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全詩是什麼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全詩是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13:23:35

兩年前,餘秋雨把自己開設的文化碩士課程,放到網上播出。後來,又出版成書,名為《中國文化課》。

《中國文化課》中,開列了唐詩宋詞必背目錄。宋詩、宋文加起來,一共入選13篇,其中一篇,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有人看了就想問:這難道不是小學課文裡的内容嗎?為何學到碩士級别,還成了“必背”篇目呢?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全詩是什麼(春風又綠江南岸)1

很顯然,餘秋雨真心認為它寫得好。所有有志于學文的同學們,都有必要重新閱讀領悟,切莫去聽錢锺書、臧克家二人的“謬論”。

前者嘲笑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煉字十幾次,還得了一個平庸,而後者強行要把人家“煉”好的“綠”字,退回“到”、“過”之類,早就被作者抛棄的版本。

經學者吳小如考證:王安石一個“綠”字引發的争議,事實上還涉及傳抄中的訛誤。

不過,從詩歌的審美接受角度來說,“綠”字的最終定型,是千年來各路詩評家、詩選家共同認可的結果。讀不出它的好,隻能是錢锺書、臧克家二人的問題。

一、重讀《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隻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白話翻譯:

我乘船從京口來到了瓜洲,兩地之間,隻不過是一水之隔。回望來時路,寓居的鐘山,隐藏在數重山巒的後面。如今,春風又吹綠了江南的堤岸,不知道明月幾時能送我回到家鄉?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全詩是什麼(春風又綠江南岸)2

王安石的這首詩寫于北宋熙甯八年(公元1075年)的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拜相。于是他很高興地乘船,從“京口”,也就是如今江蘇的鎮江一帶出發,趕往當時北宋的都城開封。

船行到瓜州的這個地方,王安石半帶着愉悅,半帶着矛盾寫下了這一首詩。

這一首詩第一句說“京口瓜洲一水間”,意思就是在表達他當時的心情非常愉快,所以船也開得很。頃刻之間,就到達了。

第二句的“鐘山隻隔數重山”是說他乘坐的船,夜晚停靠在瓜洲渡口。站在船上回望鐘山,但是這個時候,鐘山被幾座山巒擋住了。

看不到自己的家,肯定是有一點小小的遺憾。不過,王安石用了“隻隔”二字,表明他此時的心情,還是愉快的成分更多。

因為宋神宗皇帝又重新起用他,那麼他變法改革的理想,又有機會實現了。這樣的喜悅,是大過一切的。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全詩是什麼(春風又綠江南岸)3

第三句就是争議的句子,“春風又綠江南岸”。當中的“綠”字是王安石修改十幾次以後,得到的最終版本。

“又綠”,說明它以前也“綠”過一次,就是王安石第一次為相的時候,當時的宋神宗支持他進行變法。這是第二次起用他為相,所以就叫“又綠”。

為什麼他要用這個“綠”字呢?是因為春風本來是透明無形的,看不見摸不着,現在用了一個綠字,就讓春風化無形為有形。有了畫面感,更能讓讀者體會到當時他對春風的感覺。

另外,這裡的“春風”是一語雙關,它既指現實中的春風,又指皇恩。但無論“春風”是實指,還是代指“皇恩”,這個用法都不算特别。

用“綠”字來寫春風,在唐宋詩詞中,同樣是“泛濫成災”的。李白、溫庭筠等人,都用“綠”字寫過春風。因此這個“綠”字用得好不好,才會在後來引發很大的争議。

王安石寫詩,“煉”字是出了名的,這個事還被宋人收進《童蒙詩訓》。書中教後學者向王安石看齊,“文字頻改,功夫自出”。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全詩是什麼(春風又綠江南岸)4

身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雖然政治第一、文學第二,但是按理來說,他不可能在寫詩上是一個“笨蛋”。為什麼他“煉”字十幾遍,仍然選擇了老掉牙的“綠”呢?

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可以增加“春風”的實體畫面感之外,這個“綠”字其實是貫穿全詩的“詩眼”,它和第二句、第四句要表達的真實内涵,都有聯系。

要知道王安石詩中“綠”字的潛在内涵,我們就得先弄懂“草綠”,在古詩中還代表了什麼。

唐代大詩人王維有一首著名的《送别》,他在詩中說:“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這裡的草綠,含有“歸隐”的意思。

傳說淮南王劉安去世以後,他手下的人作了《楚辭·招隐士》,呼喚他的魂魄自山中歸來。後來“王孫”和“春草”,漸漸和“歸隐”的意象就聯系起來了。

因此,王安石在這裡用“綠”字,就是暗指自己有“功成身退”的願望。詩中最後一句“明月何時照我還”,就是對“綠”字最好的補充說明。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全詩是什麼(春風又綠江南岸)5

所以,這個“綠”串起了第二句中的“鐘山”,帶出了最後一句“明月何時照我還”。這都是在說明,當時王安石心中的喜悅與矛盾的情感是同時存在的。

一方面,王安石為自己能夠重新當上宰相,感到高興;另一方面,他已經熱愛上了隐士的生活。他想盡快實現自己的抱負,再學習前賢古人,退隐山林。

詩中沒有提到“春草”,寫下“綠”字,就等于寫了“春草”;寫了“春草”,就寫出“歸隐”的台詞。因此,這才是王安石用這個“綠”字要表達真正的含義。

所以這首詩,表達的是一位古代賢人功成身退的政治理想,立意是很高的,它體現出了一個理想文人為人處世的高尚節操。

但是,如今的因為不通古代典故,不解王安石的用心,隻是孤立地看待這個“綠”字,又沒有聯系前後文,于是就會錯了意。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全詩是什麼(春風又綠江南岸)6

特别是這樣的批評,出自錢锺書、臧克家這類大學者之口,争議當然就來了。

二、吳小如不想錢锺書挨罵

吳小如也是研究詩詞的大家,因為錢锺書對“綠”字的批評、認為用“綠”寫春風太老套,遭到了很多人反對,吳小如又專門去研究了王安石這首詩的傳播過程。

最後吳小如發現,這首詩在早期的版本裡面,寫的不是“又綠江南岸”,而是“自綠江南岸”。隻是到了《容齋随筆》以後的版本裡面,才被改成了“又綠江南岸”。

吳小如的意思是:錢锺書認為這個“綠”字用得比較陳舊,那麼把它前面的“又”改成“自”,會不會就是比較新穎的呢?

然後,吳小如用非常翔實的論述,證明了王安石《泊船瓜洲》的原版,裡面就是“春風自綠江南岸”。但是,很多人對此仍然不同意。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全詩是什麼(春風又綠江南岸)7

這樣的行為,顯然和金庸替倪匡強辯“南極本來有北極熊,但是被衛斯理打死了”差不多。

其實,名人也是人,偶爾出錯,也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我們對于前人所作的詩詞,實在沒有必要去“挖出”最初的版本。

包括李白的《将進酒》、《靜夜思》,還有之前我們曾經提到過王之渙的名篇《涼州詞》在内的,絕大部分的唐詩、宋詞,元曲,在流傳的過程中,都有字詞改動的現象。

那些最後能夠流傳千年的版本,都是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學者,公認的“最優”選本。

當然,王安石這首《泊船瓜洲》在流傳過程中,也起了一些變化。不過他這個“綠”字,始終都沒有被人改動過。

這就足以說明:古人在對這首詩的解說過程中,對這個“綠”字的用法,是持肯定态度的。所以并不是最原始的版本,就一定是大多數人能接受的版本。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全詩是什麼(春風又綠江南岸)8

中國文學史上,一直有一個“集體創作”的習慣。從前我們老說,中國古代的小說是“集體創作”的結晶。

現在看起來,我們古代流傳下來的詩詞,同樣有這種傾向。所以一味追求“原始版本”,實在沒有必要。

王安石這一首詩在古代,看起來争議是不大的。主要的争議,還是集中在現代。大概是因為錢锺書做《宋詩選》的時候,工作量有點大,來不及仔細看。

王安石這首詩,表面上寫得很淺,但是事實上,“綠”字又用得頗為曲折。所以,錢锺書一時之間沒有領悟。

臧克家顯然錯得更離譜,居然想把“綠”字,退回到王安石抛棄的舊版本上去。對此,隻能說臧克家是現代詩人,對于古詩詞,還是缺乏思考。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全詩是什麼(春風又綠江南岸)9

偏偏錢锺書和臧克家這兩個人在現代的影響力比較大,所以關于“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的争議,就這麼被帶出來了。如果是兩個不太出名的人這麼說,大家頂多就一笑置之了。

結語

“春風又綠江南岸”,在古代其實是沒有什麼争議的。主要的争議還是在近代,因為錢锺書和臧克家等學者,未能吃透王安石詩中的真意,産生了誤解。

他們對于這個“綠”字,有不同的想法。普通人一早就接受了這個“綠”字,又反過來覺得他們的想法頗為“詭異”,于是就争議不休了。

王安石這個“綠”字,用得非常講究。除了将“春風”進行了形象化,它還包含了更深刻的“歸隐”意象。

王安石寫“春風又綠”,沒有帶一個“草”字,但是春風的“綠”,自然是要通過吹綠岸邊的樹和草才能實現。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全詩是什麼(春風又綠江南岸)10

“綠”字可以做多重解讀,從實指的是“春風”,到虛指的是“隐士精神”,承上啟下地串起了第二句和第四句。既說明了作者為何要回望鐘山,又解釋了他為什麼盼着“明月照我還”。

如果把它按照臧克家的說法,改成“春風又過江南岸”或者“春風又到江南岸”的話,那麼詩意就大打折扣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