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河南廣袤的鄉村裡,藏着一批藝人。他們身懷絕技、技藝超群,從田野中汲取創作靈感,在勞動中練就一身本領。他們紮根鄉村,創作出的各類作品受到各地百姓喜愛。本期我們關注河南寶藏鄉村裡的藝人們,聆聽他們傳承匠人精神、守護鄉土文化的故事。
濮陽市華龍區嶽村鄉東北莊村 雜技舞台三變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沈劍奇
9月24日,走進濮陽市華龍區嶽村鄉東北莊村,一座圓環形建築格外引人注目。這是中原雜技博物館,中國首家以雜技為主題的單體博物館。東北莊雜技的古老與現代、傳承與創新,從這裡娓娓道來。
中原雜技博物館
東北莊與河北吳橋并稱雜技南北故裡,這裡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要說練雜技,都能露一手。雜技傳習千年,但舞台卻在短短幾十年裡全然變了樣。
67歲的劉德義過去演出的時候,趕着馬車走到哪,圍個圈,搭個簡易棚,就是舞台。背起行囊、走街串巷、賣藝謀生,世代如此。
8歲起,劉德義就跟着村民一起到全國各地流動演出,最遠一路走到了東北。“那時候苦得很呐!”他猶記得,一年有8個月都漂泊在外,白天風吹日曬徒步趕路,夜裡随便找個地方睡,路邊、樹下、廟宇,甚至睡過棺材。
表演的内容也透着獨特的土腔土調。一粒豆子、一方絲帕、一張桌子,手頭抓個啥,都能耍一耍。一毛錢一張票,觀衆看得興緻勃勃。然而,雜技在當時被認為是江湖雜耍,隻能維持基本生計。
中原雜技博物館展出的雜技俑
20世紀90年代,表演了近30年的劉德義不再外出表演,在村裡創辦了雜技學校,開始專心帶徒弟。那時,他看着村裡的雜技演員已可以坐汽車到處公演,舞台也搬到了真正的大劇場,羨慕得不得了。
劉德義的女兒劉建芳是90後,耳濡目染,練就了一身技藝,從小就跟随雜技團到全國各地演出,還經常出國巡演。劉德義很欣慰,他覺得女兒不用吃他吃過的苦,雜技也成了一門正兒八經的營生。
他喜歡和見過“大世面”的女兒交流。他發現,演出形式與時俱進,靠過去的幾把刷子行不通了。觀衆審美越來越高,現代雜技更需要燈光、舞美、服裝、道具襯托,還要融入音樂、舞蹈、魔術等多種元素,靠的不僅是超群的技巧,更是巧妙的編排。
2009年,濮陽推出了大型雜技情景劇《水秀》,突破藝術分界,運用高科技影像,劉德義和其他老一輩雜技藝人看後歎為觀止,“原來雜技還可以這麼演!”
東北莊雜技享譽國際
東北莊雜技不斷推陳出新,在國際比賽中也屢獲大獎。但雜技的價值僅僅如此嗎?站上世界舞台,東北莊新一代的雜技藝人們又有了新的思考,他們想把全新的舞台建在夢開始的地方。2010年,東北莊雜技文化園區拔地而起,依托雜技名片,東北莊做起了文旅融合的大文章。
除了中原雜技博物館,園區内,1200畝的東北莊野生動物園規模為豫北最大,每逢周末門口就排起長龍;虎文化樂園裡,40多隻東北虎是馬戲表演中的明星選手,沒有演出時也供遊客免費參觀;大集古鎮明清建築群古色古香,是非遺文化傳承展示的場所。
東北莊民俗劇場
東北莊雜技文化園區管理中心副主任申健說:“年輕的雜技藝人外出表演,剩餘勞動力可以就近就業。我們規劃了一園六區,還要不斷完善産業生态體系,打造集休閑、旅遊、度假、商貿、研學、文化傳承于一體的雜技文化産業園。”
雜技旅遊融合,舞台更加廣闊。
東北莊雜技藝人劉德義
趁着園區發展的東風,劉德義也開起了小超市。去年十一黃金周,遊客摩肩接踵,小店一天銷量就接近3萬元。如今說起來,老劉仍然激動地描述着當時火爆的場面,既驚喜又感慨:“雜技給東北莊帶來了又一個春天!”
寶豐縣趙莊鎮大黃村——“魔術村”的奇幻富民之旅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薛迎輝 張笑聞
燈籠、官帽、輪椅、黃包車……在魔術師的手上,六個鐵環瞬間千變萬化,令人拍手稱奇。可當村莊遇上魔術師,會發生怎樣的魔法?
大黃村村民在表演魔術
大黃人的答案是“魔術 ”。正是依靠“魔術 ”,大黃村人硬是把幾十年前5分錢一張的門票,變成了年産值15億元的大市場。
9月28日,冒着小雨,記者走進有着中國魔術之鄉的寶豐縣趙莊鎮大黃村,去探尋這奇幻的“魔法”富民之路。
“盡管是全國最大的農村圖書和小商品批發市場,但魔術一直是我們村的文化内核。”該縣省級魔術傳承人王獻坡說,趙莊魔術曆史可追溯到唐宋時期,改革開放後,魔術迎來了新的生機。
中國魔術之鄉大黃村
“家家有演員,處處是魔術團。”盡管5分錢或一毛錢一張門票,但大黃人還是從擺地攤、大篷車的魔術表演中嘗到了甜頭。從藝人數也從上世紀80年初的不到10人,發展到90年代中後期的5萬餘人,輻射周邊縣市和鄉鎮,僅該縣文化局注冊營業執照的團體就達1400多個。
“魔術團老闆一年賺個10來萬,演員每月至少兩三百。”談起上世紀90年代鼎盛時的收入,王獻坡不無得意。
花無百日紅。随着電視網絡普及,魔術現場表演吸引力逐漸下降,不僅魔術團體開始萎縮,大黃村人也開始了十餘年的轉型陣痛。
“沒了門票,我們靠什麼生活?”在不斷的追問下,以馬豹子為代表的一批魔術團嗅到了新的商機——不賣門票賣商品。憑着走南闖北的經曆,大黃村人開始了“魔術 商品”的營銷模式,表演吸引人氣、賣小商品獲利。
大黃村的文化演藝
“你好,我們這裡需要服裝産品,你有多少貨?”在魔術表演的同時,大黃村的“面包車隊”如影随形。就像魔法一樣,這不僅讓魔術表演“起死回生”,大黃村人也打造了自己的“面包車經濟”,全村面包車數量一度超過5000輛。
與其從全國各地進貨再奔走,為何不打造大黃村自己的批發市場?2009年回村任支部書記的馬豹子再一次抛出了“魔術之問”。
一戶、兩戶、三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300家經營圖書、相框、日用品和床上用品等企業迅速集聚,大黃小微企業園和大黃文化産業園也紛紛成立,年創收15億元,輻射帶動全國各地13萬人就業。其中,圖書批發市場23家商戶與22家出版社對接,銷售網絡覆蓋全國,年銷售額約4億元。
居安思危。在線下批發市場銷售火爆的同時,馬豹子也在考慮線上銷售。
“我們是最早入駐園區的企業,有十餘位主播,每月可直播帶貨三四百萬元。”萬購科技公司負責人鄒兵兵說。
大黃村電商直播賣貨
走在萬購直播街區,隻見各種文玩手串、工藝品、化妝品、漁具、小家電等應有盡有。“這是大黃村和岔河寺村聯手投資建設的萬購電子商務創業園項目,通過對外招商,已經引來衆多返鄉創業人士入駐從事電子商務。”趙莊鎮宣統委員楊炎說。
臨走前,雨中的大黃村對聯更加醒目:千變萬化幻術演繹明日輝煌,萬衆百姓魔法變出今天幸福。魔術與大黃的相遇,不僅讓大黃成為有名的網紅村,更讓村民家門口就業、年收入達到3.7萬元,演繹了一場奇幻魔法富民路。
洛陽市孟津區平樂鎮平樂社區 紙上牡丹描繪幸福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沈劍奇
“最近畫了啥?賣得咋樣?”9月17日,走在洛陽市孟津區平樂鎮平樂社區,街坊鄰居打招呼的方式如出一轍。在平樂社區,上至80歲的老翁,下至五六歲的孩童,皆能提筆作畫。畫筆揮灑間,一朵朵嬌豔欲滴的牡丹在宣紙上盛放。
平樂社區農民畫師在作畫
畫師有1200人,2000餘人從事牡丹畫相關産業,年創作牡丹商品畫50萬幅,銷售額達1.4億元,産品遠銷美國、日本、新加坡、新西蘭等地,平樂社區“中國牡丹畫第一村”的美譽名副其實。
洛陽牡丹名冠天下,平樂牡丹畫又從何而起?
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洛陽平樂牡丹書畫院院長郭泰森回憶,1983年洛陽市舉辦的第一屆牡丹花會,科班出身的哥哥郭泰安去現場畫畫,結果發現牡丹花會畫牡丹應景又好賣。獲得啟發的郭泰安開始手把手教村裡十幾位喜歡畫畫的村民,農閑時帶着大家一起創作、賣畫。
嘗到甜頭的村民口口相傳,大家都争相學畫牡丹。2008年,洛陽市組織“千人千米畫牡丹”迎北京奧運,平樂村派出100多位農民畫師參與。農民拿起畫筆畫國畫,且有模有樣,引起了不小轟動。此後,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并請來專業畫家在村裡開展免費培訓,平樂牡丹畫産業越做越大。
牡丹畫栩栩如生
放下鋤頭、拿起畫筆,平樂人的生活變了樣。
牡丹畫文化創意産業園區内的公共畫室,滿桌的畫作,深深淺淺釋放着牡丹花的高貴與激情,枝葉濃淡相間,墨氣淋漓。45歲的潘小妙和幾位婦女保持着站立的姿勢,專注地作畫。她們學畫都已超過十年。
平樂牡丹畫文化創意産業園區
“以前靠種地謀生,閑暇時外出打工,收入不穩定。現在土地流轉出去,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一年靠牡丹畫收入有十幾萬。”潘小妙說,當地有一句順口溜叫“一幅畫一畝田”,一幅畫的收入與種一畝地的收入大體相當。
過去賣畫靠的是擺攤吆喝,如今則搭上了電商快車。
主播直播銷售平樂牡丹畫
在平樂社區的一家網店内,主播“璐璐”正在店鋪直播間向顧客介紹,“這是最近流行的藍色牡丹,上面這張花瓣的流線非常漂亮,下面這張則比較含蓄,您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風格。”一位顧客提出個性化需求,請畫師現場創作,很快,一幅寫意牡丹就躍然紙上。
店鋪負責人黃少蒙說,平樂社區是洛陽第一批淘寶村,其牡丹畫色彩豔麗、花型大而多,符合大衆審美,因此廣受喜愛。但是以前牡丹畫隻有在牡丹花會期間銷量才比較好,2014年他成立公司,與村裡的畫師簽約,定期收購畫作,在網上銷售。“我們的客戶主要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其中有一些還來自港澳台地區和海外。”
目前,平樂社區開設活躍淘寶店鋪140餘家,累計銷售額達3000餘萬元。不僅是電商,牡丹畫還帶動了裝裱、物流、旅遊、餐飲、住宿等配套産業加速發展。
幾個小時工夫,潘小妙的一幅“花開富貴”圖完成了。除了收入提高,更讓她開心的是畫畫帶給她心态與氣質上的改變。她覺得自己就像牡丹一樣,中年花開,雍容綻放。
以繪畫滋養鄉風,以産業奔向富裕,平樂正描繪着姹紫嫣紅、無限生機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編輯:彭長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