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自熱食品?日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吃自熱食品?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日前
《中國消費者報》記者
對 200 餘位消費者進行了
一次網上微調查
結果顯示
大多數受訪者都認為
自發熱食品
食用起來沒什麼"技術含量"
加點涼水就齊活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權威科普
卻提醒我們
對自發熱食品不"走心"
可能帶來很多安全隐患
01
選擇正規産品
自發熱食品,其實是一種已經烹饪好的方便食品。它不依賴用電、明火等加熱方式,隻需要把涼水倒在包裝自帶的發熱包上,利用二者化學反應産生的熱量,就能實現對食物的複熱,從而"制作"出熱氣騰騰的美食。
資料顯示,2007 年國内第一款自發熱食品正式"出街"後,就大有接棒方便面成為下一個"國民食品"之勢。目前市面上常見的自發熱食品花樣繁多。既有常見的米飯、粥品、湯類,也有獨具特色的米線(米粉)、冒菜、小火鍋等。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非熱加工分會理事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标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廖小軍教授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說,目前我國自發熱食品的标準體系仍在建設之中。
盡管還沒有專門針對自發熱食品的國家标準,但自發熱食品通常為預包裝食品,消費者可以參照以下标準查驗所購産品的合規性。
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标準 預包裝食品标簽通則》(GB7718-2011),預包裝食品标簽标示應包括:食品名稱、配料表、淨含量和規格、生産者和(或)經銷者的名稱、地址和聯系方式、生産日期和保質期、貯存條件、食品生産許可證編号、産品标準代号等。
所以,消費者在選購自發熱食品時:
首先要選擇正規廠家生産的産品;
同時注意觀察包裝盒體、袋體是否完整無破損;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購買标簽信息不全的産品。
02
細看産品說明
自發熱食品加熱包自加熱的
操作安全性
一直是自發熱食品備受質疑的風險點
今年 7 月,上海市消保委對自熱火鍋的安全質量狀況進行了比較試驗。結果顯示,20 件樣品中有 16 件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食材鍋底部變形,其中标稱"咔咔莎莫小仙""蜀姑娘""真心""牧哥" 4 件樣品的食材鍋底部出現了較明顯變形。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吳曉蒙副教授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現有的發熱包主要有兩類。
一類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氫鈉和氧化鈣,其中氧化鈣也就是俗說的生石灰,澆入涼水後會産生大量的熱。
另一類發熱包是以鎂、鐵、鋁這類金屬與水發生的放熱反應作為主要的發熱源。
吳曉蒙與其碩士研究生劉英娴通過多次實驗驗證,如果加熱包的包裝破損,遇水時瞬間産生出大量的熱,就有可能對人造成傷害。因此,使用自發熱食品時,一定要仔細檢查發熱包是否破損,并嚴格按照說明書正确操作。如發現發熱包有露粉等現象,一定不要使用。
為了理清消費者存在的一些認知誤區,根據吳曉蒙副教授與劉英娴多次實驗驗證後得出的結論,介紹以下幾個操作要點。
●使用時添加涼水還是熱水?
應使用涼水與發熱包反應,如添加熱水或者開水,就容易因反應過快,導緻發熱包劇烈膨脹,甚至破裂。
●加熱時,堵塞透氣孔會有危險嗎?
在加熱時,應确保外包裝上的透氣孔或排氣孔通暢,以免因蒸汽壓力過大導緻外包裝突然開裂,發生燙傷等危險事故。
●放在哪裡加熱更安全?
将其放置在隔熱墊上進行加熱,不要放在玻璃、塑料等台面上,以免發生危險。
●加熱過程中可以觸摸外包裝嗎?
消費者要看護好兒童,在加熱過程中盡量避免觸摸外包裝,待發熱包不再反應,食品降至适宜溫度後再食用,以免燙傷。
●完成加熱後,還需注意什麼?
應避免與水二次接觸,導緻再次發生反應。
03
攜帶遵守相關規定
與方便面等方便食品相比,自發熱食品消費在某些特定的場景與環境下是無法攜帶或食用的。
廖小軍教授強調說:
發熱包原料多以鎂粉、鐵粉、鋁粉、生石灰等為主,而鎂粉、鋁粉屬于航空危險品,中國民用航空局明令禁止随身攜帶和托運;
因為自發熱食品在加熱過程中産生的氣體,可能會誘發煙霧報警,所以目前多地明确禁止在列車上食用自發熱食品。
消費者在旅途中選用自發熱食品,應遵守相關規定,确保旅途安全。
廖小軍教授還提醒說,發熱包原料與水反應放熱時還會産生少量氫氣。如果多人同時大量食用自發熱食品,應選擇空氣流通好的食用場所。
來源: 中國消費者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