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四十應該放棄四樣東西? 生活報首席評論員靜偉 這個觀點,是我的一位同事聊給我的,是說給我,也是說給他自己:“人過四十,有些毛病可以不必改”,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人到四十應該放棄四樣東西?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生活報首席評論員靜偉
這個觀點,是我的一位同事聊給我的,是說給我,也是說給他自己:“人過四十,有些毛病可以不必改。”
當然,這句話是有兩個前提的,一是“有些”,不是所有的毛病都不改,尤其是涉及品質上的毛病,無論多大年齡,該改都是要改的,否則會被人罵“老而不死是為賊”的;二是“可以”,也就是說,在改與不改之間,其實自己是有選擇權的,能改固然好,但改不了的,也不必過于介懷。
我理解他說的“毛病”,更多意義上應該是性情上的,比如不夠成熟世故、過于急躁、或者貪玩、慵懶等等,讓我們對自己也不太滿意,或者為了成為别人期待的樣子,而試圖進行改變。但是,想不想改是一回事,能不能改是一回事,而有沒有必要去改,又是另一回事了。
那些改不了的毛病,你又總是想改,其實,就是在毛病之外,又多添了一份心病。而且你想想,這些毛病,四十歲之前你都改不了,四十歲之後就都能改了?當然,不是沒有這種可能,隻是一要看有沒有确實的需要,二要看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也就是說,需不需要改,值不值得改。
我的那位朋友說,就像我們不夠成熟世故,那麼我們為了迎合大家,非要去改變自己,一來自己内心很痛苦,二來有些事可能也學不來、學不像。所以不去改這些毛病,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不去邯鄲學步。
愛因斯坦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能力來斷定一條魚有多少才幹,它整個人生都會相信自己愚蠢不堪。”很可能,我們煞費苦心的緣木求魚,到最後,隻會變成狼狽不堪的竹籃打水。
當然,我們也會盡量學着和光同塵,隻是我們還想保留着自己内心的一份執拗、一份堅持,一些屬于自我的東西。不必為了讨好别人,而徹底失去自我和本真。
這位朋友說,我一直在想,孔子說的“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是人過四十,就什麼事兒都明白了嗎?我看不見得,隻是四十歲之後,應該更知道了該如何取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
他的意思,我想應該就是不惑于心、不惑于物。人過四十,應該不再被内心和外物的紛擾所困惑,更堅定,也更從容。
人過四十,就像村上春樹所說:“曾以為走不出的日子,現在都回不去了”,那我們就更應學會向前看,少一些踟蹰、少一些羁絆。有一句話聽起來有些雞湯,據說是喬布斯的禅修老師傑克·康菲爾德說的:“最終,隻有三件事是重要的:我們如何活過,我們如何愛過,我們如何釋然。”但我覺得還是有些道理的,面對一些不能改變的事物,釋然而不是糾結,應該是我們最好的态度。有些時候,當你釋放了一些事物,其實也是釋放了自己。
我的朋友說,他的“有些毛病可以不必改”,其實還有一個隐藏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足夠優秀、足夠出色,那麼,就不是你需要去适應别人,而可能是别人主動來适應你了。所以,與其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克服那些短闆上面,倒不如更多地發揮自己的長項。到了一定的時候,你的毛病可能就成了你的個性了。
這個很好理解,隻要想想周星馳、郭德綱、趙本山這些喜劇明星就知道了,哪個不是一身才華,哪個又不是一身毛病?可能真要改了,他們也就不能成為喜劇之王了。雖然因為這些毛病,會讓有些人跟他們翻臉,會不喜歡他們,但還是會有更多的人,追随他們,喜歡他們。抛開那些是是非非不說,我們看他們,更多的還是看才華,而不是看毛病。
對于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也是如此,隻要在大的德行方面沒有虧缺,而同時又具備了更強的能力,有些小毛病,放棄治療又何妨?
郭德綱相聲裡不是說嘛:“四十不惑,四十歲就不讓人禍禍了。”
嗯,自己也别禍禍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