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了一篇關于選科的文章,沒想到有的網友對我的觀點持懷疑态度,并且給有的留言評論點了“踩”,呵呵,挺有意思的。
我所在的山東省實行“3 3”模式的新高考已經是第6個年頭了,對學生選科問題還是很清楚的。為了讓選科這個問題更加淺顯易懂一些,我再寫一篇關于選科的文章吧。
在實行新一輪高考改革之前,全國的高考模式隻有一種:3 綜合。這個綜合包括文科綜合和理科綜合。文科綜合包括政史地三科,理科綜合包括理化生組合,這種高考模式就是分成了文科和理科兩大陣營。
對考生來說,要麼選擇文科,要麼選擇理科,沒有中間狀态。
很多人現在覺得還是這種高考模式好,二選一,清清楚楚,簡簡單單,容易操作,并且不會給學校教學帶來更多的繁瑣。
但是,這種高考模式也存在弊端,非東即西,非黑即白。說句實在話,人的大腦是複雜的神經系統,人的思維模式并不是簡單粗暴地分成文科思維和理科思維兩種。
有些學生可能整體喜歡理科中的化學和生物,但是不喜歡物理,在理科中物理是瘸腿科;同時她喜歡文科中的地理。如果在“3 綜合”模式的高考中,這名學生隻能少數服從多數,選擇理科,但是瘸腿科的物理會讓她飛不起來的。
如果這名學生出生在實行“3 3”新高考模式的省份,她就可以選擇“化學 生物 地理”這個組合了。
也就是說,實行新高考“3 3”“3 1 2”的模式,就是為了打破文理科的壁壘,給學生選擇的機會更多一些。
■“3 3”新高考模式下,第二個“3”是從理化生政史地六門學科中任選3科,根據數學中“排列組合”的計算公式,可以得出這種模式下的選科組合達到20種組合!
■“3 1 2”新高考模式下,“1”是指從物理和曆史中選擇1科,“2”是指從化學、生物、政治、地理四科中選擇2科。這種模式下的選科組合也達到了12種組合。
從理論上看,學生可以選擇任一種組合,但是在現實中,由于條件所限,各學校幾乎沒有開全所有的組合。一是老師數量可能不夠,二是校舍可能不夠用,三是有些組合可能隻有三五個學生選擇,總不能為了這三五個學生專門開一個組合吧?
各學校如何确定選科組合呢?
一般有這麼幾個步驟:
一是征求學生的選科意見,根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确定選科人數較多的幾種組合;
二是根據以往的高考規律,年級部會自行确定幾個比較有優勢的組合;
三是根據高一階段學生的曆次統考成績,給學生提出選科參考意見。
由于我們這裡是“3 3”模式,這幾年我們學校的選科組合一般保持在10-15個組合類型,應該說基本照顧到了全體學生的選科意願。
舉個例子,全省10萬名考生,在“6選3”當中,理化生政史地不可能選擇的人數完全一樣,高考題目的難易程度也不會一樣的,因此選考科目的成績就不能使用原始分,必須使用等級分才公平。
假如在2022年高考中,選擇物理的考生共有7萬人,選擇地理的考生9萬人。物理試卷的難度較大,原始分平均分在60分左右;地理試卷的難度較小,平均分在75分左右。
如果使用原始分計入考生的高考成績,明顯存在不合理和不公平。因此,就要對全省選考某個科目的所有考生按照原始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名,對他們的位次進行賦分。可以這麼理解,等級賦分其實就是位次分數。
有網友提出質疑,假如某一科選擇人數很少的話,處于後邊的考生是不是要吃虧的?我在這裡肯定地說,不會吃虧的,因為等級賦分的公式是這樣子的:
(等級區間内考生的最高分-試卷原始分)÷(試卷原始分-等級區間内考生的最低分)=(轉換分數區間最高分-考生等級分)÷(考生等級分-轉換分數區間最低分)。
根據這個公式來看,與選考人數并沒有多大關系的,所以放心好了!
選科一般在高一下學期,高一學生選科的重要參考依據就是上學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試,下學期的期中考試,因為這幾次考試是統考,成績是比較權威的。
選科之前,要在一張紙上把這幾次統考中各個科目的成績以及位次列出來,這個位次最好是全校的位次、全縣的位次甚至是全市的位次。這些數據,年級部和班主任會提供的。
數據有了以後,那就開始研究選科的工作了,根據我的經驗,學生選科要注意這三個方面:
第一,選擇位次靠前的學科。因為等級賦分就是按照位次進行賦分的,如果選了位次靠後的學科,就隻能充當等級賦分的炮灰了。
第二,選擇自己擅長的學科。或許某個學科的位次并不靠前,但是自己很喜歡這門學科,并且很擅長這門學科,可以考慮選擇。因為興趣的存在,會使你對這門學科充滿學習的動力,名次再往前沖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三,根據人生規劃選科。新高考的省份,高校會對相關專業進行選科限制,比如有些專業必須選擇物理、化學,有些專業必須選擇曆史,必須選擇政治等等。如果你考慮得比較長遠的話,可以結合自己的職業規劃進行選科。在這方面是存在教訓的,比如某個考生對政法院校的某個專業感興趣,結果在選科的時候沒有選擇政治,而那個專業要求必須選擇政治,結果呢,隻能遺憾地與這所高校說拜拜了。
由于時間關系,這篇文章先說這些吧。如果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有争議的地方,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溝通交流。
#我要上頭條##教育聽我說##在頭條看世界#
我是松子說教育,一個耕耘在教學一線的老師,工作之餘最大的愛好就是寫寫文章,從專業的視角評說教育,分享不一樣的教育認知,給關心K12教育的網友提供一些參考。真誠期待在評論區看到您的留言和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