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養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号雲莊,濟南人,是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臯的第23代孫。
他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無論是個人的品行還是政事、文章都被當時和後代傳頌。也是元曲大家之一。
從這個名字我們可以看出,張養浩家裡一定是孟子的擁護者。因為孟子說過: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而他的一生,也是正氣浩然的一生。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意思是說,從一個人小時候的品格,可以看到他整個人生的軌迹。
張養浩在小時候就是個樂于行善,而且勤奮學習的孩子。
一次他遇到有人把鈔票(元代使用紙币)丢在了路邊,結果拿起鈔票就追了上去,還給了失主。足見他的家教很好。
幼遇人遺鈔于路,追而還之。
到了十歲的時候,他開始努力地學習。可連他的父母都覺得,這樣拼是不是太傷身體,就讓他不要學了。
結果張養浩白天就默誦所學的知識,到了晚上,就點起燈來偷偷地讀書。
年輕的孩子們都在想方設法地玩樂。而我們的主人公張養浩,卻在像是打遊擊一樣地尋找學習的機會。
年方十歲,讀書不辍,父母憂其過勤而止之,養浩晝則默誦,夜則閉戶,張燈竊讀。
天道酬勤。
這樣勤奮的他,又怎能不出色?
十九歲時,他遊濟南的白雲樓,寫下了大氣磅礴的《白雲樓賦》,很有李白的風采(全文有四百餘字,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讀一下,本文就不做附錄了)。
二十歲的時候他就博通經史。山東按察使焦遂非常欣賞他,于是推薦他為東平學正(東平地方官學的指導老師)。
年紀再大些後,他就去大都(北京)遊曆。還上書給當時的副宰相(平章)不忽木。不忽木覺得這是個人才,就舉薦他為官。他也就這樣在北京居住了下來。
元代的一代名臣從此踏上了仕途。
一次張養浩病了,不忽木到他家中探望,結果發現張養浩真是家徒四壁,不僅感慨道:這真是禦史台(負責督查的部門)的人才啊。
于是先舉薦張養浩為禮部令史、禦史台掾(yuàn)史,後又推薦為中書省掾屬(掾是部門的工作人員),接着到地方,做選授堂邑(在今天山東聊城)縣尹(縣長)。
剛到任上,他就做了幾件事:
第一件事,搗毀了不少民間信仰的祠堂;
第二件事,是把關了三個月的盜竊犯全都放掉了;
第三件事,是把長年為害地方的惡霸團夥繩之以法。
被他釋放的盜賊都被他感化而哭泣。而在他離開當地十年後,老百姓還為他立碑紀念。
這樣有能力的官員,很快就被太子(後來的元仁宗)看中,将他擢升為監察禦史。
作為谏官他就針對當時的弊端,上了一封萬言書。
一曰賞賜太侈,二曰刑禁太疏,三曰名爵太輕,四曰台綱太弱,五曰土木太盛,六曰号令太浮,七曰幸門太多,八曰風俗太靡,九曰異端太橫,十曰取相之術太寬。(翻譯過來文章就過不了了)
元大都遺址
這就涉及到元代的管理了。因為蒙古本來是遊牧民族,對龐大帝·國的管理并不熟悉。而在版圖不斷擴大的過程中,又大量委任了色目人(主要是西域、西亞和歐洲人,包括粟特人、吐蕃人、黨項人、波斯人等)來進行管理。
所以雖然蒙古人和色目人的管理也有不少可取之處(或者說是同期西·方的治理經驗),比如減輕刑罰、輕徭役賦稅、提倡工商業等。
但是在十三世紀,我們已經有了近一千五百年的管理經驗,更何況前朝——宋朝更是少見的開明的朝代。
兩邊看下來,元朝那一套管理方案比起傳統儒家式的管理來說,還是太嫌粗放了,特别是在基層管理上面。
後來明太祖朱元璋就這樣評價元代: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
當然明代最後搞出了一套嚴苛的治理之法。而也就是在明代,十五世紀起,東方開始逐步落後于西方,這又是另一個悲傷的故事了。
博通經史的好處,一般來說,遇到任何局面都能夠直指要害。張養浩的奏章也是這樣,處處點在痛點上。
而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上面的人都受不了他這樣刺耳的建議,就把他罷官,還把他列入黑名單,永遠不要啟用他。
張養浩盡到了身為台官的進言職責。此時就改換了名字,飄然離開了大都這是非之地。
言皆切直,當國者不能容。遂除翰要待制,複構以罪罷之。戒省、台勿複用。
養浩恐及禍,乃變姓名遁去。
天津橋上,憑欄遙望,春陵王氣都凋喪;
樹蒼蒼,水茫茫,雲台不見中興将。
千古轉頭歸滅亡。
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
——《山坡羊·洛陽懷古》
功名富貴都是身外之物,又有什麼可值得留戀的呢。
元武宗死後,元仁宗即位,下令重新召回張養浩。
仁宗自幼熟讀儒籍,傾心釋典,師從李孟、王約。曾下令将《大學衍義》、《貞觀政要》、《資治通鑒》等書譯為蒙文,令蒙古、色目人誦習。
這位漢化的蒙古皇帝這次要做一件大事,需要張養浩的才學。
延佑二年(1315年),元朝恢複了中斷已久的科舉考試,張養浩以禮部侍郎的身份,與元明善、程钜夫等一起主持這次考試。史稱“延佑複科”。
為廣納人才,激勵後學,張養浩建議這次考試不宜過嚴,即使對落榜考生也應給予一定照顧。他的主張得到了朝廷認可,由此網羅了諸如張起岩、許有壬、歐陽玄、黃溍等許多元代名士。
按照曆史的評價:漢族士人至此方重獲正常的晉身途徑,社會矛盾有所緩和。
科舉考試之後,進士們例行是要拜會主考官的。意思是以後我就是您的門生了,以後為您馬首是瞻。
不過張養浩處理得很簡單,讓門房告訴了前來拜谒的進士們:記得用心報國就行了,用不着拜訪我。
谒見,皆謝之。使阍人告之曰:“但思報國,無以私谒為也。
胸懷如風光霁月,坦蕩無私。
古代考科舉的貢院
好景不長,仁宗在位隻有八年,後繼的英宗也隻在位三年,元朝就此進入局勢混亂的階段。
于是張養浩辭官了。
他的理由是父親需要贍養。但其實他知道,在這樣的局面之中,自己的理想是永遠無法實現了。
朝廷前後六次延聘他,但他是真的厭倦了官·場,隻想在山林之間度過此生。
山水之間,閑情無限。他也留下了如畫的曲作,比如:
雲來山更佳,雲去山如畫,
山因雲晦明,雲共山高下。
倚仗立雲沙,回首見山家,
野鹿眠山草,山猿戲野花。
雲霞,我愛山無價,
看時,行踏,雲山也愛咱。
——《雁兒落兼得勝令》
但是天下蒼生還需要他。
天曆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
這次朝廷又來征召他,讓他去陝西赈災。
這第七次延聘張養浩沒有推脫。盡管已年屆六十,上有老母,張養浩還是散盡家财,星夜赴任。
他與奸商酷吏作鬥争、用自己的錢财救濟百姓。
史書上是這樣評價他的工作的:
到官四月,未嘗家居,夜則禱于天,晝則出赈饑民。以勞遘疾卒,年六十。秦人哀痛如失父母。
他在陝西任上一共四個月,期間從過來沒有回過家。白天出去赈濟災民,晚上則向上蒼禱告。最後積勞成疾而死于任上,這年他六十歲。關中百姓就像失去父母一樣哀痛。
在赈災的操勞之中,他為我們留下了這篇千古名篇,《山坡羊·潼關懷古》,寥寥數語道出了百姓永恒的苦難: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阙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朝廷追封他為濱國公,谥号為“文忠”(基本上是除了“文正”、“文成”這兩個很少給的谥号以外最高的谥号了)。
并令他的次子張引沿襲了他的官位,扶柩歸葬家鄉。還在家鄉為他建立了祠堂,名為“張公祠” 。
後來為紀念他曾經前後受聘七次才為民赴任,祠堂改名為“ 七聘堂”。
元代的翰林,文學家蘇天爵在《七聘堂記》中這樣稱贊張養浩:
在基層是賢明的縣官,在編修館是淵博的大儒,在禦史台敢于谏言,在地方是能幹的大員。真是一代的偉·人啊!
“執法牧民為賢令,入館閣則曰名流,司台谏則稱骨鲠,曆省台則号能臣,是誠一代之偉·人欤!”
元代詩人張養浩的墓,墓園門口牌坊上書有“水月松風”四個大字
我們用《元史》對他的評價來為本文結尾。
評價:張養浩用道義來侍奉君主。當他覺得不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時,便辭官歸隐,怎麼征召他都不赴任。但一聽說陝西有災,便毅然決然地赴任,并甘心死在崗位之上。
孟子說過:“大禹聽聞到天下有落水的人,就像自己掉到水裡一樣。後稷(舜時掌管農業的官)想到天下有挨餓的人,如同自己挨餓一樣。”
張養浩這樣的同理心,簡直和大禹、後稷這樣的賢人一樣啊。
史臣曰:張希孟以道事君,自度不能行其志,屢征不起。及聞陝西災,投袂赴之,甘以身殉。孟子有言:“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已溺之;稷思天下有饑者,猶己饑之。”推希孟之用心,其庶幾禹、稷乎。
有如此的同理心,又如何能不慈悲,如何能不賢明,
又如何能不被曆史和人們記住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