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經籠統的講過,上古時期的音樂主要分為樂器類和樂舞類。樂器類最主要的代表為賈湖骨笛,它是我國迄今為止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為完整,出土數量最多,至今仍可演奏的樂器。而樂舞類主要的代表,除了上次提到的《葛天氏之樂》以外,還有黃帝時期的《雲門大卷》,堯舜禹時期的《大鹹》《蕭韶》《大夏》,商朝的《大濩》,周朝的《大武》等。而且,有意思的是還有用于特殊儀式的《雩舞》等。
沒雩舞的圖片,但是這個立意相同可一看
這些原始樂舞是人類音樂發展早期的形态,是一種處于萌芽狀态的藝術。它的特點在于比較簡單粗略,表現為歌、舞、樂"三位一體"的形式,即歌、舞、樂三者之間存在着相當程度的相互依賴性,尚不足以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這個特點與音樂起源勞動說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它有可能從勞動的呼号、動作、節奏、音調等組合中演化而出,也就是歌、舞、樂同源。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它的"三位一體"的形式,與古希臘悲劇(古希臘悲劇是集戲劇、詩歌、音樂和舞蹈合二為一的綜合藝術)也有着許多相似之處。隻不過古希臘悲劇誕生時間比它晚,它的裡面增添了強烈的戲劇性。
《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重點來了,今天主要介紹《葛天氏之樂》與《雩舞》因為它們兩對于原始社會來說更有代表性,可以展現出原始社會人類對神或者可以說是對美好生活的信仰。至于其它樂舞以後會慢慢介紹,會盡量介紹完整的。
《葛天氏之樂》:傳說中遠古氏族葛天氏的樂舞。記載于《呂氏春秋·古樂篇》,書中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八阙”指八支歌,分别為《載民》、《玄鳥》、《遂草木》、《奮五谷》、《敬天常》、《達帝功》、《依地德》《總禽獸之極》。從名字裡不難看出,皆是以萬物生活,神話傳說等命名,用現在的話來說,顯示了原始社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載民》歌頌栽負人民的大地;《玄鳥》
玄鳥
表示崇拜氏族圖騰,玄鳥即一種黑色的鳥,有人認為是燕子;《遂草木》祝願草木繁盛;《奮五谷》祈求五谷豐登;《敬天常》歌唱遵循大自然的規律;《達帝功》歌頌天帝的功德,希望天帝保佑;《依地德》感謝土地的賜予和地神的恩惠;《總禽獸之極》盼鳥獸繁殖,為人們提供吃用不盡的肉食、皮毛。《葛天氏之樂》的意義在于勾畫出一副遠古人們的生活圖景,反映了人們進入農業定居階段後的信仰、觀念和願望,是原始社會極為著名的一部樂舞。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雩舞》:商民族盛興的祈雨樂舞。《說文解字》雲:“雩,夏祭樂于赤帝,以求甘雨也。”鄭玄認為。“雩,籲嗟求雨之祭也。”字形即雨的形符下加乎,象征人們在雨中呼号歌唱的激動神态。這種舞是要執着牛尾跳的,而且牛尾要在若幹舞者之間輪流傳遞,所以又叫“代舞”或“隸舞”。“代”即輪流傳遞。由于跳這種舞時,舞者要跳出周圍盤旋的舞步或舞姿,所以這種舞在蔔辭中又叫“槃隸。”
記憶貼士:[對比記憶]
相同點:1.都是原始樂舞,用于祭祀大典
2.皆使用牛尾
3.人數衆多,有唱有跳
不同點:1.《葛天氏之樂》在形式上為“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也就是三位主角,其他均為配角,共演八支歌。此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它在内容上主要是描繪原始社會人民的生活圖景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複習,圖文對照記憶!
2.《雩舞》在形式上為多人傳遞共跳盤旋舞姿,而在内容上更為具體,僅作祈雨用。
好了,這次就到這裡了。下次見吧!
算作預告了,還是評論區回答哦!
我是,一步知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