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來廣東的外地朋友
都不得不面臨哲學三問
什麼是熱氣?
為什麼會熱氣?
怎麼樣才能祛除熱氣?
在來廣之前,一切明明白白,口腔潰瘍就是口腔潰瘍,喉嚨發炎就是喉嚨發炎。
但到廣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廣東人會關懷地拍拍你的肩,不可置疑地說道:「你這是熱氣啊!」
剛開始,從省外來廣的朋友一定會對熱氣這個概念很陌生,覺得非常莫名其妙。
但在廣東待的時間越來越長,随着身邊人的耳濡目染,總有一天他會親口說出:「啊我熱氣了!」
承認自己熱氣,是每個外地人化身精神廣東人的一次成年禮。
即使是從小與熱氣共舞的廣東人,也未必能清楚解釋「熱氣是什麼?」。
畢竟自懂事起,熱氣就常伴左右,太熟悉的往往會被忽略。
幾乎每個人的熱氣啟蒙導師,都是自己的媽媽。
她們對熱氣的論述,可以概括成簡潔的兩句話:「這也熱氣,那也熱氣」。
在這樣的教導下,每個廣東人都小心翼翼,因為世界到處充滿了危險至極的熱氣,稍有不慎就會招惹上。
喝太少水,熱氣!晚上熬夜,熱氣!吃重慶火鍋,熱氣中的熱氣!
廣東人甚至連喂貓吃貓糧的量都嚴格控制,因為貓糧長得像餅幹吃多容易熱氣。
别人隻管你飛的高不高,但廣東人還關心你飛太高會不會太熱氣。
熱氣為什麼會叫熱氣?主要有兩種解釋。
第一個說法是,廣東由于其地理位置,濕熱的氣候持續時間很長。
《嶺南衛生方》指出:“南方天氣溫暑,地氣郁蒸,陰多閉固,陽多發洩,草木水泉,皆禀惡氣,人生其間,元氣不固,感而為病,是為止瘴。”
如這段話所說,高溫高濕是對廣東人身體造成損害的主要因素,因此廣東人才會将熱氣看成疾病的根源。
這個說法裡,熱氣中的“熱”可指高溫,“氣”應作汽,指水汽。
另一個說法,在廣東,熱氣經常被用來形容諸如牙龈腫痛、咽喉發炎、口舌生瘡、臉生粉刺、便秘等身體不适的症狀。
它們的共同特點可概括為:疼痛、灼熱感、幹燥、出血,或者與呼吸系統相關。
從這點看,熱氣這個詞也是形容得十分之貼切。就如有一股無形的火在人體内灼燒,産生的熱氣導緻了各種身體不适。
如果說,承認自己熱氣是成為精神廣東人的成年禮。
那麼,學會分辨食物的「寒熱」,則是廣東人最重要的一門必修課。
當看一個廣東人對着一份芒果冰感歎道「太熱氣了!」,請不用感到疑惑。
除了氣溫的寒熱之外,廣東人對寒熱分類還有着另一層理解。
* 有趣的是,熱性的食物往往比寒性的更好吃
在食物的寒熱分類中,衍生了兩種避免熱氣的流派。
一種是不吃食物裡導緻熱氣的部分。
比如吃荔枝時,隻吃最外層的果肉,包裹着果核的那層白白的皮不要吃,這樣吃再多都不怕熱氣。
第二種則是搭配寒性食物,來中和熱氣。
比如吃菠蘿和楊梅時,有些廣東人會蘸醬油吃。因為醬油屬于寒性食物,可以中和掉菠蘿或楊梅中的熱氣。
廣東人吃東西就是如此,除了考慮葷素搭配、卡路裡的攝入,還得順便維持寒熱的平衡。
要祛除熱氣,吃飯注意寒熱搭配,隻是日常做法。對于熱氣,廣州人有自己的王牌——涼茶,AKA熱氣終結者。
絕大多數人第一次喝到涼茶時,多少都有些困惑。這個叫涼茶的東西,既不涼,又不是茶。
涼茶能在廣東發展得這麼好,和廣州十三行有很深的淵源。
廣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特許經營西方貿易的海外貿易體系,成為當時最繁華的商貿中心。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人口大量湧入十三行商館區,城區人口擁擠稠密,垃圾堆積如山,空氣污濁不清,極易引發瘟疫流行。
于是,急需一種兼具醫療和防暑功能的飲料,它既要适合廣東氣候水土,還要能為廣大民衆接受。
無疑涼茶是最合适的,這成為了涼茶發展的重要契機。
時至今日,“執翻劑涼茶”,依然是廣東人熱氣時的不二之選。
漫步在廣州,時不時就會在街頭巷陌某處偶遇一間涼茶鋪。櫃台上放着幾個瓷碗,爐子上幾個涼茶煲正在噸噸冒着熱氣。
談及涼茶,不得不說到廣東人心目中的涼茶至尊——癍痧。
據說由于其效果顯著,民間認為它有刮痧排毒之效,故得名癍痧。
癍痧顯著的功效具體表現為苦,非常純粹的苦,前中後調都是苦。喝完之後,喝苦瓜榨汁可能都覺得甜滋滋。
畢竟在廣東人的世界觀,苦就約等于能夠祛熱氣。
* 喝完涼茶,來點陳皮減輕苦味
除了像癍痧、廿四味等硬派涼茶之外,也有一些涼茶平易近人。
比如潤燥茶,又名沙參玉竹茶,是采用沙參、玉竹、甘草、桑葉、扁豆等清潤材料熬制,口感甘甜。
其他的還有諸如竹蔗茅根水、羅漢果五花茶、雪梨金銀花茶等等。
炎炎夏日,喝上一杯,既可解暑提神,又不會像喝奶茶一樣有很大的負罪感。
當然,喝涼茶的重頭戲還得是去買涼茶的過程。
在你提出要來一杯涼茶之後,店主立馬會對你噓寒問暖。喉嚨痛不痛?咳嗽嗎?有沒有流鼻涕?
最後沉吟片刻,給你倒上一杯帶着溫度的涼茶,并叮囑你:“快趁熱喝了。”
那種鄭重其事的态度和堅定的眼神,讓人明明還沒喝上涼茶,熱氣就祛了一半……
來源:Livin廣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