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死亡,無大事。
從我們出生,我們的一生就從第一聲哭聲開始了,生命之鐘也慢慢開始倒計時了。我們從哭聲中來,在哭聲中去。
記得我看過一個問題:你知道的最孤獨的一句話是什麼?那時自己想了很多,回憶了自己這二十幾年的生活,覺得這些年自己過得糟糕了,沒能完成幼時的夢想,也沒有獲得喜歡的工作,當自己的親人去世時,也沒能見他們最後一面很失敗了,我為了活着而活着。所以看到這個問題,自己最後寫下來了一句:趁着自己年輕,請允許我寫下自己的墓志銘。
《寫下你的墓志銘》,這個題目或許有些太紮眼了,甚至“墓志銘”這三個字更應該用在奇幻小說或恐怖小說上。現在年輕人可能不會這麼早的思考自己的百年,因為他們正青春,處于一生中最好的年華中;而老年人肯定更加會避諱談論這種話題,畢竟老年人也希望自己可以長命百歲,平安健康。在當今大談各種理想,談目标的時代,談死亡?多喪啊!畢竟死亡,本身就是一件恐怖的事,令人生厭的事情。
世人皆知櫻花缤紛燦爛之美,繁花似錦,賞繁花缤紛。可當繁花飄落時,死亡就在發生。死亡,是人生中兩個重要的端點的一個,就這樣被冷落到牆角,如同一朵凋零的玫瑰。
“ 死是一個哲學命題,有人戲說,整個哲學體系,就是建立在死亡的白骨之上。我深知自己不是一個哲學家,思索死亡,主要和個人懼怕死亡有關”。 曾經自己幻想過,自己的死亡會是什麼樣的。是不是在經曆病痛中死亡,又或者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害怕自己的死亡會帶給愛我的人傷悲,也會給愛我的痛苦。甚至因為這事,自己渾渾噩噩的過了一段時間,參不透,悟不明。自己也沖破不了老祖宗設下的窠臼,經過多次的思想鬥争,和朋友的介紹,帶着好奇心,戰戰兢兢地打開這本書,每次看兩頁,就摸摸木頭,這樣可以接點兒地氣,心裡踏實安穩。随着時間慢慢溜走,書已經是看到一半了,自我感覺還不錯,并沒那麼喪,也沒有那麼“恐怖”,反而有些小溫馨!
最初知道作者畢淑敏,是我喜歡的人告訴我的,她看過畢淑敏的很多書,如《拯救乳房》、《血玲珑》,和我說畢淑敏寫的書,特别好,特别現實,也特别感人。後面一段時間,自己就在女朋友的介紹中了解了畢淑敏的大概。可能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樣不太了解她,那我先來介紹下作者吧!
畢淑敏,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著有《畢淑敏文集》十二卷,《孝心無價》,處女作《昆侖殇》(《阿裡》)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珑》《女心理師》《拯救乳房》等,中短篇小說集《女人之約》等,散文集《婚姻鞋》等。多篇文章被選入現行新課标中、小學課本代表作。
在高原部隊當過衛生員,軍醫,複員後作為一名醫生,在手術台旁操過手術刀,見過醫院中的各種醫患關系和太多的生老病死,同時她還是名心理咨詢師。 曾為内科醫生的畢淑敏,關于“死亡和生命”從未停止過思考。思考未必能給我們終極答案,但會讓我們漸漸懂得如何以敬畏和感恩之心面對自己、他人和這個世界。 或許也正因為職業是醫生,更善于将情感與理性相剝離,更善于将現實與期望相分開,才會有魯迅、餘華、馮唐等這般大師或勇士的存在。
作者,首先是一個女人,在我們認知中,女人可能是比男人弱一些,無論身體還是心靈。但是她敢正視死亡,接近死亡,推廣臨終關懷,踐行死亡教育,她真的是有莫大的勇氣。她對抗的,并不是人死亡後的屍體,也不是現實中人們的失望,而是幾千年來我們中國人對死亡逃避的文化。曾經曆史中有位無畏者-莊子,當妻子去世時,他鼓盆而歌,在莊子看來,生是時機,死是順化,人隻有能夠坦然地随順生死之化,才算是真正領悟了生命的真谛。
有些人,對于死亡,會看的大了,像天塌了,有些人會看的小,如塵埃。有些人會先看到了大,後看到了小,有些人則先看到了小,後看到了大,如此加上時間的維度,和空間的距離,有人就開始搞事了。
《寫下你的墓志銘》系“四弦散談”之死亡篇:“人生就是一個向着死亡的存在,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甚至知道死到臨頭都不曾思索過死亡,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這本書不是小說,也不是詩歌,更不是挽歌,細想想,應該是一部不同時期寫就的随筆集合,而寫下你的墓志銘是第一篇。
每一個靈魂離去都應該得到尊重,每一位逝者都應被安靜以待。逝去的人,留下的人,都希望未來一切安好,記住那美好的記憶。
從人生意義上看,哲學就是關于死亡的思考。曾經以為屬于自己的那顆星不會隕落,但等到它真的掉下來的時候,才會發現,原來世上真的沒有永恒。
寫下你的墓志銘,為自己提前設計人生最後一句告白,或許非常有意義,或許會更加鼓勵我們好好生活,不給自己留下遺憾,留下一句小美好。
總而言之,生死都是天命,問題在于我們對生死的态度如何。一般人都認為“人之生也,與憂俱生,久憂不死,何苦也!而正視死亡,就是對自己這輩子最長情的告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