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墓志源流

墓志源流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5 02:50:59

  墓志是指一種放在墓葬裡的刻有死者姓名、裡籍、生卒年和生平事迹的石刻。墓志的信息非常豐富,是研究古代曆史的第一手可靠資料,具有“補史之阙,正史之誤”的重要文獻史料價值。因此,學界對出土墓志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對曆史人物、曆史事件、曆史地理及古代典章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考訂。實際上,墓志還蘊含豐富的姓氏文化史料,是研究姓氏源流、演變、遷徙、分布不可或缺的文獻史料。關于這一點,目前學界還鮮有人留意。

  記載姓氏來源

  中國的姓氏來源多樣,或源自居住地,或源自官職,或源自少數民族改姓,或源自皇帝賜姓,或源自異域等,這些情況在墓志中都有相應的記載。

墓志源流(墓志與姓氏文化)1

  如《唐銀青光祿大夫盧翊墓志》:“其先出于神農氏,暨周尚父太公封于齊,嗣子伋有子七人,第三子食邑于盧,子孫為盧氏。”《唐遊擊将軍藏晔墓志》:“其先周文王之胤、伯禽之後、魯文公之少子武仲封于藏,子孫因地得姓。”這些是以祖先的居住地為姓氏。

  《唐廣平郡太守寇洋墓志》:“其先康叔之後也。昔周王命小子封,蓋賢康叔為大司寇,子孫因氏焉。”這是以官職名稱為姓氏。

  《唐潤州司馬獨孤季鷹墓志》:“君諱季鷹,本姓李,隴西成紀人。高祖楷,隋民部尚書、武陽公,以文帝獨孤後性多嫉忌,屢以直谏。文帝高其功,與皇後為昆弟。洎國初複正姓,徙居長安。堂兄之子入侍宮門,大曆中,代宗冊為後,于是錄隋故事,又錫姓獨孤。”這方墓志記載的是皇帝賜姓的例子。墓主獨孤季鷹原為李姓,其高祖李楷,因功被隋文帝賜姓獨孤。李唐王朝建立後,複姓李氏。唐代宗時,再次被賜姓獨孤。

  《唐江華郡太守和守舊墓志》:“本為素和氏,後魏文帝分定氏族,因為和氏焉。”《唐集賢院校理石君墓志銘》:“君諱洪,字浚川。其先姓烏石蘭,九代祖猛,始從拓跋氏入夏,居河南,遂去‘烏’與‘蘭’,獨姓石氏。”這些是少數民族改漢姓的例證。

  墓志還記載了一些源自外國的姓氏。《大周左武威衛大将軍黑齒常之墓志》:“府君諱常之,字恒元,百濟人也……唐顯慶中,遣邢國公蘇定方平其國,與其主扶餘隆俱入朝,隸為萬年縣人也。”《唐定遠将軍安菩墓志》:“軍諱菩,字薩,其先安國大首領。”複姓黑齒,來自今朝鮮半島;安姓,則來源于西域古國,即今中亞國家烏茲别克斯坦。

  記載姓氏分布及流遷

  墓志記載了墓主姓氏及裡籍,今人可借此考察某一姓氏在某一曆史時期的分布情況。如《唐校書郎沈齊文墓志》:“君諱齊文,字正人,吳興武康人。”《唐新安郡婺源縣令範仙峤墓志》:“公諱仙峤,敦煌人也。”《宋殿中丞張曙墓志》:“公諱曙,字日華,世真定堂陽人。”《元監察禦史鄭擇墓志》:“公諱擇,字從之,世為鈞之新鄭人。”

  墓志記載了姓氏的宗族淵源及遷徙衍變情況。有的是因祖先在外地做官而遷徙。如《隋河南郡守孔業墓志》:“君諱業,字仲茂,本魯國曲阜人。先聖太師孔宣父三十六代孫,任隋為河南郡守,因而家焉。今為洛陽人。”有的是因皇族封藩而遷徙,如《唐梓州長史劉彥之墓志》:“君諱彥之,字彥之,本沛國酆人也……至大漢勃興,祚傳景帝,其子始封河間郡王,因徙居河間郡,子孫蟬聯。”有的是因逃難避禍而遷徙,如《明陝西臨洮府同知馮恂墓志》:“先生姓馮氏,諱恂……世為河東人。元末盜起,中原大擾,六世祖義脫身逃至偃師,因占籍焉。”有的是因朝廷的移民政策而遷徙,如《金少中大夫程震墓志》:“君諱震,字威卿,先世居洛陽,元魏遷兩河豪右實雲中三州,遂為東勝人。”

  記載稀見姓氏

  墓志記載了一些較為稀見的姓氏。單姓如《唐廉州封山縣令爨古墓志》的“爨”姓、《唐國子博士開休元墓志》的“開”姓、《唐朝散郎乘著墓志》的“乘”姓;複姓如《北魏襄州刺史乞伏寶墓志》的“乞伏”、《唐朝議大夫南郭生墓志》的“南郭”、《後唐東南面招讨副使西方邺墓志》的“西方”、《唐吉州長史疋婁思墓志》的“疋婁”、《唐辰州司倉參軍事屈突伯起墓志》的“屈突”等。據統計,這些稀見姓氏全國目前均不足千人,上述墓志無疑是研究這些稀見姓氏的難得史料。

  有的姓氏現今已完全消失。如根據《唐宋州錄事參軍爾朱旻墓志》可知,爾朱氏原為古代匈奴族後裔,發迹于北魏,在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時,把持朝政的權臣爾朱氏一族為避禍保命,子孫省文簡改為單姓朱氏、爾氏,後逐漸與漢族融合。這方墓志表明,“爾朱”這一姓氏至遲在唐朝還存在。

  記載姓氏演變

  曆史上由于民族政策、民族融合及其他原因,産生了改變姓氏的文化現象。

  有的是因少數民族漢化而改姓,如《北魏襄威将軍元斌墓志》:“君諱斌,字道寶,河南洛陽人,恭宗景穆皇帝之曾孫。”這方墓志中的元氏,就是由北魏鮮卑族的“拓跋氏”所改。也有将漢姓改為少數民族姓氏的,如《大周柱國谯國公夫人故步六孤氏墓志》:“夫人諱須蜜多,本姓陸,吳郡吳人也。”顯而易見,這方墓志中的“步六孤氏”,就是由漢姓陸氏所改。無論是少數民族姓氏漢化還是漢姓少數民族化,都豐富了中國的姓氏,而姓氏在這裡也成了曆史上民族融合的證據。

  有的由複姓改為單姓。如《隋梁安郡守侯肇墓志》:“君諱肇,字永先,上谷人。沛國夏侯嬰之胤。”這方墓志表明,複姓“夏侯”是侯姓的一個新的來源,值得現今侯氏人及從事侯氏研究的學者進一步考察和研究。

  有的因其他原因而改姓。被明太祖譽為“天下奇男子”的元末著名将領王保保,出生于河南光州固始縣,因鎮壓紅巾軍起家,累封為河南王、中書左丞相,并被元順帝賜名為擴廓帖木兒。《明史·擴廓帖木兒傳》載:“擴廓帖木兒,沈丘人,本姓王,小字保保,元平章察罕帖木兒甥也。察罕養為子,順帝賜名擴廓帖木兒。”但洛陽出土的《元太尉賽因赤大忽墓志》卻記載:“公諱賽因赤大忽,系出蒙古伯也台氏,其先從世祖皇帝平河南,因留光州固始縣,遂定居焉……子三人,長擴廓鐵穆迩,生而敏悟,才器異常。幼多疾,忠襄(即察罕帖木兒)以母舅氏,視之如己子,遂養于家。”這方墓志表明,《明史·擴廓帖木兒傳》記載有誤,擴廓帖木兒是王保保的原名而非賜名;他并非是生活于河南的漢族,而是源自塞北的蒙古族;他也不姓王,而是姓蒙古族的伯也台氏。

  曆史上還有因誤寫而無奈改姓的情況,如《明河南衛百戶王俊墓志》:“本楊姓,系出陝右高陵。祖忠,正統中從戎沙漠有功,進百戶秩。紀功者誤以楊為王,遂曰之。”這方墓主本姓楊,因為記錄軍功的小吏筆誤,将其錯書為“王”,不得已隻能将錯就錯,易為王姓。此例揭示了姓氏演變的極為罕見的現象,值得留意。

  姓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是構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姓氏文化學術研究,挖掘和整理姓氏文化資源,應重視出土墓志的重要史料價值。

  (作者單位:長江師範學院圖書館)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東峰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衆号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