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張蕾
從“鳥巢”到“冰絲帶”,從擊缶而歌到冰雪五環,北京,這座“雙奧”之城為奧林匹克曆史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記憶。作為“雙奧”之城的一張大報,《北京日報》不僅見證了城市的躍遷進程,更用新聞人的妙筆,将一幕幕榮光時刻和感人瞬間定格紙上,載入史冊。芳香油墨的背後,盡是“雙奧”之城的寶貴印記。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日報》發行号外慶祝申奧成功。
“主場作戰,大獲全勝”
立春破冰,雪花綻放。2022年2月4日晚,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以驚豔世界的方式呈現,開啟了本屆冬奧會的盛大帷幕。從一塊冰,一朵雪花,到一個創意無限的點火儀式,将詩情畫意的“中國式浪漫”展現在全球觀衆的面前。奧運五環下,中國人的冰雪智慧凝聚成巨大力量,書寫着古老與現代,簡約與精彩的奇迹。
“雙奧”之城見證夢想、閃耀榮光,亦将以特别的方式載入史冊。《時逢立春 雙奧成真》《雪舞冰凝 燃情時刻》《世界大同 天下一家》《春之期待 踏夢而來》……2月5日出版的《北京日報》通過20個全彩版面、精美的照片文字,為讀者再現了“雙奧”之城的沸騰之夜。
賽場上,很多動人的細節也映照在報紙上:在短道速滑比賽中,範可新親吻冰面、武大靖拍着任子威的手鼓勵他往前沖;在花樣滑冰的賽場邊,金博洋掩面哭泣,王詩玥、柳鑫宇身穿“隻此青綠”的比賽服,耀眼奪目;在張家口賽場,老将徐夢桃高聲詢問“我是第一嗎”;在速滑頒獎現場,高亭宇跳上領獎台……
“奧運會報道是新聞同質化最大的競技場,在同一個新聞面前如何讓報道更出彩,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夠抓人的細節。”冬奧會結束後,北京日報社體育新聞部主任袁虹衡總結道。
2月7日,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項目男子1000米決賽在首都體育館舉行。中國不僅有三名選手進入決賽,更是首次在這個項目中摘金。然而比賽出現了意外。
首次出發過半,比賽卻因冰面上有脫落的冰刀片被迫暫停,不得不重新開始。此時,選手們已經滑了多半程,體能下降嚴重。尤其是武大靖這樣的老将,意味着沖金戰略可能會有調整。
有了這樣的預判,現場記者迅速反應:負責比賽消息的李立繼續關注金牌歸屬,原本要去混采區的柳爽則留下來抓細節。果然,預判中了!武大靖第二次出發後便反常地沖在前頭,将整個節奏帶快,李文龍負責卡位劉少林,明顯和首次出發時不同。
就在比賽臨近尾聲,體能耗盡的武大靖拍了拍隊友任子威的手,鼓勵他一個人向前沖。最終,任子威順利奪冠,武大靖卻是最後一個滑過終點。現場記者抓住了武大靖拍手鼓勵任子威的動人細節,第一時間發回報社新媒體端,無私的體育精神感動了無數讀者。
賽事開始前,袁虹衡給這屆冬奧會報道定下的目标是“主場作戰,大獲全勝”,為此特意邀請書法家範揚揮毫,将這八個大字懸于體育部的平台上,以示激勵。冬奧會期間,18人的報道團隊奔赴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大賽區,從前方帶回了“熱氣騰騰”的賽事報道。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曆了高速發展,競技體育也在快速成長,早已躍居世界第一軍團。綜合性國際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在疫情期間尤為不易。”袁虹衡說,借着“雙奧”之城的機遇,中國為世界奉上了兩場無與倫比的奧林匹克盛宴,兩場盛會也為我們提供了展現國家形象、彰顯民族自信的舞台,對于北京的城市發展更起到了推動作用,“北京之于‘雙奧’可以說是一個互相成就的過程,而以記錄時代為己任的記者同樣功不可沒。”
北京日報社冬奧采訪團隊在冬奧會主媒體中心前合影
北京日報人的“雙奧”傳承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順利舉辦,北京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的城市。《北京日報》專為冬奧會報道設計的《奧運》《奧賽》《奧城》《奧緣》闆塊,大部分是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延續來的。翻開這兩個時期的《北京日報》可以發現,在“雙奧”報道中有很多日報人的傳承,其中也包括他們對标題藝術的極緻追求。
奧運會時,北京日報從事體育報道的專業記者編輯幾乎都去了一線采訪,後方編輯團隊全靠其他部門支持。當時,理論部編輯黃月平被分到《奧賽》版組做編輯,“上至總編、副總編,下到每個編輯記者,北京日報人都會在标題上反複推敲。古人的‘吟安一個字,撚斷數莖須’的‘苦吟’精神,用在北京日報人對标題的琢磨與錘煉狀态一點也不為過。”黃月平說。
2008年8月14日,中國選手張娟娟戰勝韓國選手樸成賢,獲得了女子射箭個人賽的第一枚金牌,終結了韓國在射箭場上不敗的神話。編輯部的同志都認為這個新聞值得好好挖掘。衆人苦思冥想之際,版面責編李硯洪突然喊出一句 “誰言韓箭不敗”,大家都鼓掌叫好,期待下一句。可是他搖頭晃腦地自我苦吟半天,沒有說出下聯來。
黃月平回憶,編輯部一時陷入靜寂,大家都在鉚足了勁兒,欲對出這個下聯,一鳴驚人。“半晌,經濟部記者王劉芳蹦出一句‘張弓一矢破的’,語驚四座,大家叫好不叠。”後來,“誰言韓箭不敗 張弓一矢破的” 的标題被視作體育報道的經典。
版式同樣是奧運報道成功的關鍵。在奧運會期間的版面上,《北京日報》“中國漢轉拓印”形式的報眉十分打眼,不僅展現出中國的曆史美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也為報紙質量提升起到 “鎖定眼球”的作用。
時間撥回到冬奧會。2022年2月11日,《北京日報》第5版以《以身許冰 勇超自我》為題報道了頭天在首都體育館上演的“神仙打架”。當羽生結弦和金博洋以一藍一紅的色彩“舞動”于紙面,形成冰與火的碰撞,網友紛紛點贊:“這版面,美絕了。”因為這樣的“神仙”版面,當天,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出版的《北京日報》《北京晚報》以及北京冬奧會刊被讀者一搶而空,可謂是一報難求。
《北京日報》的“雙奧”傳承。
攝影記者潘之望在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女子雪上技巧資格賽上拍攝。
為奧林匹克留下世界典藏
2022年1月21日,由北京冬奧組委授權、北京日報報業集團承辦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官方中文會刊面向全國公開出版發行,這是冬奧史上首份官方中文會刊,更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漢字再次以報紙為載體,為奧林匹克盛會留下屬于世界的典藏。
以“一起向未來”為主題、16個版面、藍白色調的冬奧會刊創刊号,甫一亮相京城各大報刊亭便受到市民的追捧。北京日報社美術設計部副主任王炎用“眉清目秀”來形容冬奧會刊的賞心悅目。會刊編輯部的一位老同志更是抱着版樣忍不住自誇:“這天天看也看不夠呀!”
“2008年奧運會刊主打火熱的中國紅,象征着夏季的熱烈。2022年冬奧會刊則主打藍色系,既是冬奧組委的标準色,也是屬于冬天的色彩。”王炎擁有“雙奧”會刊的寶貴經曆,他說,最終冬奧會刊呈現出的藍色是在标準色的基礎上根據印刷效果進行了調整,将藍色的飽和度降到了70%,“保證印出來透亮、幹淨,不糊版。”
冬奧會期間,可愛、憨厚的“冰墩墩”成為世界“頂流”。2月7日,冬奧會刊頭版刊登了“五環晨語”文章《點贊友誼使者“冰墩墩”》,執筆人是評論部記者湯華臻。文章刊發後的第二天,冬奧會刊評論部主任張砥發現,日本記者“義敦敦”在電視連線時從包裡掏出一份會刊,随後展開的正是這篇報道,恰好契合了文章标題,“通過冬奧平台和冬奧會刊,很好實現了‘冰墩墩’友誼使者的角色升華。”其實在張砥看來,不論是文章作者還是組版的編輯,每一名會刊工作者都是友誼的使者。
冬奧會刊同樣激活了人們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刊的“火熱”記憶——2008年7月25日,經北京奧組委授權,由北京日報報業集團首次承辦的北京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和殘奧會官方會刊在北京問世。中文會刊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100多年來的第一次,此前隻有英文版和法文版。
奧運會刊編輯閻建安回憶,為了當天的創刊号,編輯部經曆了三次試刊的考驗,大家經常絞盡腦汁,徹夜不眠。“我永遠忘不了創刊号的版面設計,真是太震撼了。”創刊号封面版設計獨具匠心,分别用竹簡和羊皮紙為劉淇主席和羅格主席的發刊詞做底襯,創意獨特,内涵豐富。“7月25日,當我們拿到印有the party begins字樣的創刊号時,大家興奮極了,興奮于會刊的出版發行,更興奮于奧運史上一個新紀錄的誕生。”
北京冬奧會刊總計出版46期、644版,北京奧運會刊出版47期、836版。作為重要的曆史見證者,它們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體育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北京奧運博物館永久收藏,成為具有唯一性、稀缺性、史料性和文物性的新時代藏品。
2008年記錄夏日激情;2022年收藏冰雪之約。“雙奧”會刊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的融合記憶,将随着“雙奧”之城一起被載入史冊。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相關内容↓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