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騷”是個很正經的詞。
清人趙翼的《論詩》中說:“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意思是說,李白和杜甫的詩是真的好,被萬人傳誦至今,但已經失去新鮮的時代感了,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和脈搏了。國家每個時代其實都有才華橫溢的人物出現,他們都曾引領各自的時代文學創作潮頭幾百年。
那麼,為什麼說“風騷”是指文學創作潮頭呢?這還要從詩歌的發展說起。
宋代以前,中國的詩歌發展大緻經曆了三個階段。今天,我們隻說說第一個階段——“風騷”。
這個階段主要對應的曆史概念是先秦時期,再具體地說,就是春秋、戰國時期。
“風”是指《詩》,又稱《詩經》。《詩經》六義是“風、雅、頌、賦、比、興”。“賦、比、興”是表現手法,姑且不談。“風、雅、頌”是詩歌形式。其中“風”的成就最高,因此後人以“風”代指了《詩》。
“風”就是“國風”。什麼是“國”呢?
周王朝是分封制。我們現在所說的“國家”在古代叫“天下”,主宰天下的人是“天子”。“天下”實在是太大了,那時沒有手機,沒有微信,沒有釘釘,沒有……管理天下實在讓人腦瓜疼。
于是天子将天下劃分成若幹地區,封賞給手下的諸侯。諸侯的土地就叫“國”。比如姜子牙封于“齊”,“齊”是什麼,不是現在的國家,而是“諸侯國”,就是地區,相當于現在的省,今山東泰山以北地區。同理,泰山以南就是“魯”,以山西為中心的“晉”,北京那一帶就是“燕”……
“國”也不小,要想聯系順暢,也需要手機和電腦,也需要抖音和支付寶。沒辦法,諸侯依樣葫蘆,也把自己的土地分成若幹,賞賜給手下的大夫,大夫的土地就叫“家”,其實相當于現在的市。我們也就理解所謂“三家分晉”的說法了,就是三個“家”這個級别的大夫,把諸侯的“國”給分了。于是,到了戰國時期就沒有晉國了,人們說的“三晉之地”就是韓、趙、魏。
理解了“天下”“國”“家”,也就明白了什麼是“國風”,其實就是不同地區的民歌。那時,政府有一種“采詩官”,專門負責“采風”,就是采集不同地區的民歌,聽取不同地區的民聲和民生,以供統治者參考。
“風”基本上是現實主義的,代表了先秦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
那麼“騷”呢?——這四個字不好讀,讀不好很下流,要特别注意“那麼”兩個字的語氣。
“騷”是指屈原的《離騷》,指“楚辭”。
“楚”在哪呢?大緻是指洞庭湖以北的湖北和洞庭湖以南的湖南,又稱“荊”,其都城“郢”就是現在的荊州。楚辭的代表人物是屈原和宋玉,後人就用《離騷》中的“騷”代指了楚辭。
楚辭基本上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了先秦浪漫主義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
那麼“風”和“騷”就成了“風騷”,詩人就變成了“騷人”。不是罵人,有證據。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就有“遷客騷人”一說。
遷客是指貶官,“遷”就是被降職遠調,“客”是指人,客居的人,被遠調的人,“去國懷鄉”,當然是客了。
又為什麼說詩人“騷”呢?我個人胡思亂想,可能是因為範仲淹寫“嶽陽樓”,在洞庭湖東北角,在春秋戰國時是“楚”地,而楚辭當然是以“騷”為代表的,因此以“騷人”呼詩人是很合适的,很接地氣的。但我這種說法不必深究推敲,有一定的搞笑成分。
“風騷”分别引領了先秦現實主義創作和浪漫主義創作的時代潮頭。“請循其本”,回到開頭,就可以得出結論了。
“風騷”是個很正經的詞,代指了文學創作潮頭。
#詩詞歌賦##今日頭條國風##閱讀的溫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