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人口普查後各省人均gdp排名

人口普查後各省人均gdp排名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8-25 08:44:19

人口普查後各省人均gdp排名(減少人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均GDP)1

當下對于人口問題,大衆普遍存在一些錯誤的認知,比如認為人口過多将會“平均”掉人均GDP。實際上,人均GDP并不取決于人數,而是取決于生産效率:在同樣的效率下,人口越多,GDP總量就會越高。

因此,提高人均GDP最重要的是發展經濟,而不是減少人口。

在《人口經濟學15講》第四講“人口與經濟:減少人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均GDP?”中,梁建章将辯證分析人口規模與GDP的關系,并從中國東北地區以及日本的人口老齡化案例中,闡釋中國應該如何避免“下一個失落的幾十年”現象的發生。

接下來

讓我們一同進入人口經濟學的科普時間

觀看上方視頻

或浏覽本期欄目文稿

了解“人口經濟學15講”第四期完整内容

正視人均GDP與人口密度的正相關關系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互動

留下你寶貴的想法

大家好,我是梁建章。上一集我介紹了中國人口概況,講到了中國面臨“人口長期萎縮”的趨勢。人口的減少和經濟發展之間會有什麼關系呢?有人說:“人口減少有利于提高人均GDP”。這句話真的有道理嗎?下面我們就來讨論一下這個問題。

一、減少人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均GDP?

聊人口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GDP和人均GDP這兩個定義的區别。GDP一般用來衡量社會經濟活動的總量,而人均GDP則取決于生産效率。也就是說,一個社會的技術和組織效率,基本決定了它的人均GDP。在同樣的效率下,人口越多,GDP總量就會越高。

比如,在歐盟内部,除了發展水平較低的南歐和東歐外,其他人口差不多的國家,人均GDP也都差不多。而人口多一倍的國家,GDP總量差不多也多一倍。

那麼人口密度高的地方,人均GDP是否更高呢?答案也是肯定的。比如,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它們也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不算直轄市的話,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5個省份分别是:江蘇、山東、廣東、河南和浙江。其中,除了河南,另外4個省都是人均GDP最高的幾個省。所以說,在一個國家内部,很容易就看出了人口密度與經濟發展的正相關的關系。

當然,除了人口這個基礎因素外,影響經濟發展的,還有曆史軌迹、教育水平、文化和制度等因素。而且,富裕的地方人多,可能是因為那裡比較有錢,所以更加吸引人,雖然這不一定意味着人多而緻富,但這樣的結果,至少說明,人口越多越窮的說法與事實不符。

對人均GDP來說,人口不僅是分母,更作用于分子(也就是GDP總量), 而且對分子的作用往往更長效。因此,當其他條件不變時,人口一旦下降,對分子的影響可能會大于對分母的影響,就會導緻人均GDP下降,而不是上升。

和人均GDP類似的概念就是“人均資産”,有些人錯誤地認為,人口少了,人均資産比如說房子,道路,醫院,學校不是就更多了嗎?那麼房子,道路,醫院和學校就不擁擠了嗎?這是同樣犯了分子和分母的錯誤,因為房子,道路,醫院和學校都是人造出來的。人減少了,分母雖然減少了,但是分子可能減少的更快。

一旦我們能夠認識到人口對經濟發展的意義,就會知道,人口萎縮會對人均GDP的提升,會産生負面影響。這一點也能從東北的發展得到印證。

東北資源豐富,人口在全國的占比卻不斷下降,近年來更是進入了絕對負增長的階段。從1980年到2019年,東北占全國人口比例從百分之9.01降至百分之7.71;東北人均GDP從1980年的比全國高百分之39,變為2019年的比全國低百分之34。與此同時,東北人均GDP增速,也開始大大低于全國人均GDP增速。而這個變化裡面,最重要的那個變量,就是東北人口的減少。也就是說,人口相對減少了,人均GDP卻更低了。

二、邊際效應與規模效應

根據前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一個國家的人口密度與其經濟發展,存在着正相關的關系。

但有一個專業的經濟學名詞,叫“邊際效應”,又稱為“邊際效益遞減”,它似乎在反對着這樣一種正相關的關系。“邊際效益遞減”是什麼意思呢?它說的是:在一個以資源作為投入的産業,單位資源投入對産品的産出效用是不斷遞減的。

舉例來說,假設一個人耕種一畝耕地,産值是1000元;兩個人耕種兩畝耕地,總産值就是2000元;而如果人多地少,兩個人耕種一畝耕地,總産值可能隻有1400元,人均産值隻有700元。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減少人口确實有利于提高人均收入。

這個例子似乎印證了一度很流行的“馬爾薩斯人口論”, 也就是農業時代最著名的人口理論,它是指這樣一種現象:農業技術緩慢提高,人們吃飽了就會多生,人口增長後,人均土地減少了;結果,技術進步帶來的主要效果隻是人口增長,而不是人均收入提高。

那這樣看的話,馬尓薩斯的理論對不對呢?

對,但也不對。因為這個理論主要适用于農業社會後期,就是說當土地成為生産的稀缺資源和瓶頸時,人口和人力投入的邊際效應确實是遞減的。然而,對于工業和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産業來說,卻适用另一種效應:“規模效應”。

在現代社會,一個國家産值最高并不是農業。在很多國家,工業和服務業的産值都比遠比農業高。例如,在2019年,中國第一産業包括包括農業、林業、漁業和畜牧業,其産值僅占GDP總量的百分之7.1,工業占百分之39.0,服務業占了百分之53之多。

所以在現代經濟中,人口越多,工業和服務業就越容易發展,生産效率越高,人均産值就會越高。人口密度越大,推廣産品和服務的成本就越小。以制造業為例,一家公司生産100萬個産品的單位成本要遠遠低于生産1萬個産品;以交通業為例,人口密度越大,人均交通成本就越低,公共交通就越發達。還有,人口越多競争也會更加激烈,從而反過來也會促進技術的進步。

三、低生育率與養老負擔

除了上面說的人口對GDP以及規模效應的影響,人口的數量還在間接地産生其他層面的經濟影響,比如低生育率與養老負擔之間的關系。在之前幾集,我已經提到,中國的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已經将近30年。長期低生育率帶來的老齡化危機,直接導緻了養老金體系的入不敷出。

在傳統社會裡,父母年邁時,孩子們就要贍養父母。在現代社會,私人儲蓄和公共養老金是供養老年人的主要來源。發達國家财政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就被用于支付養老金和醫療福利等養老保障。這些用于養老的公共開支,其實是通過向正在工作的年輕一代征稅,來籌集的。因此,在老齡化社會,随着政府養老支出的增加,稅收負擔和财政赤字也将會随之上升。

還是拿東北來舉例。近年來東北三省由于生育率過低、老齡化程度較高,養老金體系已經收不抵支。無論哪種養老方式,本質上都是“工作年齡人口”養活老年人口。如果工作年齡人口比例過低,就會加重整個社會的養老負擔。一方面,老年人增多,需要更多的養老金支出;另一方面,工作者減少,又會降低養老金的收入。更嚴重的是,中國目前60歲以上老人比例隻有百分之18,未來幾十年會一路上升到百分之40。如果現在就感受到老齡化的不可承受之重,未來怎麼辦?

當然,有人會說,為了應付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政府可以有很多種辦法:

比如提高稅收,或是增加赤字,讓國庫先支出一部分;再或者就是減少老人福利,或者延緩退休年齡。

這些措施當然可以,但也有負面作用。比如,提高稅收會降低經濟的活力,尤其是年輕人的活力。而增加赤字隻是拖延問題,因為赤字最終需要由更高的稅收償還。

延長退休年齡是目前一些國家用來減輕養老負擔的常用辦法。未來,在發展中國家,比如中國,退休年齡會有顯著提高。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的人均壽命從60歲提高到了77歲;按這個來推算,目前50到60歲的退休年齡水平,顯然是不可持續的,是可以往後推遲的。

在日本也出現了這個現象,他們的預期壽命持續提高,目前達到了80歲,由此退休年齡也從55歲提高到了65歲。現在,日本政府幾乎已經負擔不起沉重的養老費用,其債務水平幾乎是所有發達國家中最高的,達到了GDP的百分之240。2018年,日本首相安倍就表示過,可能會将退休年齡從現在的65歲提高至70歲。

許多人認為,由于平均壽命超過80歲,如今的老年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健康,工作到70歲并不是一個大問題。所以養老保障的财政缺口,可以主要通過提高退休年齡來解決。

然而,當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停留在勞動力市場,整個社會的資源就越來越傾向于老年人,那麼整個社會都會變得更加保守。創新創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這種勞動力老齡化的負面影響,也正是導緻日本經濟出現“失落的幾十年”的一個重要原因。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當時日本的經濟在發達國家中是最具活力的。在長達三十年的時期裡,日本的年均GDP增長率超過百分之8。1990年,在國家競争力的世界排名中,日本高居榜首,當時日本的人均GDP似乎很快就要超過美國了。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後,随着日本的人口開始急劇變老,它的人均GDP已經遠遠落後于美國了,經濟增長率幾乎為零,經濟命運迅速反轉。

總結一下,長期低生育率會導緻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升高,社會的養老成本和稅收負擔不斷的增加。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在未來20年内,将成為老齡化和養老負擔最高的國家之一,而且會不斷惡化,這将嚴重拖累國家财政和經濟活力。

四、就業難是因為人口過多嗎?

講完了人口與經濟相關的老齡化問題,接下來我們要講一下另外一個大家關心的,那就是就業問題了。

在做這個節目之前,我還和上一集提到過的經濟學家李鐵讨論過中國的人口問題。李鐵認為中國勞動力長期過剩,中國就業難的原因是“人口過多”。但事實上,所有的工作機會都來自人的需求,人口多需求大,工作機會才會多。人口減少了,工作機會也會随之減少。

而且,人口多,社會複雜性更高,會更容易孕育新的工作機會。如果中國人口隻有現在的五分之一,教師、售貨員、出租車司機這些職位可能也隻有現在的五分之一,而航天、高鐵這類唯有人口大國才能支撐的行業可能就不存在了。

過去30多年,中國人口從内陸到沿海、從鄉村到城市、從小城市到大城市,都是從人少往人多的地方遷徙。

在全球180個有數據的國家和地區裡,人口密度較高的國家,失業率更低;從中國對數據來看,如果不考慮人口密度太低的幾個民族自治區,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城鎮失業率是相對較低的。這其實也印證了,人口越多,就業的機會反而可能越充分。

五、人工智能會導緻人口過剩嗎?

除了與就業的關系,我們再看看技術的進步,是否會對人口産生影響。近年來,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機器人在很多領域取代了人的工作。這也引發了人們的憂慮,進而有人對放開生育也産生了質疑,認為“随着技術的進步,很多工作将被機器取代,還需要那麼多人嗎?”

其實,對技術進步導緻人口過剩的擔憂早已存在,早在1955年馬寅初在《新人口論》中就曾經提出過擔心,“從前一千個人做的事,機械化、自動化以後,五十個人就可以做了,那其餘九百五十人怎麼辦?”這個擔心也是他倡導節育的重要理由之一。

但實際上,自動化并沒有造成持續的就業問題,更沒有造成人口過剩。縱觀人類曆史,自動化程度和工作效率一直都在不斷提升,機器淘汰了許多農業和制造業的工作,但同時也創造了許多服務業的工作。

自動化所導緻的失業并不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個社會問題。我們假設,如果隻需要少數具有創造性的高技能勞動者,每周工作三天就夠了,其餘人可以無需工作就享受同一水平的消費,這當然是個經濟上的好消息。我們應該把這個問題稱為“過多的休閑”,“過多的休閑”的确可能帶來一些社會問題。但是從短期來說,人們大幅度縮短工作時間的情形不太可能發生,因為在短期内,還是會有大量服務工作需要人來完成,而且長期來說,也會有新的工作崗位不斷産生,比如說當人們有更多的休閑時間,就會産生更多的旅遊和文化的需求,這就會創造這些行業新的就業機會。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雖然技術進步對就業市場的總的和長期的影響是正面的,但也會産生局部的短期的的沖擊。特别是在現代經濟中,各個行業高度專業化,一旦某個行業的工作被新技術取代,該行業的從業者長期積累的技能,就可能失去用武之地,這些人會面臨如何轉型從事新行業的就業困難。如果人口相對年輕,這種新技能的轉型會比較順利。反之,如果人口老化,這種轉型會變得很痛苦,會産生由于技能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高失業率,也會使得老齡化國家在這些新行業中失去國際競争力。

2018年普華永道的分析報告中顯示,未來20年人工智能将為中國創造百分之12的淨增崗位,相當于增加約9000萬個的就業崗位。其中,人工智能将取代百分之26的崗位,同時人工智能也将創造百分之38的新崗位,尤其是在服務業和建築業将産生很多新的崗位。

總的來說,雖然機器代替了人類的一部分體力勞動,人工智能代替了一部分腦力勞動。但是人工智能和機器也同時産生了很多新的崗位,所以不會産生人口過剩和失業率的問題,

好,這一集的内容就介紹到這裡,下一集我們将介紹人口與創新的關系。下集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