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嶽嵩山,位于河南省鄭州市西南九十公裡的登封縣境内,屬于伏牛山脈,逶迤綿直百餘裡,山有七十二峰,嵩山為最高峰,海撥一千五百米,被譽為“中天砥柱”。
嵩山高峰有二座,東曰太室,西曰少室,古稱外方。夏禹時稱嵩高崇山,商湯時稱嵩高,西周時稱嶽山,東周始定嵩高為五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嵩山為曆代皇帝祭嶽巡遊之地,故有諸多寺廟,相傳有七十二寺;許多文人都遊蹤至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詩文、碑刻,故嵩山又有“文物寶地”之稱。著名的勝迹有中嶽廟、法王寺、嵩陽書院、嵩嶽寺、少林寺、塔林、初祖庵、嵩嶽塔、漢代三阙等,分别散座在太室山與少室山上。
少林河把嵩山分成兩大部分,其景觀名勝各有千秋。東邊的太室山以中嶽廟為中心,附近有嵩陽書院、漢代三阙及元代觀星台等,都可使遊人一飽眼福。
中嶽廟位于太室南麓,背依黃蓋峰,面對玉案山,東有牧子嶺,西有望朝皊,群山環拱,景象非凡。廟中現存殿、閣、宮、樓、亭、台等建築嚴百餘間,是河南省現存的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築群。中嶽廟前身為太室祠,秦漢之際的祠址在萬歲峰上。
相傳嵩山是中嶽神居住之地,曆代封建統治者都到這裡來祭祀山神。中嶽廟門前有一對石刻“翁仲”,造型古樸大方,被定為東漢石劃。翁仲北為中華門,原系一座木建牌樓,被稱為“名山第一坊”,1942年改為磚瓦結構的庑殿式牌坊,更名為中華門。
中華門起,沿中軸線往北共有十一進院落,依次為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崇聖門、化三門、峻極門、暠高峻極坊、中嶽大殿、寝殿和獅枍樓。遙參亭為過往行旅拜谒嶽神處,為一八角重檐亭。天中閣原名黃中樓,清代重修時仿故宮天安門樣子修造。
峻極殿又稱中嶽大殿,為清代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樣式建造,位于廟的中心部位。大嚴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面積920平方米。中神龛内供有嶽神“天中王”像,龛外有左右二神将,殿頂棚中阆有一雕刻十分精巧的盤龍藻井。再後的寝殿、禦書樓,中均有雕塑、亡建。
中嶽廟中軸線兩側,仿北京宮,建有東、西路各宮東路自南向北為行宮、神州宮、小樓宮;西路為太尉宮、大神宮、祖師宮中嶽漢三阙在中嶽屬附近,為太室、少室、啟母。太室阙在廟門前五百米處,是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阙。阙以長方形青石壘成,分為東西例半,間距六點七五米,通高三點九二米。上部用巨石雕成五條屋脊的“四阿頂”,南面刻有記述當年建阙的銘文。共他各面刻有人物、動物等畫五蔔餘幅,是書法、雕刻藝術珍品。少室阙在邢家鋪村,建造吋聞較太室阙略晚,阙身現存畫像六十餘幅,圖案有馬戲驚險藝術及蹴掬運動。啟母阙在萬歲峰下,其上銘文叙述了夏禹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阙東北面有啟母石。
嵩山書院位于登封縣北五裡太室山峻極峰下,與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睢陽書院為我圖著名之四大書院。書院北宋時最盛,生徒數百入,朝廷置校官,賜九經子史,著名學者司馬光、範仲淹、歐陽修、朱熹等先後在此執教講學。
書院門正中有兩株巨大的“将軍柏”,傳說漢武帝當年遊嵩嶽時,見有三棵巨柏,便封其為将軍。“老三”明末毀于火,今存者為“老大”和“老二”。然而,老大遠不及老二粗壯古老。
觀星台在登封縣城東南告成鎮的周公祠内,為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創建,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台型制奇特,上小下大,狀如覆鬥,高九點四六米,頂有明代入加蓋的小屋。台體平面為方形,頂部每邊長八米餘,台基每邊長士六米多。台頂北部,自南向北,有一條青石鋪成的長方形平面建築,稱“石圭”,又名“量天尺”。石圭總長士二丈八尺,南北兩端的髙度略有差别。根據在這裡的測量結果,郭守敬、王恂等人編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授時曆》。《授時曆》同現在許多國家通用的陽曆分秒不差,燈早于陽曆三百年,與現代最精密的天文觀測所得的回歸年相比,僅差二十六秒。
法王寺為東漢古刹,位于玉柱峰下,為“中國作寺之始”。寺背依玉柱峰,三面群峰聳峙,山谷中曲澗潺流,小徑蜿蜒,峰巒時有雲霧缭繞,十分幽靜。寺北有一座高達四十餘米的古塔,塔身十五層,稱“法王寺塔”。東側另有三座形制較小的唐宋磚塔,西嶺上有一座六角七級的水靨磚塔。寺屢毀屢建,現有建築為清時重建。“嵩門待月”為法王寺全國聞名的佳景。嵩門在法王寺東側山頭上,兩峰夾峙,俗稱月架山,其中豁處,恰似門阙。每年中秋之夜,明月東升,浩浩如輪,高懸于蓄門正中,所謂“月滿嵩門正仲秋”,即指此時之景。
嵩頂是太室山的主峰峻極峰,原名中頂。登嵩頂之路有四條,比較平坦的一條由黃蓋峰上登,途經青崗坪,渡鐵梁峽而至。該路為乾隆登山時辟之禦道,較平坦。
今人多從最西邊的一條道登頂。這條路從嵩陽觀後開始,經老母洞、焦煉師庵、白鶴觀、過“十八偎”,直上頂峰。此道頗艱,尤以“十八偎”最險。途中有方形三石攔阻懸崖峭壁,一側為萬丈深淵。巨石鑿有腳窩,上需蹬腳窩而爬行,下需沿腳窩印迹下滑,無法直行走。登上中頂,視野豁然開朗。極目四顧,宇宙浩渺無垠,群峰參差縱橫。東面成臯,本千古險要之地,西有洛邑,為九朝帝王之都。峰頂,有武則天的登封壇遺址,古石洞等,還可臨頂俯瞰太室七十二峰。這些峰巅形狀各異,其名皆以其狀而命,山上還有許多奇石,玉女峰下有三醉石,觀香峰下有太子石,盧岩下有墨浪石,青松嶺上有玉女搗帛石,奇石大都伴以美麗的傳說故事,觀之聽之,浮想聯翩。
西邊的少窒山以少林寺為中心,附近有塔林、初祖庵、祖庵及達摩潤等。
在嵩山衆多的寺廟中,最被中外人士稱道的是佛教彈宗勝地少林寺,向有“古剎歸州激少林”之說。少林寺位于登封縣城西北少室山北麓的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是孝文帝為西域僧人跋陀修建的寺院。因寺處少室山陰之叢林之中,故名“少林”。
少林寺是度僧人著提達摩首傳佛教大乘宗之寺。大乘宗即禅宗,它不重義理而主張坐禅“壁觀”,以面壁沉思,姑息衆念,領悟禅理。當禅宗儒化後,成為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最重要、并占絕對統治地位的派别。
達摩成為佛教禅宗的始祖,而少林寺自然也就成為“禅宗祖庭”,故而有“大乘勝地”之稱。現在寺後的五乳峰上有石洞,據說是達摩高僧當年面壁悟禅之處。自達摩傳至五祖弘忍之後禅宗分成南北兩派。
南派以慧能為首,是禅宗後代公認的六世祖,主張“頓悟”,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北派以神秀為首,倡導“漸悟”,認為逐步修煉方可成佛。
少杯寺建築恢宏,高壁如峰,殿宇巍峨。常住院在少林河北岸,為七進院落,現存建築有山門、客堂、達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千佛殿等。山門建于清雍正十三年,門額上懸“少林寺”三字,為清康熙皇帝親于所書。傳說山門置各種巧妙機關,無輕功者過此會掉入陷井;又說山門曾置“木人巷”,凡入寺學武者,出師時須從大人巷中打出,如不出,須再學三年。
門北為碑林,碑數十通,有唐宋名人握寫的碑文刻于上。經碑林北達天王殿,後為大雄寶殿,原是寺院的中心建築,現僅存基址。
殿東南鐘樓遺址上有重達一萬一千斤的大鐵鐘。由此過藏經閣、方丈院(龍亭)、達摩亭(立雪亭),即到常住院内最大的建築千佛殿。
常住院西側一裡許的山腳下,現存我國最大的塔林,是曆代為住持僧及高僧所建的墓塔群,共計二百餘座,面積一萬四千多平方米,這些塔高度,形制各不相同,是我古代磚石建築和雕刻藝術的寶庫。
院西北兩裡處有初祖庵,為紀念達摩所建,建時為北宋徽宗宣和七年。殿東南古柏,傳為六祖慧能以缽盂從廠東将柏苗帶此并親手所植。
寺西南四公裡的缽孟峰上有二祖庵,傳為二祖慧可斷臂養傷之處。前有古柏三株,下有古井四眼,名“卓錫泉”傳為慧可所鑿,當地人稱“苦、辣、酸、甜四眼井”。
此外,嵩山腳下還看我國最早的高空建築——北魏暠嶽塔及會善寺、永泰寺、淨藏禅師塔和八方古文化遺址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