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叔最後到底怎麼樣了?2017年的新年,我們出發,回到故鄉日複一日的忙碌停住腳步,時光與回憶短暫接續,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三叔最後到底怎麼樣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2017年的新年,我們出發,回到故鄉。日複一日的忙碌停住腳步,時光與回憶短暫接續。
讓我們記挂的是,在城鎮、在農村,在故土鄉情的牽絆中,那一張張熱情洋溢又或飽經風霜的面孔,時刻訴說着小人物與大時代的故事。他們有着怎樣的性格、信仰?經曆着怎樣的生活、命運?他們的人生,又是如何與波瀾壯闊的時代發生勾連?對于2017,對于未來,他們有着怎樣的心願和期許?
作家奈保爾曾說,每個故事,每個人,都如鹽粒般微小而珍貴。他們就是時代的“鹽粒”,書寫他們,就是書寫時代的味道。
從今天起,剝洋蔥将推出“記者還鄉系列報道”,來記錄他們與這個時代的故事。
鄉念,我們在家鄉,相見,懷念。
2005年,李三軍在青島海底世界留影。新京報記者李興麗翻拍。
文|新京報記者李興麗 編輯|胡傑
校對|郭利琴
►“什麼叫成功?”
當我把問題抛給三叔時,他足足愣了30秒。
三叔名叫李三軍。在石家莊市元氏縣老家,村裡人喊他老三。
在老家,三叔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人人都知道他有李家最聰明的頭腦,但“老實”、“不善交際”,使他長期清貧。
三叔有自己的“宇宙法則”。他不逢迎,活到快60歲,他苦心研發的環保采暖爐終于大獲成功,成了鄉親眼中“時勢”造出的“英雄”。
“成功離我還遠,”三叔回答了我的問題,“不過我覺得,實現了腦子裡的想法,就是成功。如果還能受到老百姓認可,符合社會前進的趨勢,就更好了。”
當下正是三叔“更好”的時候。
“就像袁隆平發明了雜交水稻”
過了年,三叔就62歲了。
從我有印象起,他一直穿一身老式中山裝。三叔不喜新衣,覺得穿上新衣服走路都“怪怪的”。
過年這幾天,三叔依舊是穿了不知道幾年的行頭--深咖色改良後的老式中山裝,有時衣襟上挂着零星的花生皮屑。這表明他剛剛串了門,嗑了花生瓜子。因為套了棉襖,原本闆正的中山裝前襟被棉襖頂得翹起來,他腳上蹬了一雙比衣服稍新的老北京布鞋。
2016年,李三軍協助企業申請到3項專利。新京報記者李興麗攝
3年前,在他工作的采暖爐公司,三叔作為環保采暖爐的研發和設計者,主持完成了7項專利。因為極低的硫、氮化物和煙塵排放,他設計的爐具成為2014年和2015年石家莊在農村推廣的環保燃煤采暖爐的中标者,并得到大範圍推廣。
“爐子煙囪不冒煙,一個采暖季節煤1/4。”這在擁有近三十年采暖爐使用曆史的村裡,是“革命性”的創造。
一位到家裡串門的鄉親盛贊,“在霧霾這麼嚴重的時候,他這發明就像袁隆平發明了雜交水稻!”
在村裡,這是三叔“大器晚成”的标志性事件。
在此之前,他像長勢緩慢、前景渺茫的農作物。擁有李家最聰明的頭腦,卻不善言辭交際。
在漫長的鄉村生活裡,鄉親們對他的看法從最初的“可惜”。演變成對又一個農村“庸人”的輕視。
直到那種“不冒煙”的爐子成了三鄰五村的搶手貨,人們又重新擦亮了記憶:“還是老三沾(厲害)啊!”
執拗式“從容”
不管外人的态度怎麼變,三叔終日伺候的,隻有腦子的“活兒”。
一起共過事的老鄉說,在廠裡,老三有時候半天不幹活,有時候幹起來飯也不吃,“你跟他說話,他還着急哩。”
這是三叔典型的執拗式“從容”。他曾為了找耐高溫的爐心材料,打遍了在外奮鬥的李家人的電話。即使讀文科、沒聊過幾句話的我,也未能幸免,“你在廣州和北京幫我找找,耐1400度高溫的材料”。
他曾為了如何制作一個負壓環境,和廠裡聘請的工程師打賭。“這是初中的内容,你不信回去問問你閨女。”第二天,工程師對他說,“你講的大概是對的。”
沒有人知道,在同學們都停課鬧革命的年代,他是如何把課本上每一頁的例題都清晰地裝進腦子的。他站上講台能解出幾乎所有的難題。四十多年後的今天,他背起《陳涉世家》,從開頭到“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一字不差。
三叔是高中學曆,手下管得卻都是大學生。
“降服”大學生的秘訣憑得都是初高中和後來自學的知識:小到弧長、角度計算,大到結構設計,三叔對理化知識的運用,讓手下的大學生,甚至前來交流的環保專家,都欽佩不已。
李三軍一家30年前合影。新京報記者李興麗翻拍。
1986年,他在市裡援建的化工廠當會計,提筆寫出塑料生成的化學反應方程式,順便算出了産量,驚呆了廠裡的技術員;1993年,他在市裡鋪設和維修地下管道,不用水平儀,鋪平了所有的管道;2006年,返廠維修的采暖爐引起他的注意,因為燃燒不充分,兩三厘米厚的瀝青,爬滿了爐具管道,他第一次想設計一個可以幫助煤炭充分燃燒的采暖爐。
農村夜深人靜,他鑽進家裡的地窖,開始“物擺”(折騰)腦子裡反複思考的實驗。
“他就像豬八戒的耙子,劃拉得緊,沒劃拉到手東西。”幾十年過去,嬸子總是嗔怪他“叫好不叫座”,“物擺”了半天,沒給家裡帶來啥實惠。
“55歲後,星星出土”
近幾年,三叔兩眉間冒出三條豎紋,與額頭上的三條擡頭紋織成一張網。他的眼睑也開始下垂,一笑就沒了眼。
三叔50歲的時候,村裡來了個相面先生。嬸子拉着他去蔔了蔔,隻記住了一句話:“55歲後,星星出土。”
彼時,三叔剛剛割去1/3個胃,5年是他術後生存的考驗期。49歲的夏天,他被确診為胃癌早期。那個夏天炎熱、灰暗,小兒子高考落榜,嬸子後來也子宮肌瘤病倒了。
他欠了一屁股債,找到我的父親,大哭一場。
“愁得啊……”三叔把“愁”字拉得老長。
苦難像他曾解出的衆多難題一樣,被化解後,成了曆史,不足為道。他更願意講那項澆鑄了他熱情的事業。
李三軍在用電腦軟件制圖。新京報記者李興麗攝
他說服工程師幫他用電腦畫圖,又說服企業負責人,在村裡的一家飯店實驗他設計的采暖爐。
21世紀的頭十年,在爐具行業,熱效率是幾乎全部的指标。他關注的充分燃燒,硫化物、氮氧化物和煙塵排放,因為生産複雜、成本高昂,并不被重視:“你設計的爐子不行。”
時間滑進2010年。河北大氣污染逐年加劇。
據石家莊市環境監測中心研究顯示,燃煤排放是石家莊地區PM2.5的主要污染來源。
從2012年左右開始,環保開始成為爐具檢驗中不可忽視的指标。“脫硫、降塵”成為整個爐具行業的熱門話題。
而在這個時期,三叔帶隊研發的環保采暖爐也終于大功告成。因為硫化物和煙塵排放極低,他的發明引起了市裡環保部門,甚至主管副市長、副省長的關注,“山西、山東、湖北、新疆的地方政府都來找我們學經驗。”
三叔說,他追求了十幾年的設計,最後是因為環保的因素,得到了河北、山西、山東等飽受大氣環境污染困擾地區的認可和支持。
爐子從全國168個品牌的民用采暖爐中勝出,“進行了9次檢測,無論使用什麼燃料,都沒有可見的煙塵排出。”最終,作為環保置換采暖爐,被石家莊市政府大範圍推廣。"
一位官員曾對媒體估算,“按照2014年推廣的1.8萬台爐具計算,僅此一項全市每年少排放煙塵約522噸。每個農戶一個采暖季可節煤0.5至0.8噸。”
大年初七,三叔一個人趴到電腦前鼓搗起來。
“等過一段時間,至少還有4項專利要申請。”他擡起手揮了揮:“我想看看,今年能不能搞點新東西出來。”
我問他:“新東西到底是幹啥?”
他戴着老花鏡,眼光始終沒有離開電腦屏幕上的圖紙:“改革我的爐子啊!”
三叔說,目前,全世界隻有歐洲的散戶采暖爐配有脫硫降塵設備,中國還是空白,“我想試一試。”
這個過程令他着迷。“把腦子裡的理論,最終通過組織和結構實現,是最痛苦的。”三叔的眉頭皺起,又舒展開:“但是一旦實現了,有成果問世,就是最輕松、最高興的!”
同題問答:
剝洋蔥:過去一年最開心的事是什麼?
李三軍:把我以前(研發)的爐子不完善的地方、有缺陷的地方,成功地進行了完善和提高,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并且申請出了專利。
剝洋蔥:新的一年有什麼願望?
李三軍:準備按照國家形勢和爐具行業的要求,把爐子進一步提高和改進,達到同類的先進水平。
剝洋蔥:對現在的生活滿意嗎?
李三軍: 滿意。我這幾年從事爐具行業,也帶來了經濟效益,高興,家人身體健康也和睦。這是我比較滿意的方面。
END
剝洋蔥people
記錄真實可感的生命
新京報深度報道部出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