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在曆史中什麼意思?“無為”一詞出自《道德經》 關于“無為”,衆說紛纭,有的說是“無心之為”,有的說是“無違反自然規律”......這些解譯都很好,通過自己的修煉和感悟,我覺得總還有東西沒有說透,一些内涵的東西沒有說出來,所以就有了想法想寫出來供同道和喜歡的朋友們參考,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無為在曆史中什麼意思?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無為”一詞出自《道德經》
關于“無為”,衆說紛纭,有的說是“無心之為”,有的說是“無違反自然規律”......。這些解譯都很好,通過自己的修煉和感悟,我覺得總還有東西沒有說透,一些内涵的東西沒有說出來,所以就有了想法想寫出來供同道和喜歡的朋友們參考。
首先來說一下無為的“無”字,它應當如何理解?《道德經》第一章就講“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它說的是宇宙的生成及演化。宇宙的本根就是“無”,為零、為非空之空,為無極,這個“無”化生了整個宇宙天地,它是先天無形的境界。萬物的起源就是“有”的開始,出現了“有”就可以将其命名。但是這個“有”它也不是永久不變的,所以又叫“名,可名,非常名”。“有”是屬于後天有形的狀态,也就是萬物起源後的狀态。這個“無”和“有”就是一個硬币的正反面,所以又叫“同出而異名”。
從上面看,“無”不是我們理解普通意義上的什麼都沒有,它實際上屬于一種至高的修為層次,是聖人的層次。《道德經》多次提現,比如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五十七章“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第六十四章“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
而“有”是太極運化陰陽顯化後的狀态。正如《道德經》第二章講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音聲相和,前後相随”,這裡的“有無、難易、長短、音聲、前後”都是太極顯化後的兩端,指的是顯化後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而現代人往往看不全面,看不到兩端,都隻關注事物的一面,隻關注對自己有利的一面。比如得到和失去就是一個事物的兩面,有的人失戀了會痛不欲生,沒有看到這個過程中自己的得到,但是“得到”它一定是存在的,要平衡心态,積極思維,一定可以找得到,有的人說我都是在付出實在什麼也沒有得到,那還有這中間的教訓以及成長就是你的“得到”。
所以“無”就是已經消除了陰陽兩面,從太極返歸于無極狀态,它把陰陽混元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
那麼這個“無”是怎麼得到的呢?就是《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無不為”。“為道日損”就是要把自己的大腦中的知見,思維以及喜怒憂思悲恐驚,眼耳鼻舌身意這些後天的七情六欲一點點的清除掉,達到先天的清靜心狀态,《清靜經》裡講“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淨矣”就是返回先天的清淨心。道家講清靜無為,清靜在前,無為在後,達到清靜狀态自然就是無為了,也是這個意思。
搞明白這個“無”對理解老子的無為至關重要,就在于此!
再來說這個“為”,很多人認為老子“無為”是消極思維,是什麼也不做,這實際上是不了解《道德經》真正内涵的誤解或偏見。老子從來不主張什麼都不做,恰恰相反,老子在《道德經》裡多次講要“為”,即順合于天道做事情。比如第二章“萬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第十章“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第七十七章“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第八十一張“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聖人之道,為而不争”。從這些章節裡可以看出,老子講的都是要利他,而且還是帶着無私去利他的,就像水一樣,利益萬物而不争。也正是因為這種慈悲的心态,無私的心态,最終成就的還是自己,就像第七章講的“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有一句話“最大的自私是無私”也就是出自于這一章,成就别人其實就是成就自己。這個現代人都懂的道理,老子《道德經》裡都已經寫出來了,難道會不知道?那些把無為理解為什麼都不做的,是因為沒有讀懂《道德經》。
綜上所述,我的理解“無為”,它是一種非常高的層次,是聖人才可以達到的層次,“無為而治”不是說說就可以做到的,不然“無為而治”何以成為管理的最高層次?雖然管理一詞是西方提出的,但迄今為止,西方的管理理念還沒有達到無為的層次,都在有為上做文章。
“無為”是要修煉才可至的,要返回于先天的清靜心狀态,以先天的清靜心做事,清清明明,了悟虛空,無一絲一毫的私心雜念,又能透察一切,自然無為而無不為。
字面上講,無為即以先天清靜心做事,無即處于無極的狀态。無是道的本質,無為即道為,即順應天道自然規律做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