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從書法的角度解釋蝶戀花答李淑一

從書法的角度解釋蝶戀花答李淑一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8-27 13:07:19

作 者:郝永偉

來 源:周至縣澤明書院(ID:zzxzmsy)

大化無情又有情,在這煙火的人世間,歲月塑我。風氣當頭,潮流指向,都市叢林法則下,為了生存的匆忙與堅守中,終于學會獨自穿過生活的悲喜,似乎早已忘記在現實的水面中再打上一個潇灑的水漂,在人生的河流裡重新投下一片完整的倒影。

當霓虹燈和一縷鄉愁共同點亮了都市的夜空,便會越發惦念那方與童年失去聯系的池塘,是否連滿塘水聲在溽暑時節裡都清瘦了許多。

從書法的角度解釋蝶戀花答李淑一(芙蕖半放夜來香澈)1

曾幾何時,芙蕖半放,夜來香澈。這清幽而奇逸的次第,緩解直立人海的緊張與無奈不說,更加充盈着諸多呈現東方詩意的生命蘊藏。

蓦然會令人想起“晚風中閃過的幾幀從前”:十裡相送的涼亭,終未成行的遠方,故人托付的長劍。所以,芙蕖夜放人易醉。而同此沉醉者,莫過于品讀李文崗先生的書法藝術。

從書法的角度解釋蝶戀花答李淑一(芙蕖半放夜來香澈)2

若書法是一杯酒,李文崗先生便是一位高明的釀酒師,經曆釜底的自我煎熬後,始得佳釀暖人心。而今,回顧其書法藝術“在發酵中漸漸成型”的過程,興發興盡皆有滋味。

李文崗先生一九五六年出生在重慶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吉林大學俄語系畢業的父親有着很深的書法造詣,李文崗先生五六歲時得以在父親膝下開蒙,學習顔楷。從此,稚嫩的筆意緩緩流淌、成長,“少年不知江湖事,江湖卻見少年行。”

從書法的角度解釋蝶戀花答李淑一(芙蕖半放夜來香澈)3

成年後的他,成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繼續站在傳統經典碑帖的延長線上,以垂直的筆墨書寫現代思想的緞面,且始終保持着應有的自由、清醒與個性。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似有清曠大風在筆間搖曳,他連續在第六、七、八屆中青展中獲獎,私語性和傾吐感極強的書寫,仿佛随意滴下一顆墨珠,都有激起浪花的生動,管領一時風騷。

然而,一九九八年一場與死神擦肩的大病,使他對人生有了全新的認識。再次以心抵心,從容相對,發出自我何為的反思和追問,書法由心中的“欲”一下子躍升為心中的“道”。書道無止境,足堪一世切磨。關于書法藝術之賞析,乃至品評,無外乎着眼于技術中的審美形式和技術外的精神内涵這兩端,以及二者的化合水平。時代發展使然,當代書法家必不可少地會經曆筆墨書寫技術之難,文眼文心之難,甚或含文眼文心于筆墨之難。

而李文崗先生的書寫,小楷也好,大草也好,好就好在沒有一味追求高蹈的形式感,也沒有不切實際地仰慕現實生活縫隙裡的詩意折射,而是用殊于他人的筆墨語言,信手拈來,絕塵而去,完成自己内心對古典書法的詩意表達,塑造當代獨立藝術個體的古典主義情結。

李文崗先生認為,一件成功的書法藝術作品,除了引人入勝的文字内容外,還包括三個方面的要素,即,能夠理性對待本我技術和公共技術的關系;具備消化經典、理解經典和表現經典的能力,或曰才華;能夠駕馭和控制書寫時的情緒,既不炫耀,也不偏頗。當代書法家周永健先生,多年來相契于李文崗先生的為人為藝,從當代書法發展的宏觀視角,歸納其旨趣操守及書法藝術中的古質今妍:“李君文崗,布衣巴渝,棄百行千業為弊屣,于書法托之生死,以為聖業。

其先,三更燈火映卷有得,五更雞啼和筆而鳴,苦學如斯而與拼命三郎同擅名。及其浸淫碑版,緣趣求質;濫觞帖學,取逸索文。入古而拒鹦鹉之舌,性顯而棄猕猴之冠。于是天道酬勤證之不惑;國展奪冠,書壇加譽,一時新銳後進之雄者,列名其間矣!

雖然,當世流弊,累于名色者衆,羁于利祿者多,故求生活于角色者見之比比,而文崗立身本色,内外混一:喜者自喜何須飾形,悲者自悲不必作态;品評人物嚴中見恕,判藝論書苛而期聖”,而“文崗作書多八尺丈二,積小字而成巨幛,細審形神,所趨仍類小橋流水而發絲磐之響。

故得于碑者雖質還文,得于帖者雖莊亦諧,蓋心性才情見于點畫,遺其牝牡,相于真趣者,又何論大小雅俗短長耶?書為心畫,豈妄言哉”!言之鑿鑿,在在印證了李文崗先生筆墨書寫中别有深意的傳統力和先鋒性,仿佛他已把走過的路、讀過的書、經曆的人和事,無聲無息間流進了血液裡,讓筆墨之愛重新奔流。九十年代被搬上銀幕,得以成為經典流傳的《阿甘正傳》中有言:“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來越寬容涵蓋,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覺得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知道不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李文崗先生小楷的走向成熟,自然是經曆了有所選擇、有所剔除和側重的漫長過程。夢想熾熱,目标明确,努力便是唯一的行囊。曆來寫小楷者,需有縮龍成寸的本領,一如制短篇小說,然小說亦有格調高下之分。李文崗先生從不以網絡信息時代的思維和藝術産品導向的心态去觀照小楷藝術,也不認同唐人把楷書寫盡的觀點。在他的心中,緊扣時間脈弦,堅定筆墨中的現代立場和古典情懷,在尋真問古中,終有一日,會重獲童年時蕩秋千帶來的比天之感。吃盡半世風霜,從《顔勤禮碑》和《玉版十三行》走出來後,他上溯魏晉之锺繇《賀捷表》、王羲之《樂毅論》,下汲元明之趙孟頫《汲黯傳》、文徵明《十八賢圖記》,不斷地對自己舊有的小楷書寫範式加以調整;一再地把“我”趕走,把古人請進來,白雲為蓋,流泉作琴,得潤于天地,激活時代小楷藝術中沉睡的那一部分。可以說,李文崗先生精緻而細膩的小楷藝術,吸收了諸多營養,傳統的,時代的,經典的,潮流的,包含着智慧、技術和情感,混沌而成自身。素瓷苦茗,陶陶任性;閑閑寫來,不求其傳,不流俗于技巧的賣弄,飒然流露出張可久筆下那份“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的閑淡、清空、純淨來,宛如真性為美的無上華嚴,氣韻悠長,渾然一體中見骨見度。其曰骨者,乃下筆果決,點畫切金斷玉,不時有令人愉悅的生命力呈現。

其曰度者,乃筆斷意連,細微毫厘間,隐氣内含,險趣共生,堪稱更細膩的生命存在和表達。逞心而言,李文崗先生的小楷,清冽如午夜月流,明快如京腔中的西皮流水,随着時光遠逝,漸漸逼近樹蔭照水的境界。

然而,李文崗先生書法藝術個性的昭昭而明,不獨表現在小楷創作中,其大草書寫亦獨抒風格,迥異于當代社會的消費性筆墨。他時刻保持書寫上的警惕,不頹廢,不油滑,在“半窗關夜雨,四面挂僧衣”般的書齋孤寂中,對當代草書藝術進行再審視,再豐富。李文崗先生不做丢失了身世、标簽與曆史的漂流瓶,他的大草,取法唐代張旭和懷素,又受日本江戶時代良寬法師的影響,在線的草化、字的草化、行距的草化乃至整體書寫畫面的草化技法錘煉中,化用無痕,追求一種空靈和奔放。

從書法的角度解釋蝶戀花答李淑一(芙蕖半放夜來香澈)4

草書的技術手段和技法修養以及審美原則,“既有邊際,又無邊際;既有界定,又無界定;既有原則,又不要原則,它是理智與非理智碰撞的産物”,“草書非亂不足以出彩,非亂不足以出奇。群神醉酒,群英亂飛,天花亂墜,杯盤狼藉,是高水準的草書畫面。不過,當于亂中求平正,亂中求整饬,亂中求井然有序”。這是李文崗先生在他的《硯邊贅語》中吐露的藝術心聲。

從書法的角度解釋蝶戀花答李淑一(芙蕖半放夜來香澈)5

墨意重疊,線條湧動,貫穿着起始和結尾的風中往事,回蕩着生命之水的經久回聲,而留白的天地,恰恰又是為了停放秋山和詩心。汪曾祺先生說:“人總是要把自己生命的精華都調動起來,傾力一搏,像幹将莫邪一樣,把自己煉進自己的劍裡,這,才叫活着。”

李文崗先生在大草臨習和創作中從不“惜力”,他是把自己煉進了自己的大草裡,筆墨技巧規範了其大草的成色,内心經緯鑄就了其大草的品質,于是,黑白呼應中,有“長铗歸來”的意氣風發,有被命運之竈點燃一縷炊煙的輕舞飛揚,有在顧盼生輝中的守身正心。不管是大聲沉默,還是大聲喧嘩,在現實生活中,大草,無疑難以名狀地成為了李文崗先生為自己人生松綁的一種方式。總之,他在大草創作中的捷悟,值得在當代書法的篝火旁聚攏取暖者中引發多種思考。清泉白石成因緣,筆墨紙硯相伴生。書法藝術在當代的複甦和繁榮,離不開如李文崗先生這般甘心一徑竹籬守護寂寞者們的砥砺前行,任憑燈芯上結出的燈花開落,無懼命運在人生長河裡投下怎樣的變數,筆墨托舉着生命的重量,依舊會在歲月裡婆娑其态。

“夜晚是心的故鄉,存放着童年的夢。”盛夏光年裡,緣起史鐵生先生的這句充滿哲思和詩意的感慨,當風聲、疏雨、離人集體調正好暗夜的呼吸和身姿,再次閱讀李文崗先生的小楷和大草藝術,似乎真能嗅到,在山水縱橫的巴渝大地上,一朵半放的芙蕖,正散發出一縷清澈的幽香。

從書法的角度解釋蝶戀花答李淑一(芙蕖半放夜來香澈)6

*本文作者郝永偉,1977年11月生于河北栾城。文學學士,曆史學碩士,編審,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編輯學會會員。出版人,文化學者,武俠小說創作者。從事出版二十年,懂策劃,精校勘,善古籍整理。曾在河北省出版總社、江西出版集團(讀研期間,特約編輯)從事編輯工作,現謀稻粱于中國書法出版傳媒。

出版專著《南船北馬總關情:元代江西籍文人詩集序文整理與研究》(22萬字),《猶可揖清芬》(20萬字)。在《人民政協報》《中國藝術報》《中國書法報》《中國書畫》《中國篆刻》《書法報》《書法導報》《圖書與情報》《圖書館雜志》《出版廣角》《藏書報》等發表圖書評論及藝術評論40餘篇,近20萬字。在《中華傳奇》《武俠故事》《上海故事》《小小說月刊》《短小說》等發表中短篇武俠小說10餘篇,20餘萬字。在《詩刊》《詩潮》《陽光》《遼甯青年》等發表詩歌近20首。另著有長篇奇幻武俠小說《斷雨零雲記》(未刊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