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的2月起就有食鹽含亞鐵氰化鉀有害健康的言論在網絡上流傳着,雖然多方辟謠,但仍有一部分人認為是真的。而最近,此傳言又再次被有心人換了一個名字“賣鹽的是畜生”拿出來說道。傳言中聲稱,食鹽中添加的亞鐵氰化鉀是其導緻肝髒及腎髒被損害的主要原因。
圖片來源于網絡
看完傳言的潤媽認為“毒害”傳言中主角的真正原因并不是食鹽中含有亞鐵氰化鉀,而是飲食結構的不合理。
那究竟亞鐵氰化鉀是什麼東西呢?為何需要添加在食鹽中?潤媽所說的飲食結構不合理會導緻身體有所損害與我們的孩子又有什麼關系呢?今天讓我們帶着這3個疑問和潤媽一起來探讨如何在飲食中正确的為孩子用鹽。
亞鐵氰化鉀=劇毒氰化鉀?亞鐵氰化鉀其真正的原名是三水合六氰合鐵(Ⅱ)酸鉀[Potassium Hexacyanoferrate(Ⅱ)]别名黃血鹽(Potassium Ferrocyanide),主要用來防止細粉、結晶性食品闆結,在食品添加劑中作為抗結劑使用。
别名山奈鉀主要用于電鍍,提煉金、銀,制造有機腈類等。
兩個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塊的東西硬要說有什麼沾親帶故的關系的話,恐怕隻有中文名中的“氰化鉀”三個字可以扯到一點邊際。而正是因為“氰化鉀”三個字讓有心人有了可乘之機,以此來散播了謠言。也許有的家長心裡會存有疑問,同樣含有“氰化鉀”三個字,為什麼亞鐵氰化鉀可以作為食品添加劑被放入食鹽中呢?
亞鐵氰化鉀其實是一種在全球範圍都得到認可的低毒抗結劑,從國際标準GB2760-2014中我們可以看到亞鐵氰化鉀允許使用量是每公斤食鹽不多于10毫克。另外,根據科學家們的毒理試驗,亞鐵氰化鉀能夠毒死老鼠的劑量是每公斤5~6.4克,而食鹽中的劑量則是每公斤3克,并且還需要超過400℃的高溫特定條件下,亞鐵氰化鉀才能分解出氰化鉀從而變得有毒性。相信看到這裡,在家煮飯的爸爸媽媽都一定能夠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煎炒烹煮即使燒焦了也是無法達到400℃。
潤媽認為要達到中毒劑量也是挺艱難的一件事,一般一包鹽在300克~400克,若一次性吃下約2包還多的鹽才可能達到中毒劑量。根據荷蘭研究人員對狗的研究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亞鐵氰化鉀會在攝入後的24小時内通過尿液排出體外,并沒有在體内形成堆積,也驗證了亞鐵氰化鉀的長期安全性。
不合理用鹽導緻的危害鹽的種類頗多,随着物質條件的改善,市面上有國産鹽和進口鹽之分。根據潤媽用鹽的實戰經驗,無論是國産的鹽還是進口鹽,隻有少部分的鹽會添加抗結劑來防止其闆結。
我國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在10.5克,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議每日成人攝入鹽不超過6克,添加輔食後的嬰幼兒在1歲之内時不建議額外的添加鹽,1~2歲兒童建議每日攝入0~1.5克鹽,2~3歲每日用鹽<2克,4~5歲每日用鹽<3克。中國家庭中,多數孩子會跟着成人一起進餐,并沒有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而另外制作食物的習慣。所以真正危害着孩子健康的是成人的飲食習慣普遍存在着口味偏重,所吃的食物皆過鹹。對于孩子來講,過于鹹的食物會引起以下3種危害。
1、孩子的腎髒還未發育健全,不足以滲透過多的鹽。如果在孩子的食物中添加過多的食鹽,則無法讓孩子自行排洩滞留在體液中的鈉,進而可能增加孩子患上水腫、高血壓、中風、心髒方面疾病的風險。
2、高鹽的飲食習慣會影響孩子對鋅的吸收,缺鋅不但會導緻孩子免疫力下降,進而多病,也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3、多鹽飲食還會殺死身體各處正常寄生菌群,從而造成菌群失調,降低了孩子防病的能力而引起疾病的發生。
如何控制孩子鹽的攝入量?家長可以這樣做:全家清淡飲食
孩子從開始添加輔食起并不會自己選擇口味,都是随着家長的口味而去适應,家長口味重,孩子則會跟着一起用鹽過量。因此烹調食物時一定注意控制鹽的用量。
菜快熟或出鍋前放鹽
烹煮菜肴時,待快熟或出鍋前再放鹽,這樣可以有效減少用鹽的劑量。
借味調味法
如果擔心孩子的食物太過清淡而不愛吃,可适當改變食物的口味,嘗試用甜、酸味來代替鹹味,比如可在湯裡加些生抽、蝦皮等來調味。
避免給孩子吃腌制加工類食物
許多老一輩的人都愛吃腌制過的加工食品,例如梅幹菜、鹹魚、臘肉、大醬、腐乳、鹹鴨蛋等,經過腌制加工的這些食物含鈉量普遍偏高,應盡量避免給孩子食用。
“餐時加鹽”法
對于患有呼吸道感染、心髒病和腎髒等疾病的孩子,可在菜肴起鍋時少量的撒些鹽,或不加鹽待上菜後再撒少許鹽附着于菜肴的表面,既可以讓菜有鹹味,鹽量也可得到很好的控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