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的銅器大都由陶範法鑄造而成。陶範法就是将要鑄造的器物模型,用陶土做成若幹範塊,并有内範和外範之分。鑄造時,把範塊合攏成型,銅液就從内外範的間隙中澆入,冷卻脫範便成就一件銅器。那麼在鑄出的器表,隻要是合攏範塊的交接處,必定會留下線痕。盡管有的明顯處會做些鑄後打磨,但像耳、足、底等内側或其他隐蔽處的痕迹是磨砺不掉的,而且當年的鑄造者亦根本沒有将這些範線清除的習慣。
一般作僞的銅器以失臘鑄造為主。失臘鑄造是用整模,不分範塊,器表清潔光滑。所以假器往往不見範線,但會出現一些細小的砂眼,失臘鑄造就有此特征。
看墊片是鑒别真假銅器的又一簡便方法。前面談到,墊片是用來控制澆鑄器壁厚度的有效工具,當時的鑄工往往會順手取來一些厚薄一緻、但大小不均的小銅片,預先墊放在内外範的間隙處,當澆鑄成型後,銅墊片便留在器壁上,有的易見,有的難找,有的還十分對稱,左右相應。
商代早期的青銅器是不用墊片的,這與當時鑄造工藝的不發達有關。但假造的青銅器,也是不會有墊片痕迹的。還有些作僞者,在真器刻上銘文或花紋,卻正好刻在墊片上,這樣的弄巧成拙是不乏其例的。
在青銅器的鑒别中,除了鑄造技術和器物造型兩方面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不可忽視,這就是紋飾圖案的鑒别。紋飾圖案是青銅器的一大特色。它比器物造型更加複雜多變,而且内容豐富,制作精美,為世人所欣賞。
作假的青銅紋飾有許多種,大緻有如下幾種情況:一是假器作假紋飾,以蘇州周氏作坊出品為最精緻。北京也有高手佳作出現。這些藝匠的紋飾功夫很深,即便是僞作也可算得上是精美的工藝品了。但對于鑒别真僞來說,隻要細心審視,還是能看出破綻的。因為一件紋飾再精緻的青銅器,也是不可能在器形、皮殼、鏽色等方面都十全十美的。二是在素面真器上添刻花紋。這種手法很普遍,比如在毫無花紋的素器上加花紋、在有少量花紋的真器上添加花紋、在花紋鏽濁不清的情況下加刻花紋、在鑲嵌脫落的花紋上重新加入鑲嵌物等等。曾有這樣的事例,當錯金銀的越王劍被發現後,就有一些作假者,在素劍上補刻花紋、錯以金銀出售,卻因技術欠佳而被識破,終贻笑大方。
鑒别這些改刻或增刻的紋飾,可首先比較其本身或周圍的表層和地子是否與該器的其他部位相一緻,因為若是後刻的,一定是破壞了原有表層的色澤。其次找一下每組花紋的接合處是否有範痕,因為花紋是刻在範塊上拼合澆鑄的,沒有範線就有作僞的可能性。再有就是作僞者對商周青銅器紋飾的規律把握不準,比如紋飾一般雖有地紋和主紋之分,但二者其實關系密切。如獸面紋卷角或勾尾的收頭處往往是像同心圓一樣與地紋的小圈連接起來的,但作僞者往往忽略了這一細微的特征。
辨别青銅器真假,講究重量、嗅覺、聲音和鏽色的程度。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表比商周器輕薄,若重量相反,則存疑。銅器出土有土氣味,作假的器表總散發出酸味。但更為重要的是對銅質聲音的辨識和器物表面鏽色的鑒别。因為商周銅器是以銅錫合金鑄成,敲擊的聲音自然清脆,而後仿的青銅器往往用黃銅鑄成,或澆鑄而成,敲擊的聲音混濁,若偏薄,則脆而散。有的是修補的僞器,四周敲出的聲音就會不一緻,加入其他材料修補的,更有一種沙啞感。
觀察古銅器表層和鏽層也很重要,因為當從器形或制作工藝上難以确其真假時,可以通過鑒别其表面鏽色的好壞來斷定是真品還是赝器。由于青銅器埋于土中上千年,銅鏽會層層發出,但各個地域的青銅器表鏽色卻不甚相同,這與不同的地下水質和其他有機物腐蝕其表面,産生不同的化學反應有關。如安徽地區出土的青銅器,鏽層呈灰綠色;而湖南出土的青銅器,則見有翠綠色的鏽層,亮晶晶的,人稱“水坑”器中原地區出土的青銅器,鏽層豐富,鏽色多變,或黑灰,或棗皮紅,或灰綠,或銀白。于是行家們又分别稱這些鏽層叫“黑漆古”、“棗皮紅”、“綠漆古”、“水銀沁”等。這些鏽層很堅硬,即使用刀刮劃,也隻是一些鏽斑脫落,與僞器的鏽層是完全不同的。假鏽層的做法多種多樣,假的地子用鹽硇砂,鏽色用鹽酸水浸泡,或用硫酸銅加綠色顔料和氨水調合。但生出的新鏽色澤單調,不像出土鏽層敷一層、豐富多變、帶有滋潤感。現在市場上看到一些仿古青銅器,大多呈粉綠色,手感很差,即有些黏手和脫落的感覺。有的則烏黑發亮,像是熟坑器,但器表沒有一點色澤滋潤的感覺。
1。“種植鏽”:将酸、堿、鹽等各種化學藥品摻合金屬粉塗抹到仿品表面,然後再埋到土裡來“種植”僞鏽。 2。 “膠着鏽”:用膠水、松香、白芨漿、清漆等膠狀物調配各種礦石粉、顔料,塗抹到銅器上。或從别的古銅器上取下真鏽拌入清漆或膠水中塗抹到仿古銅器上。 3。“燒熔鏽”:将調制好的礦物顔料在銅器表面燒熔,這些被熔化的顔料在降溫後凝固在銅器的表面。 4“電鍍鏽”,用類似工業中金屬表面電鍍技術在銅器表面鍍“水銀皮”或“黑漆古”、等皮殼。 5。将動物尿液、糞便或農用化肥與泥土摻合,塗抹到仿品表面後埋到土裡。 6。“移植鏽”:将古銅器上的古鏽移植或鑲嵌到仿品表面,再用上述的各種方法組合作鏽。
針對以上歸納的常見作僞方法,筆者通過長期的實驗,也總結出一些實用“招”,僅供收藏者參考。 1。用針尖刺紮銅鏽部位,古銅鏽非常堅硬難以刺入,而那些用膠水制做的僞鏽不但容易刺入,松開手後針會被僞鏽含住掉不下來。對于古銅器上那些修補過的部位用這種方法鑒定也很有效。 2。在鑒定銅器的鏽蝕時,最好取一些試樣下來,用高溫熱針燒灼,或将試樣直接用火燒,古銅鏽一般不易燃燒,鏽結晶在高溫下會發出炸裂的聲音。用樹脂或膠水制造的僞鏽在高溫下會熔化、燃燒,并且冒煙,能聞到各種膠水味兒或燒塑料味兒等刺鼻的氣味。放大鏡觀察,被熱針燙過的部位,會發現那些膠狀物被熔化後又凝固,根據熱針的形狀形成一個半圓槽。真正的古銅鏽是天然生長的礦物結晶,在高溫下它既不會熔化,也不易燃燒,更不會有酸味兒或其它異味兒。 3。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将銅器表面的銅鏽取一塊,觀察銅鏽下面露出的皮殼,僞鏽下面露出的直接是銅色。古銅鏽下面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銀白色的氧化膜。 4。用煙熏銅器表面或顔料染色,使其表面形成黑色或紅色的氧化層,往往這種氧化層沒有光澤。需要用棉布、毛毯或椴木木炭抛光,也有用抛光玉器的滾筒機械抛光。這類作僞的氧化層的突起部位光亮,凹陷的部位灰暗。用幹燥的硬布等物品在銅鏽表面快速磨擦,使其表面發熱後,嗅其味道,有些僞鏽會發出松香味兒、塑料味兒、油漆味兒或其它如502膠水等異味兒。 5。用珠寶鑒定中的第三代查爾斯濾色鏡來鑒定銅鏽非常有效,所有的古銅鏽在濾鏡下都不會變色。用那些綠色、藍色的化學顔料做的各種僞鏽,在濾色鏡下多數會變成紅色。特别是用琺琅彩釉料在低溫下燒成的假鏽,這種僞鏽既不怕火也不怕水,用熱針、水都不管用。但因為琺琅釉料中的藍色含钴,所以在第三代查爾斯濾色鏡它的藍色或綠色會變成紅色。 6。白礬與硼砂都是可溶性物質,如果銅鏽是透明的結晶鏽,我們可以取下一塊放在熱水裡,如果遇到水後能溶化的,就有可能是這幾種僞鏽。有人也提倡用舌頭嘗試青銅器鏽的味道,白礬的味道非常澀,其它結晶狀的僞鏽有時是苦的或鹹的,而真正的古銅鏽幾乎沒有味道。筆者認為有些僞鏽有毒,最好不用這種嘗味道的方法。将水噴灑到銅鏽上,觀察銅鏽的親水程度,古銅鏽是親水的,那些用油漆、膠水的親水性則較差。 7。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銅鏽的結晶形态及生長狀态,可以發現新銅鏽和老銅鏽有很大差别。
由于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時期一樣,沒有太大的變化,都是陶範制作,且一器一範,手工制作,這樣就不能鑄造出相同的陶範,所以,在西周時期也是沒有完全相同的青銅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僞器,或二者皆僞。
再就是從紋飾之間看:由于同夏、商時代一樣為陶範鑄成,一範一器,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紋飾或刻痕的青銅器,除了個别用單範鑄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紋飾,不過這樣的紋飾在西周時期很少見。
還可以從銅鐵合鑄上看:近代的考古發現新材料證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這類銅鐵合鑄器所使用的鐵都是隕鐵,那麼究竟什麼時候出現人工冶鐵?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時間推定問題,因為,隻要這個時間鉚定了,我們才可以知道從商代晚期到什麼時候屬于隕鐵和銅材料結合成器存在的時間?而什麼時候又是人工冶鐵和銅結合器存在的時間。1990年,河南三門峽西周晚期虢國貴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莖銅芯柄鐵劍,為銅鐵合鑄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鐵,被稱之為“中華第一劍”,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由此我們可以推定,中國曆史上銅和隕鐵合鑄的時代是從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而人工冶鐵與銅合鑄成器的時代至遲在西周晚期技術上已經成熟。
也可以從鑄範種類上看:西周時期除了陶範法冶鑄外,也還延續了夏商時期用石範鑄造青銅器小件和不複雜器物的傳統。由于石範法隻能制造一些簡單的工具和武器類青銅器,所以到西周時期石範鑄造青銅器的方法,基本上沒有得到發展,在西周時期絕大多數青銅器的鑄造還是采用陶範法鑄造,隻有極少數的青銅器是用石範鑄法鑄造,我們在鑒定這一類石範法鑄造的青銅器時,就要和陶範法鑄造青銅器的鑒定要點區分開來,如石範法鑄造的青銅器,存在着器形和紋飾之間相同的現象。
最後從其它看,西周時期青銅器在以下幾個方面和夏代青銅器的特征相似,如,在聽聲音上和青銅器的鏽蝕上、以及青銅器的重量上,其辨僞的方法基本相同。
通過以上幾種方法,基本上可以辨别出大部分的高仿青銅器,但如果想要更精确的甄别青銅器的真僞,還是需要大量的實踐經驗,當然了,這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學會并掌握的,還需要多用心才能鍛煉出一雙慧眼。
本文來源:藝術新聞
華夏文·史·藝 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本平台中注明“來源:華夏文·史·藝”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華夏文·史·藝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華夏文·史·藝”。
二、本平台中注明文章文字、圖片和音視頻,均來源于網絡,信息内容并不代表本平台的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或原出版單位所有。
如因作品内容、侵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聯系小編,請在見圖文後30日内進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