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WX公衆号 【每日成語故事 萌甲成語】
典故
從前,宋國有個農夫。一天他在田裡耕作,忽然看到有隻野兔子從遠處奔來。隻見它狂奔亂闖,竟撞在田邊突出地面的一個樹根上,頓時折斷脖子死去了。
農夫喜出望外,趕緊跑過去,把那隻死兔揀起來,帶回家去,美美地吃了一頓。
自從白白揀到這個便宜之後,農夫再也不下田耕作了。他放下農具,每天坐在那個樹根旁,希望再有野兔撞死在樹根上。
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十天半月過去了,農夫再也沒有等到第二隻撞樹的野兔,但地裡的莊稼卻荒蕪了。人們都取笑他這種行為,并且很快傳遍了宋國。
一隻野兔撞在樹根上死去,這本來是非常偶然的事。它并不能證明,别的野兔也一定會撞死在這個樹根上。可是這農夫竟然放下農具,不再幹活,而專等這種偶然的收獲,實在是太愚蠢、太懶惰了。
科學解釋
兔子的兩眼間距比較大,這是為了能更好的發現捕獵者。但因此它們看正前方的物體比較困難,缺乏雙眼視覺。加之奔跑速度較快,因此有時遇到正前方的障礙會來不及停下或者拐彎而撞上,造成“守株待兔”的現象出現。
釋義
株:樹樁。
故事所表達的哲理是把偶然性當成了必然性。比喻死死守住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也用來比喻坐待其成,不求進取。
辨析
[近義] 刻舟求劍、緣木求魚、墨守成規
[反義] 随機應變、通權達變、除舊布新
用例
吾料兄必定出身報國,豈是守株待兔之輩。(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四)
源流變化
[守株待免] 《韓非子·五蠹》(集釋本一九1040):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複得兔。兔不可複得,而身為宋國笑。 株:樹樁。故事所表達的哲理是把偶然性當成了必然性。
成語動畫 —— 守株待兔
後來用[守株待兔],比喻死死守住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待也作“伺”。伺:守候。張衡《應閑》(《後漢書》五九1906):世易俗異,事埶(勢)舛殊,不能通其變,而一度以揆之,斯契船而求劍,守株而伺兔也。 契:用刀雕刻。|《景德傳燈錄·一七·澧州欽山文邃禅師》:守株待兔,枉用心神。|宋·陳師道《後山居士文集·一七·請月長老再住薦福疏》:守株待兔,雖達者之不為;面壁磨磚,亦占人之常事。
又作[待兔守株]。宋·釋語明《聯燈會要·一六·福州普賢元素禅師》:設使萬機休罷,千聖不攜,還同待兔守株,未是通方達士。|明·李開先《閑居集·四·送棋客吳橘隐兼及吳升甫》:亡羊隻為多歧路,待兔何須但守株。|清·查慎行《敬業堂詩集·一九·再疊前韻示恺功》:待兔隻疑株可守,求魚方悔木難緣。
也用來比喻坐待其成,不求進取。《古今小說》一八257:李氏道:“妾聞洽家以勤儉為本,守株待兔,豈是良圖?”|明·徐霖《繡襦記·五·載裝遣試》:丈夫學飛黃遠馳,肯待兔終朝守株?
又作[因兔守株]。溫庭筠《病中書懷呈友人》(《全唐詩》五八〇):經濟懷良畫,行藏識遠圖。未能鳴楚玉,空欲握隋珠。定為魚緣木,曾因兔守株。
也省作[守株]。《韓非子·五蠹》: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羅隐《答宗人衮》(《全唐詩》六六五、《全五代詩》六九,“衮”作“兖”):敢恨守株曾失意,始知緣木更難求。
又省作[株守]。清·沈德潛《<古詩源>序》:有明之初,承宋、元遺習,自李獻吉以唐詩振,天下靡然從風,前後七子,互相羽翼,彬彬稱盛,然其敝也,株守太過。
又省作[待免]。歐陽詹《送王式東遊記》(《全唐文》五九六):予懷待兔之固,猶伺北阙寝書之報;公範(王式之字)見變豹之理,将遊東諸侯之國。
“做最深入、最淺出的成語平台” 寫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