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90年代初,每個月逢147、258、369的日子去鎮上趕集,是生活在農村人一大樂趣。記得那時候我年齡還小,隻要父母帶我去趕集,我總是纏着他們給我買零食、買玩具。
雖然那時我家也不富裕,不過每次父母都很大方地滿足我,給我幾毛零花錢,讓我自己想要什麼就自個去買吧。
長大後離開農村到城市打工,現在每次回老家,發現這麼多年過去了,鎮上一遇到趕集的日子,還是像以前那樣周邊村裡的人,不約而同的聚在集市上,集市上人山人海非常的熱鬧。為什麼農村人,這麼熱衷去趕集呢,趕集有什麼魅力,吸引着他呢?
多數的農村是沒有菜市場的,隻有在村裡街道上會有個雜貨店,店裡有賣米、油鹽等生活的必需品。這種店因為是開在村裡,貨物的品種非常的少,想要購買其他的生活用品,隻能去鎮上的集市上,因為每個農村地方鎮上的集市,都會有個較大的交易市場。
隻不過農村人居住的地方分布廣,也較為散亂,不像城市小區一樣,一個面積不大的地方,都有幾百戶、上千戶人家住在那裡(周邊人多了生意就好做)。但在農村,卻不是這樣,有些村莊去集市開車都要20來分鐘,路程較遠。
也正因為如此,在平常的時候,除非是家中特别急着要用的東西,農民才會去鎮上集市購買東西,要不然是不會去的,所以鄉鎮集市平常的時候,人流量還是很少的。
但遇到鎮上趕集日,這情況就不同了,在趕集的時候,平常冷清的鄉鎮街道上,會有大量的外地商販過來擺攤賣東西,他們所賣的東西都是農民所需要的用品。也正是這些商販的到來,吸引了農民去鎮上趕集,消費。
有些農民是去趕集消費買東西,有些農民卻不一樣,他們在趕集的時候,搖身一變從農民身份變成商人。
他們去趕集,主要是把一些自己用不到的東西,換成錢。比如有農民會把家中養的雞鴨、自己編織的竹筐,或者其他值錢的東西,拿去賣。
小時候去趕集,我最怕的是和爺爺一起去了,爺爺他在這片土地生活了大半輩子,認識的人非常的多,一去趕集,他總能碰到一些好久沒見的老朋友。
隻要是在路上遇到了,兩個人就會站在那聊個半天,都沒有分開的意思。每當這時候都是我拉着爺爺,催他快點走,要不然等中午集市就要散了,他才依依不舍地和别人分開。
小時候我不理解爺爺的行為,明明去趕集是想買東西,但他一直和别人在聊天,好像忘了自己來趕集的目的。
直到長大後,我有次去趕集的時候,遇到了當初一個關系很要好的初中同學(他是我們隔壁村的,念完初一就辍學随父母外出打工了),我們好多年沒聯系了,遇上了自然就勾起學生時代的回憶,我們坐在小飯館裡聊了将近2個小時,才互留聯系方式分開。
我才明白,原來農村趕集也是個很好的會友契機。因為很多農民在平常的時候,都是在家做農活,沒有什麼時間訪親拜友。但到了趕集日就不同,這時很多農民會去鎮上購買自己需要的東西,那些生活在不同村莊的老朋友也會去,這時遇到了自己的老朋友,自然免不了寒酸幾句,一起去飯店吃個早餐,各自述說了自己生活經曆。
農村的生活相對城市來說,精神娛樂方面,還是比較枯燥的,村裡也沒有公園可逛,也沒有KTV、電影院等娛樂場所。
隻不過,每年秋收之後到次年的3月份開春的季節,這時農民因秋收賣了糧食,身上有些錢了,再加上冬天氣候太冷,不适合作物的生長,這時間段農民們很少會下地幹活,是一年當中最為空閑的時候。
農民身上有錢,又有時間,如何打發時間呢?去趕集是個很好的選擇。
因為在很多農村地方,會在農閑的時候,在鄉鎮的集市上舉辦廟會,鄉鎮上的廟會是屬于傳統的民間文化習俗,在這時間段,不單隻有農村的農民喜歡去逛,就連一些城市的人,他們也會開車去鄉鎮參加廟會。
廟會又稱為廟市,不同于平常的農村趕集日,廟會不是随便就可以辦的,而是需要在某個時間段,以祭祀為主才能舉辦。
比如被譽為廟會參與人數最多的,淮陽太昊伏羲陵廟會,從每年農曆2月2開始至3月3結束,這時去參加廟會的人,都會去太昊伏羲陵上香,上完香之後,再去廟會其他的地方逛上一逛。
因為廟會,會吸引很多人前來,也就會出現一些在平常農村沒有的東西出現,比如在廟會時會有演雜技的人、平常農村很少有的唱大戲、走迷宮等等。
這時農村趕集的廟會,其實就是豐富了農村農民的空閑生活。
除了玩這一方面,吃的也是一樣的,像是内陸的農村很少能吃到海鮮,但在廟會上,你就可以吃上烤鱿魚或者是炭燒生蚝了。
農村趕集是個很古老的存在,雖然現在農村的交通已經很發達了,不少農民家中也有電動車甚至小汽車,去城裡買東西也很方便,隻不過一些小物品就沒有必要進城買,平常的時候鄉鎮人又少,鄉鎮集市的商業街,怕虧本,所賣的物品種類也少,但一遇到趕集會有不少外地商販過來擺攤,豐富了農村所賣的産品,在這種情況之下,去趕集買東西,成為多數農民的共識,另外一些農民去趕集,隻是想把自己不用的東西,換成錢。
總的到來說,農村趕集就像一個紐帶一樣,把鎮裡的人在一個特定的時候集中在一起,農民們都會來鎮上購買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或者賣一些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