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口欲期,大家都會說吃手!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經曆從吃一根手指到一個小拳頭的過程,愣是把自己吃惡心了,也不會停手!後期若再趕上出牙不适,這吃手的曆程又要延續上一陣子了。但口欲期不單單說的是吃手,還有見啥吃啥的階段。寶寶見什麼吃什麼和吃手,其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因果。
搜下口欲期,十有八九的人說阻止吃手危害大,一定不能幹涉。口欲期愛吃啥吃啥,竟然有個略有粉絲量的博主說鞋底都可以給寶寶啃。當真可以如此放縱?
不少父母,因為模糊地了解過口欲期這個詞,為了不影響寶寶所謂的未來人格而選擇放任自流,任憑一直吃到2歲甚至3歲,上幼兒園還吃手的寶寶也大有人在。一直到寶寶出現甲床破裂、手指畸形、口腔問題,甚至嚴重影響到社交才開始反思和質疑。今天就來好好說說吃手這件事,一篇講明白!
吃手主要分為以下2個階段:
第一階段:認識自己的身體
1-6月齡
在寶寶兩三個月的時候,家長會發現寶寶長“本事”了,開始努力的拿起自己的手使勁兒的看,然後費勁兒的往嘴裡送,吃手的原因很簡單:她并不知道手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那麼在這幾個月,除了開始認識手,那爸爸媽媽可以提供數量豐富且顔色鮮豔的認知玩具,我有給到布書,搖鈴,小毛巾啊,寶寶吃手的行為就會轉移到物品上。當然還有親子互動,如果爸爸媽媽都做不到,寶寶隻能被迫将注意力從周圍環境再次切回自身,吃手真的隻是因為太無聊了。
6-10月齡
即使寶寶順利渡過第一階段,吃手行為還是會再次返回。就像我二寶現在是7個月左右,這一次吃手的原因是因為長牙,像檸寶就會放一個手指在嘴巴裡面掃來掃去的。牙膠,磨牙餅可以派上用場。
第二階段:見什麼吃什麼,3-12個月1、認識世界
寶寶最初吃手的行為是開始探索自己身體的标志,當她對自己的身體有了最基礎的認識之後,就會将注意力從自身轉移至周圍的環境。随着寶寶大運動能力不斷發展,趴、爬、坐、甚至可以走了,那麼就意味着他能接觸的東西更多了,那麼他對這個世界就更好奇了,吃的範圍也會不斷擴大。會把所有他能夠到的東西放到嘴裡去認知,因為他會通過口來認識軟和硬、光滑和澀、材質等等。
2、有味道的世界
在寶寶探索了物體材質過後,6個月開始他會進入一個有味道的世界,也就是輔食階段了。寶寶會把一個東西放進嘴巴之後,會吐出來看看,然後再放進嘴裡,但是家長們不要慌,這其實是寶寶建立事物之間聯系的一個方法,也就是孩子把東西放進嘴裡之後,他在感覺到這個東西的材質的同時也感覺到了這個東西的味道,然後把它們聯系起來,比如:蘋果是甜的硬的、香蕉是甜的軟的,再次看到香蕉的時候就會很想吃。
如何科學幫助寶寶度過口欲期?
①不幹涉但也不放縱
真不怕得罪,很多大v,網紅隻說到了前半句,寶寶咬東西時,不要強行制止,否則容易加劇寶寶口欲期的反應。如果寶寶在吃電線,啃手機,咬拖鞋呢?堅決不允許她吃不可入口的東西,比如手機,拖鞋;拒絕的同時要告訴她這是什麼,髒!髒!不要擔心寶寶聽不懂,多說幾次她就明白了,然後你的表情給她看。
②定期做好衛生
寶寶能夠到、拿到、舔到的地方和物品,都要注意定期洗幹淨了,過小的或是危險的物品特别是玩具,一定要收拾好,不讓孩子拿到手。
③多接觸寶寶
媽媽爸爸可以通過多多撫摸、擁抱孩子,給寶寶更多安全感,也能轉移一部分口欲期的需求。
玩具品類多且引導寶寶正确玩玩具
玩具我們家是不少,我選擇玩具并不是心血來潮,會刻意将提供的玩具分為: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抓握五大類。
像布書,咬不破,有聲音,一些立體的可以給寶寶握爪,邊角還有個牙膠可以啃咬;最近不是快7個月會坐會爬,入手了活動桌,上面就有很多串珠,可以撥動的,下面還可以踩着發聲的。讓她盡可能多維度地去認識新東西,并潛移默化地讓她明白認識世界不一定要通過吃;
不要把玩具扔給寶寶後就任憑她啃,需要陪玩和講解。很多人覺得早教玩具幹巴巴地沒啥好講的,那是因為沒有用心:講顔色、講形狀、講用途、講材質,聞味道,摸觸感,聽聲音,甚至可以把玩具藏起來讓她找…剛開始她并不會回應你,但用不了多久她就會用眼神、咿咿呀呀或者肉手來回應你。
什麼時候需要幹預?
口欲期的正常吃手是會把整個手都啃一遍,比如不會認準具體某根手指或者某個部位。如果你發現寶寶需整夜吮吸手指才能睡覺,或者還因為長時間啃手指而造成牙齒發育不良時,就需要幹預了!因為這是口欲期的錯誤表現了,是寶寶采取的一種自我安慰,不加以引導會嚴重影響寶寶日後生活習慣!
頻繁吃手,會有什麼危害?
1、頻繁吃手,導緻牙齒畸形
一旦孩子養成吃手的習慣,長期吃手會導緻錯颌畸形,造成牙齒不齊。比如“地包天”、“龅牙”,嚴重影響孩子的顔值。
2、頻繁吃手,導緻手指畸形想起我親戚一個孩子,吃到大拇指脫皮泛紅還在繼續吃,一吃又哭,真的是心疼。
除了口欲期,孩子吃手還有很多種原因:
1、處于口腔敏感期
處于口腔敏感期的孩子不僅會吃手,還可能會把任何東西都放進嘴巴,用嘴認識這個事物。
在這個階段,家長要做的就是讓孩子順利度過口腔敏感期。
2、出牙引起的煩躁
到了7、8個月,為了緩解出牙帶來的疼痛和不适,孩子也會頻繁吃手。此時可以給孩子提供粗細不一、質地不同的手指食物,比如:切成塊狀的香蕉、蘋果、面包等。或者提供安全的咬膠玩具,緩解出牙帶來的煩躁和不适。
3、尋求安撫
尋求安撫也是孩子吃手的一個原因。逐漸長大的孩子,還會通過吃手緩解煩躁不安的情緒,獲得鎮靜作用。1歲以前的孩子吃手,屬于正常發育現象。家長無須刻意阻止,但也不能鼓勵孩子吃手。多進行親子互動,多做撫觸都是一個好方式。
4、心理焦慮的表現
心理焦慮、缺乏安全感,也是孩子吃手的一大原因。我剛不是說我親戚孩子吃到手掉皮還吃嗎,是因為孩子從5個月就放下鄉下。離開父母,缺乏安全感。當孩子産生心理壓力時,會退行到嬰兒階段,通過吃手來獲得心理安慰。等到1歲多,她媽媽來接走小孩,才截掉了這個習慣。吃手隻能解決一時的壓力,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母隻有多關注孩子的表現和變化,找到孩子吃手背後的真正原因,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吃手的行為。
改掉吃手的習慣,父母需要智慧和耐心:
1、引入其他替代物
如果孩子是把吃手作為緩解焦慮,安撫的手段,就可以引入其他的安撫物,比如安全的毛絨玩具,逐漸取代孩子睡前吃手的習慣。當然,孩子最好的玩具,就是爸爸和媽媽。拉着孩子的小手,給孩子講故事,用陪伴滋養孩子的心靈。父母的陪伴,才是擺脫孩子睡前焦慮的最好良藥。
2、轉移注意力
孩子吃手真的是無意識,像我們大的4歲,平時不吃手,但偶爾在看電視的時候,看着看着就會把手伸進嘴巴含着。我會拿水杯給她或者讓她抱住抱枕,這樣她就不記得這事了。
像小的現在長牙期,我也會準備幾個牙膠,輪番讓她拿在手裡,這樣他就騰不出可以吃的手了。不刻意提醒孩子“别吃手”,用行動去減少孩子吃手的行為,讓孩子悄悄地跟吃手說再見。
3、認真和孩子溝通吃手這件事
平靜直接和孩子聊吃手這件事,和孩子共同面對、一起解決。跟她說吃手真的很不衛生,如果緊張的話,可以雙手搓一搓,交叉等等,給到孩子一些實用操作性建議。還要提醒一下大家的是:當你發覺孩子牙齒排列因為吃手出現問題時,就要及時找牙科醫生,聽專家的建議,配合進行牙齒矯正了。
孩子吃手這件事,是小事,也是大事。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事;習慣的改變,也非一日可成。隻有在愛和尊重的前提下,給孩子提供支持和幫助。才能教會孩子,在困難面前,懷着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态,健康茁壯地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