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綱絲節還是德雲社一年一度的封箱演出,郭德綱于謙高峰三人的相聲是必不可少的節目。
但隻要是跟過德雲社七八年的鐵粉,其實知道,高峰現在站着的的位置原本是屬于王玥波的。
郭于王吧(王八),他們三個人的群口相聲方才是德雲社的最高水準。
如今時代早已變遷,過去号稱要重振相聲的郭德綱開始走起來了流量和粉絲的現代道路。
無論是德雲社從建立到盤活的變遷往事,還是背離師門的德雲四少,如今也鮮有人再去關心。
對于王玥波這個名字亦是如此,甚至有許多老鋼絲都不知道他和德雲社有什麼關系。
其實,“王三皮”一直被稱作德雲社的編外創始人,和老郭搭檔十幾年,是十足的元老。
在郭德綱自嘲“自己什麼都不是”的時候,他硬是和郭、于、李菁攜手殺出一條道來。
等到老郭名揚四海之際,王玥波名利都不撈,隻身離開了德雲社。
到底為什麼“王三皮”會在這個時期毅然出走甚至和郭德綱反目成仇?
事實已然成為曆史,但是還是有許多故事可以推敲。
1、誰是誰的朋友?最早,郭德綱和王玥波這條線是李菁搭的,外頭傳的兩人機緣巧合認識,幾乎不是實話。
在接受《人物》雜志專訪的時候,郭德綱就曾從他的徒弟、妻子王惠聊到了他的兄弟。
元老李菁是其中之一,搭檔多年的老友王玥波也是。
王玥波,1978年出生,從小就和李菁在一條街上玩大,算是同穿一條褲子的兄弟。
比起郭德綱,雖然有十幾年同台的交情,但終究比不過王玥波和李菁的交情。
不僅如此,根據王玥波的評書自述,他們兩個從小玩到大的兄弟還認了同一個幹媽。
從關系上來看其實很通透,李菁更值得信賴,既沾點親戚的份,還有着太多的共同記憶。
自然,要是在老郭和李菁兩者選其一,後者必然是唯一的選擇。
後邊的事大家也知道,在德雲社快撐不下去的時候鬧出了“德雲四少”的事。
曹雲金、李菁等人出走另立門戶,這不亞于直接和老郭撕破臉。
作為元老之一的王玥波自然成了衆矢之的。
走,還是留,成了他最大的難題。
隻不過王玥波骨子裡始終還是有老北京人的“内外之分”,畢竟郭德綱是外人,李菁是兄弟。
最後在德雲社飛黃騰達的時候選擇出走,其實也不難推測。
除了朋友這層關系,郭德綱不是北京人這件事也一直是他前期奮鬥艱難的原因。
一個外來的,想要混進北京土著的相聲圈子,無異于一個東北人跑去到泰國認親。
這件事根本就不搭邊,更别談要入圈,要在相聲這一行混。
無論是今天德雲社,還是它的前身北京相聲大會,其性質就是外地人占了本地人的道。
德雲社的内部人員大多來自五湖四海,不是唱大鼓的轉行,就是相聲界不入道的二流子。
而王玥波身邊的弟兄,從李菁到何雲偉、徐德亮幾乎都是“京片子”。
他們從小就在一個圈子裡長大,從琴棋書畫、筆墨紙硯到梨園曲藝,幾乎沒有一樣不玩。
相較之下不難看出,郭德綱出身草莽,自然很難和這幾位公子哥玩到一塊去。
這幾位老北京土著當時加入德雲社也實屬機緣巧合,後來選擇離開也不難理解。
打個比方,王玥波這批人更像是把相聲當玩意的清門藝人,對于他們而言這隻是興趣愛好。
“你喜歡這個東西,不代表着要為相聲沒日沒夜地拼命,玩玩差不多得了。”
這可能是王玥波最初的想法,這也是他為什麼後來轉行評書的原因之一。
而老郭的德雲社并不一樣,打一開始他便想着靠着這門手藝賺錢。
往死裡磨,把相聲講好,不走傳統的清門道路,要做就做賺錢的生意。
這是王玥波和郭德綱最大的割裂所在。
起初德雲社沒走紅的時候,“王三皮”和老郭還勉強玩得到一塊去,畢竟不用考慮錢的問題。
這就很像幾個不愁吃喝的弟兄架起一個屋彈吉他玩搖滾一樣,心中有夢想就夠了。
但今天這件事的本質就變了,老郭要照顧德雲社上上下下百來号人,賺錢是最大的問題。
于是,他們開始做《歡樂喜劇人》,自創綜藝,帶着徒弟們上台表演,本質上已經變質。
反觀王玥波,打一開始就一直堅持做相聲評書,他現在反倒成了這門藝術的守墓人。
而郭德綱已經被時代裹挾,離相聲這條路越走越遠。
王玥波從小混梨園長大,找到師門相承自然不是什麼難事。
隻不過對于他而言,他更看重的是自己在評書上的身份。
馬增锟,馬連登之子,是王玥波的評書師傅,也是西河門評書的正派嫡傳弟子。
但說來也怪,馬增锟并不喜歡西河門傳承,反而更喜歡正宗的評書門,這也影響到了王玥波。
而郭德綱也是正好“入錯”了門,自己的師傅金文聲恰好就是西河門的評書先生。
巧了,一位的師傅不喜歡西河門評書,另一位的師傅卻是把這個當立命的手藝。
除了師傅這一路,王玥波的幹媽連麗如更是不喜歡西河門,即便她和金文聲私交甚好。
這兩人除了意見分歧,脾氣更是火爆,經常讓王玥波别和講相聲的有過多往來。
從師宗傳承和親屬關系上看,王玥波和郭德綱兩人想要長久相處,簡直就是一件難以登天的事。
自李菁離開德雲社之後,沒了這位緩和的中間人,兩人成為冤家也隻是時間問題。
原本,王玥波和郭德綱還是挺和氣的,即便并不朝夕相處,但也算是能聊上幾句的老朋友。
但最後兩人卻因為一本書的内容而招緻決裂。
2013年,郭德綱出了一本書《過得剛好》,其實網上關于郭德綱的故事大多都是從這裡來的。
這本書說實話内容很沒有營養,唯獨最後講的相聲圈内的奇聞轶事比較值書價。
當然,這些事每一件好事,都是圈内的蠅營狗苟,有下三濫的,也有不能上台面的事。
對于這些爆料,其實後來圈子裡有人在各大論壇做過解讀。
有些是真的,但大多數都是誇張加工來的。
當然,這些所謂的爆料自然少不了王玥波的“黑曆史”。
原本想着捧老朋友場的他去書店買了一冊,回去看後愣是氣得手腳發抖。
當年天津相聲楊少奎紀念專場,王玥波便直接開噴,好人好事不寫,盡寫人吸毒判刑了。
因為在上場之前,還有觀衆拿着書到後台問他事件是真是假,王玥波更是急得大罵。
包括後來在曲藝專場采訪以及各大見面會上,隻要一逮到機會,王玥波就要解釋一番。
隻不過他們兩人自此就結下了梁子,王玥波再也沒搭理過郭德綱,兩人各走各的道。
其實從後來往回看,老郭這事做的真不地道,能黑的事都往死裡黑,幾乎不留半點情分。
王玥波人品還不錯,他在私下場合幾乎沒說過郭德綱,畢竟還是十幾年的兄弟。
但話說回來,朋友、師傅不合才是他們兩人分道揚镳的關鍵原因,書隻是一個導火索。
今天,王玥波繼續去講他的評書,堅守老前輩留下來的幹貨。
郭德綱繼續經營他的德雲社帝國,帶徒弟上綜藝掙大錢。
起碼,這兩位沒有撕破臉互相叫罵,最終還是保全了作為兄弟的情分。
恩怨相忘于時間,相忘于江湖,比起李菁和曹雲金,也許王玥波已經做到了仁至義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