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鄰夢
獨生子女,是指一對夫妻家庭隻生育唯一一個孩子。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具有同樣的身心發展規律。但天然缺乏兄弟姐妹關系,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産生的作用。獨生子女除了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系外,沒有兄弟姐妹這層關系,因此其社會化帶有自身的特點——獨。
因為獨生子女家庭同時伴随的是雙職工,所以獨生子女一代同時伴随的還有隔代教育。什麼是隔代教育?就是祖輩對孫輩為主的撫養和教育。2018年中國平均男女參加工作的比例分别為為76%和61%,那麼範圍縮小到城鎮,這一比例肯定會更高。父母雙方都在工作,陪伴孩子的就必然是祖輩【我現在居住的地方90%的時間看見帶孩子的都是祖輩,即使父母同在也是祖輩帶孩子的比較多】。隔代教育優勢:老人有足夠的時間照顧孩子;老人的心态更平和;擁有豐富的育兒經驗;為年輕父母解決後顧之憂;傳承優秀的文化傳統;增加祖孫的親密感;填補孩子的親情缺失等。但有利必然有弊:獨生子女 隔代教育對孩子人生的影響?
獨生子女 隔代教育的孩子更“自私”由于家中隻有一個孩子,家長在照顧孩子是,自然是百依百順。祖輩照顧孫輩時就更是會持一種補償心理,認為自己年老了能為兒女做的事情也不多了,那麼就好好的帶孫子吧。結果這一帶,把祖孫的位置給調換了,孫子成了真長輩,祖輩成了操勞的仆人。生活中祖輩對孫輩的愛是無所不包,孫子渴了茶水到口、孫子餓了飯菜到手、孫子累了伸手到背【生活中常見10來歲的孫子外出還要爺爺奶奶抱】。
仔細觀察您還會發現,周邊的爺爺奶奶經常追着孫子喂飯,這一餐飯就喂個把小時,導緻有的孩子上了三四年級在家時還等着爺爺奶奶喂飯。祖輩帶獨生子女還容易什麼東西都緊着孩子,在家中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如此在孩子眼中就隻有我的,沒有分享和協作。人類社會是一個分享與協作的大家庭,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分工角色。有廚師、售貨服務員、公務員、警察、醫生、老師…… 這些都是社會大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很多家長在帶孩子的時候卻忽略了這一點,往往以安全的角度出發,教導孩子一個人玩、不與夥伴産生摩擦……導緻孩子原本開放的心門被強行關上,而那些“散養”狀态下成長大的孩子卻能很好的與人協作和完成分享。
童伴的快樂
獨生子女 隔代教育制約孩子語言、性格的養成與發展幼兒期【3歲之前】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語言、特别是口語作為生活交際必備工具。而獨生子女 隔代教育中,祖輩給予幼兒傾聽和交談的内容相對較少,而且言辭發音也帶有很大的原始特性;與幼兒講話時,不注意情境;缺乏對話,體驗不到語言交流的樂趣……
這些老年人對幼兒語言的發展隻能聽之任之,對幼兒語言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祖輩通常也不了解孩子語言發展是分階段的:無意識交流階段【出生—4個月】、有意識交流階段【4—9個月】、單詞交流階段【9—18個月】、詞組交流階段【18—24個月】、早期造句交流階段【24—36個月】、句子交流階段【3—5歲】、自由交流階段【5歲以後】。處于每個不同階段的孩子,語言發展史不盡相同的。雖說沒有一個絕對的引導标準,但能歲孩子的年齡增長有所變化的引導更有助于孩子語言的統合發展。
祖輩看護孩子,常常會因為自身體力的原因,無法在行動上滿足孩子很多好動的需求。因為帶孩子确實是個體力活兒,孩子剛開始學習走路的時候,他們會不知疲倦的想要去走一走、轉一轉,這是很多成年人都難以承受的活動。因為,扶着孩子您真的需要“卑躬屈膝”,時不時還要把他們抱起來。年輕的父母都時常因為孩子而累的直不起腰來,隻能讓孩子一個人在房間裡爬,自己摸索。那麼祖輩在這一方面就更難駕馭這一精力旺盛的小寶貝拉……
祖輩内心也會在“衰老感”的壓迫下,常常感歎自己“年事已高,大勢已去”,他們會逐漸變得固執、敏感、怪僻、焦慮、急躁,情緒上表現得悲觀厭世、行動上表現得動作遲緩等等。這些情緒在某種程度上同樣會被孩子察覺,很有可能形成終身記憶,影響孩子人生性格的形成。
獨生子女 隔代教育抑制幼兒自理、分享與協作能力的養成祖輩愛孫子,孫子生活的一切事情都由祖輩代勞,孩子們缺乏自理能力的培養與發展,他們事事處處都依賴大人,更有四川大學的周光甯教授《救救孩子》:“去年某日的《新民晚報》,報道了這樣一個事實: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每天都要帶着媽媽親手剝光的雞蛋到學校吃。有一天,他的媽媽忘記了給他剝雞蛋。到了吃飯的時間,孩子拿着雞蛋,前後左右地看,還是不知道該如何下口。晚上回家,他媽媽問他的時候,他說:‘沒有縫,我怎麼吃呢?' ”。
獨生子女 隔代教育,孩子往往是家中的 “皇子”、“公主”,在家中 “位高權重”,地位無人能及。家中所有的玩具都是“我的”、所有好吃的都是 “我的”、所有想要的都能得到…… 如此,孩子完全生活在以 “自我”為中心的百般呵護之中。當他們外出的時候,兩個 “獨立”的自我就很難與同伴産生活動“交集”,更别說産生活動“并集”了。這種現象在遊樂場、學校随處可見,這個玩具是我的,你不許動;這個地方是我先來的,你快走開……
曾幾何時,人們已辦有“獨生子女證”為榮,很多地方還有有待。而今“獨生子女”多了,社會又該為“獨生子女症”犯難了。那麼如何化解獨生子女 隔代教育呢?
恢複庭院文化可解“獨生子女症”家是社會的基石、是“庭院文化”的根,“庭院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庭院時代,孩子們在院子裡嬉戲打鬧,鄰裡間其樂融融 。那時,孩子們從東家跑到西家,院裡、院外活動自如,并不擔心丢人——是真的不會丢人。現在家長成天擔心孩子會走丢、孩子學習跟不上趟兒……
每個人都需要被陪伴,每個人更需要的是同齡人之間的陪伴。且看如果我們身邊有年齡相差10歲以上的兩個人結婚,一定會有人議論,議論他們...... 這就是年齡上的距離問題,因為人是有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的,生理年齡相差越大,心理年齡自然也就相差越多,溝通交流就會有更多的障礙。孩子時期尤其明顯,如果讓孩子們自行選擇夥伴,他們一定會選擇年齡相差10歲以内的夥伴一起玩。因為年齡大的會處于優勢地位,年齡小的孩子會有不平等的感覺。孩子整天和成年人生活在一起,他們處于被管控的一方,自然會産生心理壓力和抗拒心理。被強勢管控的孩子就好像被捂住的水管【水源開着】,開始的時候表現不明顯,時間久了,總有噴發的一刻。落實到孩子身上就是溺愛和嚴管的孩子都會表現為極強的青春期“叛逆”,更有甚者會步入險境,走上犯罪的道路,這或許是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主因之一吧。孩子的成長需要學習知識、技能,成長為對社會有用之才更需要童年有寬松、童伴的快樂成長環境......
2016年全國城市規模以上小區已超過30萬個,一線城市中的上海、北京、深圳小區數量早已過萬。以北京為例居民小區文體活動中心按100平方米/1000人配建,700-1000平方米,然而這部分活動室的利用價值有待進一步挖掘。當前每個家庭都在急于尋求對孩子更有利的成長環境,各類學區房、**景房層出不窮。但現在的小區,普遍缺乏集體意識,就是與鄰裡一道将本小區的綜合生活環境給提升一階。如果能将小區文體活動用房作為載體,提升小區居住大環境,對于獨生子女 隔代教育的家庭肯定是極大的福音,同時也能極大的促進社會和諧,推動人類民運共同體大環境的建設——育鄰人
育鄰有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