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戶籍未實現統一登記之前,城裡人都被稱為居民,而農村戶籍的都會被習慣性稱為農民。而“農民”一詞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被人們所感情化,甚至其含義已經偏離了其本身的實際内涵,而且還帶有些貶義。一個好好的詞語,本來就是一個簡單的名詞,怎麼就會被人為的弄成一個帶有貶義的詞語,這個還真和時代特征有着分不開的關系。
那麼“農民”一詞,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定義呢?農記分析,其應該有這樣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應當屬于一種職業的界定,一個社會之中有不同的職業分工,有工人、有學者、有醫生、有教師等等,農民在這裡就是一種與其他不同職業有着相同身份的職業分工,即專門從事農業生産的勞動者。與其他分工不同的職業來說,所有的職業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這個社會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職業分工,誰也離不開誰的勞動成果,大家都是光榮的勞動者。
第二層意思應當是根據人們的居住形态來劃分,是一種居住社區的界定,也就是說在一個社會之中,有居住在城市的,有居住在農村的,而居住在農村的人,因此被稱為農民。從城市從農村分離出來的那天起,城市和農村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社居形态,一個是聚群而居,一個是分散而據。兩種不同的聚居形态也沒有誰比誰更優越,誰都有誰的優勢,各具特色。
第三層意思應當是一種身份了,這個就是我們文章開頭所說到的。可能具有身份界定這樣内涵的劃分,也許隻在我們國家存在,這是在特殊時期形成而遺留下來的對社會身份角度的界定。這樣的界定就被劃分為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而農民一詞在這裡就是指具有農業戶口的人。這樣劃分在特殊時期本身并沒有對錯,農業戶口和城市戶口也沒有高低之别,甚至在一段時期内,人們更願意将自己的戶籍變為農業戶籍。
從這三層意思來看,不管是職業,還是居住形态和身份,都沒有誰的社會地位要高一點的這種說法。之所以“農民”一詞被情感化稱呼,這應當是在人類第一次社會分工之後,出現了各職業人群對社會資源的不同占有,占有得較多的便會歧視占有較少的,這樣的思想觀念一直延續到今天,“農民”一詞才會帶有情感色彩。所以說,如果從職業上講,農民在經濟收入上超過其他人群,也就不會有這樣的說法了,那時應當是這個群體說别人了。
而今天農民作為一種身份來講,在統一了戶籍登記制度以後,統一稱之為居民,也就不會在有“農民”這樣的稱呼了。而作為一種職業和一種社居形态,有可能“農民”這樣的稱呼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存在,但是如果認真細究起來,農民應當稱呼為農業生産者和農村人。但不管怎樣稱呼,随着城鄉的統一化發展,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在不久的将來定會與城市的發展不相上下,甚至會比城市更好。這是毋庸置疑的,這趨勢在今天已經得到呈現,農村的居住環境和農業從業條件的改善以後,更多人更願意到農村去居住,更多有識之士更願意去從事農業生産,這時什麼樣的稱呼都不重要了。
當我們的社會分工不再有高低之分,都在用自己的勞動去獲得自己應得的報酬時,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身文化素質,農民這樣的稱呼就不會被情感化,不管是自稱還是他稱,都會是一種沒有褒貶含義的理直氣壯稱呼。因此,在那個時候,我們就不會忌諱稱呼誰誰是農民,也不會在對外介紹時,不敢說我是農民,應當就像其他職業的人介紹自己時說:我是個老師、我是個醫生、我是個銷售員、我是個司機、我是個記者。隻要不存在身份上的差别化,就不會談到農民時,都會敏感到神經綁緊,害怕被說成裝十三的人。
文|山魈
歡迎訂閱農記,一個隻說咱農村人故事的“大雜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