割完,倒出的芝麻能蓋住整個簸籮底子,農民就是這樣巧妙地減少損失的。
這個簸籮200元一個
面簸籮的一個特殊的作用就是捂醬豆子。以前曹縣農村,家家戶戶都會在夏季做醬豆。把黃豆煮熟,晾幹,撒上麯種,用黃蒿或麻葉蓋着,捂上一周,豆子上長滿黃醭,就算捂成了,做醬豆子就算做成了一半兒。而捂蓋的最好工具就是面簸籮。
面簸籮最光榮的一件事就是盛裝年馍。臘月二十幾,家家開始蒸年馍,經過剁餡、和面、發面、接面、蒸馍等一系列程序,包有紅棗或豇豆或紅薯的年馍就一鍋一籠地出來了,還有豬肉粉條包子和油饹剌子黑菜包子,還有最重要的棗花子,都會擺在一張幹淨席上或秫稈箔上,等一天冷涼後,它們的去處就是面簸籮或馍醭囤子裡。這個時候,面簸籮就大顯身手了。
一個簸籮能賣幾百元啊
面簸籮還是盛馓子的最好工具。年馍蒸好後,家家都要出油鍋,農村人還會炸麻貨子,這是走親戚必須的禮品美食。請老師兒,和面,盤油條,炸制,一把把金黃酥脆的馓子就出鍋了,炸好的馓子放在面簸籮裡,等冷涼後蓋上雨布(塑料布),能保持月兒四十的焦脆,對走親戚時馓子的形狀和質量是一種可靠的保障。
馓子,有的地方叫馓子,也又叫麻貨子,既是當地的口語,也有一定的寓意。衆所周知,芝麻,屬麻科,因為含有油脂多,被人類培育改造,成為人類主要的食用油和高檔調味油,人們常常用小磨香油來炸制高級食物,既是對親戚的重視,也是健康的需要。芝麻是獨具特色的油料作物,用芝麻油炸制的東西,人們叫做麻貨子。代代相傳,麻貨子的叫法流傳至今,是馓子二字代替不了的。現在基本不用香油炸制了,兒時馓子口味隻能留在記憶中。
馓子
炸馓子有幾個步驟:一是和面,和面時需要加食用明礬(即白礬)、鹽,明礬是添加劑,起到蓬松酥脆的作用,掌多少,量的把握十分關鍵,需要的是恰到好處;二是盤油條子,炸馓子的師傅坐在凳子上,腰裡束上大水裙,把饧好的面塊先切成條劑子,然後用手在案闆上搓成筷子粗細的條子,家庭主婦會坐在師傅下首,把師傅搓好的面坯條子,一圈一圈地盤在大紅盆裡,當然,師傅搓的時候要用油,主婦盤的時候更要用油,那條子是用油浸着哩。條子搓完盤好,用油浸着,再饧饧;三是油炸,在條子饧的同時,就可以準備出油鍋的工具和設備,大鍋或小炒鍋,漏浮,筷子,大盆或簸籮或大簰子,燒鍋的劈柴,師傅喝的茶水和吸的香煙。這邊該準備的東西一到位,那邊盆裡的條子也饧好了,主家夫婦倆分工配合師傅,丈夫往往燒鍋,妻子負責用筷子翻和叨,師傅從大紅盆裡把條子扯出來,兩隻手像變戲法似的,條子在一隻手上飛快地纏繞,纏夠一把,兩隻手都插進纏好的圈裡,适當的用力一掙一彈,反複兩次,條子被拉得又細又長,把子也變長了。這個時候,師傅會瞬間把它放進熱油鍋裡,那熱油遇到冷面,咯喳喳響動,就在這刹那間,剛才細長的把子經師傅用筷子一撥,變成了馬蹄形,所以有人說是馬蹄形馓子,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馓子也可炸成直把,可長可短,可粗可細,也可炸成8字形的麻花狀,這需要師傅用兩根筷子在馓子還軟的時候,快速擰動旋轉,才能形成8字形麻花狀。
炸馓子雖然是一個精細技術活兒,但也是一個眼見的活兒。一開始,很多家庭主婦不會操作,有的就自己擺治,有的會請炸馓子的師傅來家炸,管着吃喝,得一天忙碌。請師傅的家庭,家庭主婦們在幫助師傅打下手時,大眼一瞟,那技術就學到心裡了,沒什麼花兒,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主婦們都會做了,隻不過和面、盤條子、炸的時間等一些技巧需要自己摸索把握,心靈手巧的主婦們炸出的馓子,無論色香味還是造型都不次于那些常炸馓子的大師傅們。
馓子也是餐桌上的食品
果子
馓子是走親戚所用的特色禮品。過去,隻有過年走親戚,才炸馓子,其他節日很少炸制,一般日子更少見。舊社會,普通百姓家過年走親戚,掂兩封果子(也是小磨香油炸的)就行了。解放後,平常人家用一種窄窄的淺淺的兩頭翹的小竹籃子,裡面裝兩封果子,上面裝兩把馓子,上面蓋條毛巾,或者蓋張紅紙,就可以把親戚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這種用小竹籃子走親戚的方式仍在使用。到了八十年代,人們嫌這種兩頭翹的小竹籃太小,不大氣不大方,于是便有人改用那種大而深的淘麥籃子,這種籃子能裝更多的馓子,大人小孩走親戚更體面。到九十年代中期,人們開始從商店商場和小賣部中買成件的禮品來走親戚,慢慢地就很少有人再用籃子裝馓子走親戚,買馓子的少了,馓子也悄悄地退出過年走親戚的行列。
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時,鄉村仍有打面房,農民們打好的面有時間需要冷卻、摻和,還用得着面簸籮。第二個十年,城鄉家庭都是以買面為主,極少有人去打面,甚至連年馍也是買的,走親戚掂的是成件的禮盒禮箱,家家炸馓子的幾乎沒有,捂醬豆的也少了。所以,沒有了用處,面簸籮(大簸籮)就被閑置一旁,成為可有可無的東西。
老物件裡有故事,老物件是一份情懷,老物件代表着新生,天若有情天亦老,喜歡老物件的人,都有一顆柔軟的心。我們懷念過去,是因為過去的時光裡,包容了很多我們已經失去的東西,有些一旦遺失,就再也無從尋找。過去是回不去了,但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書寫一個全然不同的結局。失去童年,可以保留童心;青春遠去,那就煥發精神;愛情枯萎,還須以愛待人;事業不逮,力求保持做人做事的完美心态。
部分資料來自網絡,特向原作者緻謝!
作者:孫智敏,曹縣第三中學高級教師,曹縣政協常委,曹縣人民政府行政執法監督員,菏澤市人民檢察院監督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