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陳向宏一筆一筆

陳向宏一筆一筆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11:57:09

陳向宏一筆一筆(陳向宏一筆一筆)1

陳向宏一筆一筆(陳向宏一筆一筆)2

2007年,陳向宏在西栅向工人講解圖紙。 受訪者供圖

陳向宏一筆一筆(陳向宏一筆一筆)3

2007年,陳向宏在西栅向工人講解圖紙。 受訪者供圖

陳向宏 烏鎮景區、古北水鎮(北京)景區總規劃師、設計師及總裁,國内著名大型景區建設管理的實踐專家。自1999年起主持烏鎮古鎮旅遊保護開發,在全國古鎮中率先提出“曆史街區保護和再利用”的理論,并将烏鎮從觀光型古鎮打造成了國際性的著名休閑旅遊目的地小鎮。2010年,陳向宏率領數千建設大軍開赴北京京郊,在密雲縣古北口司馬台長城腳下開發建設古北水鎮景區,目前已初具規模,運行良好。2013年組建中景旅遊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緻力于國内景區的建設與連鎖管理。

他最想當的是建築師,他最喜歡的是當烏鎮戲劇節主席的國際範兒,操盤烏鎮旅遊16年,陳向宏畫了幾千座房子,把一個破敗小鎮開發改造為全國旅遊收入最高的景區之一。4屆戲劇節,又讓烏鎮的魅力聲名海外。

在烏鎮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品牌顧問邵雲的眼裡,陳向宏是個工匠,表現在三個層面:文采卓然的文化匠人,大氣磅礴的規劃設計師和精工細作的泥瓦工、木工甚至是花匠。

作為烏鎮景區的總規劃師,陳向宏認為自己是個修書匠,“烏鎮就像一個圖書館,很大的圖書館,有很多的殘本孤本,還有破損,我就不停地拿去修複。”

眼下的陳向宏正試圖把烏鎮模式複制到全國。

讓烏鎮活過來,并且更美

剛剛過去的第四屆烏鎮戲劇節上,黃磊、孟京輝、賴聲川、田沁鑫和陳向宏聚在一起,每個人用兩個字來形容烏鎮,最後他們眼裡的烏鎮是個天真、熱情、執着、聰明的“小孩”。

在文藝評論家陳丹青眼裡,“賊聰明的能吏、善周旋的官員、會盈利的老總,有理想的士子,所在多多,集一身者,眼前就是向宏”。陳丹青還觀察到這個烏鎮氣質的塑造者,他自己身子裡就住着個小男孩,性情畢露,圓頭圓腦在那兒一站,笑起來嘎嘎響。

桐鄉濮院的規劃圖氣派地平鋪在地上,像是勇猛指揮官的作戰圖,占據了辦公室的三分之一,陳向宏指着一塊空白思忖着怎麼才能拿下來納入規劃。房間另一頭是一張低矮老舊木椅,他窩進自己兒時的座椅,歡喜得不得了,水鄉子弟的恭謹雅意狀态自然流淌。

烏鎮在蘇杭之間,曾經是人流如織的風尚之地,陳向宏是烏鎮北栅人,在他的印象裡烏鎮就是一個巨大的城鎮,各路消息靈通,時髦得很。但之後沒落頹敗得完全被世界遺忘,烏鎮曾是桐鄉最後一個通公路的鄉鎮,河邊衰牆、垃圾堆、鳥籠子,還有家家的馬桶。鎮上的人下崗、打工、留守。

對于創新的不安存在于世界的每個角落,創新通常首先來自個體的願景。

改造烏鎮最初是桐鄉市政府的派遣,時任烏鎮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管理委員會主任的陳向宏卻把它變成了自己的追求。

這時候的陳向宏并沒有明确的目的性,隻是簡單想着怎麼能讓烏鎮活過來,并且能讓它更美。

2001年,安徽、浙江拆了老街、老橋、老房子,線人第一時間通知他,他就派人派車運過來。編好号,後來全用在西栅。2016年初,烏鎮國際藝術節上荷蘭藝術家弗洛倫泰因·霍夫曼(代表作大黃鴨)那條粉紅魚停靠的地方——水劇場的斷橋就是他移花接木而來。

2005年,改造中的西栅,陳丹青和中國當代文學大師木心親眼看見掏空抽幹的河道,泥漿累累,像個狹長的大戰壕,兩岸民宅隻有屋架子,瓦片還沒鋪。

2006年西栅改造完工,河裡放了水,陳丹青再次看到的西市河,豔陽高照,兩岸白牆黑瓦,與舊烏鎮天壤之别。那麼多的房舍、轉角、橋洞都是陳向宏畫出來的。

草圖一畫數千幅

陳向宏的辦公室裡最多的是他畫的草圖。山型河道村莊房舍,簡直是宋明時代的工筆彩繪軍事圖,一畫數千幅。

他最初畫圖始于改造東栅,當時他邀請古建築保護專家畫出了東栅茅盾故居兩側200米範圍的改造設計圖,最後實在沒錢了,剩餘的1000多米他就自己來畫。

畫圖非常煎熬,有時候圖紙上每一塊會出現在夢裡。古鎮修複,需要的是實地場景的建築,協調性要求高。建築師畫一個建築或一群建築,特别講究的是建築的風格和特性,希望旁人在一堆建築裡能看出他的作品,“我不一樣,我希望建築高度協調在整體風貌中間”,“這個地方空氣中應該飄什麼味道我都知道”。

“我先把整個區域做什麼東西想清楚,哪些是收費的,哪些是公共空間都想清楚,然後一塊塊畫草圖,更多的時間是晚上畫,白天走工地,我晚上畫的東西白天在施工我要去看,是不是我想要的東西,然後不斷跟工人讨論。定升橋一個轉角推翻幾次重來,我老說不要用水平儀,我喜歡它更自然的感覺,就是這樣做出來的。”陳向宏說。

他老懷疑自己這種笨方法拿不出手,不過陳丹青說,你是回歸規劃建築本身,當年文藝複興的那些畫家,就是這樣把托斯卡納地區的小城一筆筆畫出來,然後造就的。在陳丹青眼裡,烏鎮就是個民間的奇迹。

什麼不對味就拆什麼

依托老烏鎮骨架,又大幅度增添了複古細節的西栅很快到處是爬牆虎、樹叢、野花、蘆葦,烏鎮夠美了,陳向宏開始放眼全國的古鎮,尤其是古鎮富集的江浙,開始思考并不是資源優勢型的烏鎮,怎麼才能通過做内容讓它在一堆古鎮裡卓爾不群?怎麼才能不斷地激發人們對它的激情甚至是對它的迷戀。

改造原有街區,拆遷是繞不過去的話題,也是矛盾的焦點,東栅、西栅破土動工前,陳向宏考察了周莊、同裡等,認為應該在這些古鎮模式的基礎上做減法,他拿出百年前烏鎮的風貌做對照,什麼不對味就拆什麼。他拆掉了景區範圍裡所有的新房子,甚至是百貨大樓,外遷工廠,把高壓線、低壓線、有線電視線、電話線通通埋到了地下。

他遷出了所有住戶,把整個西栅按照度假商務功能區重新調整内部結構,每盞燈、每面牆、每座橋,每塊地磚甚至是每個垃圾桶都是他選擇或者設計的,渲染着一種過去的記憶,又大膽地加入新的意圖。

戲劇節給烏鎮注入不一樣的氣質

2013年,陳向宏又開始辦起了烏鎮戲劇節。作為烏鎮的總設計師,陳向宏的超前理念再次貫徹在戲劇節裡。

要給烏鎮注入一些新的内容,辦旅遊節?搞選美?做實景演出?陳向宏不喜歡做人家做過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這些都與烏鎮不搭。

幾年前,陳向宏在上海大劇院看了《暗戀桃花源》,驚訝地發現有那麼多的年輕人去看戲劇,他立刻覺得做個戲劇節和烏鎮老鎮新生活氛圍對路,他看重的是一種年輕的文化,新生的文化的加入,這會給烏鎮帶來不同的氣質。

西栅的龍形田和烏鎮大劇院都是房産地,用房産地種稻田做文化用地,這怕是全國最貴的房産地。

4年下來,小鎮辦成了大節,今年戲劇節期間遊客量26萬左右。

陳向宏認為現在的旅遊已經過了拼資源的時代,進入了無景點全域化的旅遊、品質服務時代、産品時代。

歐洲的古城古鎮比比皆是,輝煌的愛丁堡、小小的阿維尼翁、偏僻的利賀,已經成了文化地标。陳向宏覺得現在的烏鎮也讓人自豪,“構建了我們的文化堡壘”。

浙江省前幾年制定了特色小鎮的戰略,在陳向宏看來文化 産業才是特色小鎮,光有産業,IP隻能是積聚,很難去放大,文化不一樣,文化的影響力是全世界的。

陳向宏說,烏鎮戲劇節最大的長處是把不真實的夢搬到真實的生活裡。戲劇節的進入帶給烏鎮的是文化生态的提升。培養中國本土的青年戲劇人的同時,20出頭的年輕人,因為戲劇節愛上烏鎮,他會一生愛上烏鎮。戲劇節還能讓烏鎮這個小鎮的孩子睜開眼就能看到世界的文明。

預測未來的最佳方式是創造未來

有那麼多的古鎮也有那麼多的戲劇,為什麼戲劇節和烏鎮一結合,就産生出了奇幻的效果?烏鎮的IP到底是什麼?

“是烏鎮。”陳向宏回答,“當你有一天意識到IP是什麼的時候,你要小心了”。說玄一些,它是氣息,是氛圍,隻有到烏鎮這個地方來,你才能感覺到那氣息的逼近。它可能是一面旗子、一塊黑闆或者是平常見不到的人情味。

烏鎮為什麼會成功?

陳丹青曾經評價陳向宏,一是大膽想象,二是落實細節。他見山開路,遇事解決,一場接一場地掰腕子,事情就這麼做出來了。

陳向宏說50年來自己的人生經驗印證了一個東西,屢試不爽:凡偷懶想耍滑頭的事情,都沒好結果。凡全身心付出的用心都得到了好結果。

烏鎮究竟成功在哪裡?

陳向宏曾經說過,他知道領導要什麼,老百姓要什麼,文人藝術家要什麼,自己要什麼。藝術家要什麼?很簡單,給我舞台,給我展廳,給我機會,給我人氣,再加一條,别管我。老百姓要什麼?要過得好,要改善生活。

從1999年東栅改造開始至今,烏鎮有70%的居民從事服務業,70%的GDP來自服務業,70%的服務業來自旅遊業。截至目前,烏鎮共有各類服務業單位3000多家,從業人員超萬人。

陳向宏看重做事的節奏。戲劇節、藝術展、動漫展、互聯網大會都是配角,烏鎮才是永遠的主角。烏鎮戲劇節還是個收斂的戲劇節,戲劇節一過,烏鎮又會回到生活本來的樣子,還是按照自己穩妥的步子往前走。

烏鎮現在還留着許多空地,烏鎮四條街,東栅觀光、西栅度假商務,北栅、南栅能做什麼還沒想好。他沉得住氣,不做貿然之事,絕不拍腦袋。事先、事中、事後,所有的環節都會仔細思忖。

關于複制烏鎮的想法,陳向宏認為烏鎮硬性的商業模式可以複制,但它獨特的文化氣息、所有的節慶和創造這些的團隊不可以複制,也不會去複制。預測未來的最佳方式就是創造未來。

【匠心闡釋】

陳向宏的匠心傳遞出來這樣的信息,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一種思維狀态,并不隻是一些興趣或技能的結合。工匠的本質就在于他認為通過在已有事物上創造一些新的東西可以讓事情變得更好。

【對話】

用個人最大的可能激發一種改變

新京報:你是個做事尋求極緻的人,這些年有沒有什麼遺憾的事?

陳向宏:有,最大的遺憾,我原來的計劃東栅西栅是連通的,中間這一塊也在規劃改造之中,但當時我實在沒錢,實在是做不下去了,我放掉了,變成我永遠放掉了。西栅東大門的商業街也是後悔之一,2004年底,我工資都發不出了,公司從來隻進不出,唯一出的一次,賣給了一個開發商,3000萬付工程款。現在經過這裡我都高興不起來。

新京報:你的做事風格這些年有變化嗎?

陳向宏:從個性上我是喜歡冒險的人,但我也是個有底線思維的人。做任何事,我會想好可能會輸在哪裡,輸到哪裡為止。一個人的戰争,我曾經渴求的最大的支持就是不被批評。現在資本、市場都把我捧高了,可能會更加審慎地選擇要做的事情,盡最大可能保持自己的直覺,保持思想的獨立性。另外特别給我勇氣的是我們的團隊,從上到下一群認死理的人,讓我自豪。

新京報:你從樸素的鄉愁進入,把烏鎮挖掘成布滿了文學和文化傳統的“地方”,這些成就是否改變了你看待世界的眼光?

陳向宏:看中國看世界多了,内心有積澱有想法,以前是就旅遊說旅遊,現在是能跳出來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站位高了。對社會的情懷開始激發,但個人情懷不能當飯吃,我隻能支持修正但不能改變當地的生态。我隻是希望用個人最大的可能去激發一種改變。

【同題問答】

“跟團隊一起付出後,才知道成功的快樂是真實的存在”

1、你的理想是什麼?目前實現得怎麼樣了?你跟它有距離嗎?

陳向宏:我做的所有作品能得到市場和社會的雙重認可。沒距離,出來一個是一個。

2、在你的生命裡,有哪些東西是你一直堅守的?

陳向宏:善良。

3、堅守給你帶來最大的快樂和痛苦是什麼?

陳向宏:跟團隊一起付出了以後,才知道成功的快樂是真實的存在,而不是靠投資,靠市場的機遇。

我一直告誡自己少碰兩樣東西,房地産和投資,不是不好,是我做不來這些,我還是擅長現場做項目。

4、你覺得在事業上,最值得珍惜的是什麼?

陳向宏:兄弟之情,同事之情。

5、如果你能選擇的話,你希望讓什麼重現?

陳向宏:以前小鎮家家戶戶很有人情味又保持着文化追求的社會狀态。很多大師都是從小鎮走出來的。

6、你的座右銘或者你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什麼?

陳向宏:焦裕祿說的,不嚼别人嚼過的馍。

7、你最希望擁有哪種才華?

陳向宏:建築師。我最享受的是在工地畫圖紙。

8、你最恐懼的是什麼?

陳向宏:最怕景區發生安全事故。

9、你覺得自己最奢侈的是什麼?

陳向宏:光度假不幹活。

10、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你目前的心境嗎?

陳向宏:平和。

新京報記者 劉旻 陳傑 攝影報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