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網上“反炸APP”很火,各地公安部門拍了很多視頻,鼓勵大家下載這個軟件,防止被騙财。
然而有人說,世界上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對于精神内耗這種“自我PUA高手”,下載反詐APP根本沒用,我們可以逃脫詐騙集團的PUA,最終還是栽在了自己的手裡。
聽起來好笑又好氣。
事實上,“内耗”比詐騙集團更普遍,存在時間也更長,對一個人的影響也更深遠,一個人可能沒遭到詐騙集團的蒙騙,但幾乎所有人都有過精神内耗。
内耗就像腦子裡的妖怪,變幻着形态吞噬人的内心世界,哪怕你什麼都不做,還是不斷消耗你的心理能量。
心理學上,“内耗”的意思是: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會不由自主地産生向内的消極情緒,糾結、緊張、後悔、焦慮、恐懼等,做同樣的事情,精神内耗多的人,會耗費更多心理資源,也因此更容易疲憊、心累,進而影響重要事情的決策和執行。
可見,内耗會慢慢拖垮一個健康的靈魂,内耗的過程就是掏空自己的過程,個體作為自我精神内耗的制造者,也是最好的内耗終結者。
努力告别内耗,刻不容緩,這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鬥争,想要停止内耗,還得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
一、專注自我,不要在意他人的目光面對一個紛繁擾亂的社會,加上現實與理想不匹配的自我,要如何打破已被世俗定義的禁锢,同時保持自己的節奏,這是一個極其困難的現實處境。
拿溫度計來說,它本身是不能産生熱量的,但它能準确測量人和物體的溫度,也能對溫度的變化做出響應,還能快速抽出身來,繼續保持自己的姿态。
人也應是如此,不排斥、逃避外界的聲音,不管身處怎樣的環境,都能做回真實的自己,在取悅自己的前提下,再去接觸外界對自己的各種喜歡、批評,大抵會平靜很多。
61歲的葉倩文重回舞台
回首過去的那些年,學生時代我們都在朝着“好學生”這個頭銜努力,但老師對好學生的定義往往是聽話、學習刻苦,工作後,領導眼裡的好員工也是那些無條件支持領導意見的人——最終,越是在意他人的看法,越容易在一片喝彩聲中迷失自己。
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會讓人害怕做出決定,害怕表達真實的想法,害怕提要求,害怕被抛棄,甚至被他人的言行所控制。
完全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很難,我們能做的隻是在站定自己立場,理性地評判外界的聲音。在考慮他人之前先愛自己,将尊重自己放在尊重他人前面。
面對他人的評論、指點,最好的做法就是帶一個大漏勺去看,可以接收各種言論,但不全盤接受。
人生路漫漫,陪你最久、最可靠、最懂你的人,永遠隻有你自己。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漫長的一生,每個人都會無可避免地犯一些錯,但不同的人看待自己的态度卻不一樣。
英國哲學家羅素,就曾在《幸福之路》這本書中提倡:
“在外部環境不是很糟的情況下,隻要一個人的熱情和興趣是向外,而不是向内,就能過得很快樂。所以我們應該盡力地接受在教育、努力适應社會的過程中,避免以自我為中心,獲得不讓我們沉溺于自我的情感和興趣。”
他對于“向内與向外”的問題一直引人深思。關于向外求還是向内求的争論,一直沒有休止,有說法是年輕時應該向外求,豐富看世界的視野,老了之後向内求,充足内心世界;也有說法是,東方大多向内求,而西方大都向外求。
在我看來,如果正經曆精神内耗,更好的其實是“向外求”。這裡的向外求,不是幹大事改變世界,而是将注意力和讓自己糾結的事情拉開距離,去關注外界一些有趣的、或者之前想做但不敢做的事。
一直向内糾結,很難想出正确的答案,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時間可以治愈一切,當你把一件麻煩事放一放,去外面看一圈再回來,可能就變得沒那麼困難了。
科學解釋,人的大腦是一個優秀的冒險家。當你遇到難題的時候,哪怕你已經在幹另一件事情,潛意識中,大腦中的神經元也會一直為此工作。
多向外看,心理上,不困在一團亂麻的一小部分事情上,行動上,多朝外走,祖國青山綠水、大好河山,拖着筋疲力盡的内心出去療愈一下,才能如釋重負、蓄勢待發。
内耗之所以存在,還有一個極大的合謀,就是拖延。
富蘭克林說:“懶惰就像生鏽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我們的身體。”把“懶惰”換成“拖延”,這句話同樣适用。
大多數内耗都來自拖延,拖延能産生各種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的表現就是焦慮。比如一個人在家做飯這個小事,做的過程是極其治愈的,吃的時候也非常享受,吃完之後,看着一片狼藉的餐廳,總想着拖一拖,過一會兒再收拾。
但是,沒收拾的廚房總會給人帶來煩躁,這樣的煩躁讓你更不想動,讓你後面的活動也主動性更低,你腦海裡永遠有“廚房還沒收拾”的聲音在提醒你。
諸如此類的行為,都被歸到拖延症裡,一件十幾分鐘甚至幾分鐘就能做好的事情,因為一時的拖延,讓這件事停在了無休止的焦慮中。
解決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行動起來。之前看過治療拖延症的一個方法:在心中倒數五個數,然後就立刻停止手中的事情,去幹那個一直在拖延的事情。
比如,你給自己定一個每天看書30分鐘的計劃,但是沉迷短視頻無法自拔,那麼你可以給自己倒數五個數,五、四、三、二、一……立刻放下手機開始看書。
生活中,有躺平,有積極,有休息,有忙碌,任何狀态的存在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不要隻停留在想,因為想,是無休止的,對自己的損耗也是沒有終點的,但是一旦你開始做,就會慢慢變得平靜。
近期,許久未露面的李宇春上了熱搜,曾經那麼閃亮的一顆星,卻患上了強直性脊柱炎這樣一種不能根治的疾病。
她坦言自己病發時,都到了坐輪椅的地步,感覺就像是整個脊柱都石化了,無法動彈,甚至不能躺平,她戲谑地說道:“你知道,我那麼一個愛睡覺的人,竟然不能睡覺了,這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
當主持人問李宇春面是否恐懼時,她說自己消化了很長時間。病痛是人生在世不可缺少的苦難,有的人,正走向苦痛;有的人,正經曆苦痛;有的人,剛走出苦痛;有的人,再也走不出來了。
病痛不可避免會帶來消極情緒,其實哪怕沒有病痛,負面情緒也總是充斥在我們身邊,《情緒革命》這本書中提到:“情緒生病比身體生病更可怕。”
生活中,不可避免會遇到不襯心意的事情,有人為此憂思不解,不斷内部消耗,反省、自責、壓抑,也有人沖動解決,釀出悲劇,到底,始于憤怒,必終于羞愧。
在這個陰陽相生相克的世界,很多事情都在兩個極端之間遊走,一味地追求其中一端就會失衡,我們總在追求快樂,但有一個詞是“樂極生悲”,總在逃避痛苦,但痛苦也能使人成長。
對于自我的負面情緒,不能逃避,也不能陷入。做一個旁觀者,審視它,因為往往旁觀者看得更清楚,慢慢注視情緒的産生、擴張,不必與之抵抗,保持距離就好,慢慢的,它自己便會消散。在它消散之後,再做複盤,逐其根源。
被負面情緒所困,相當于住進了一所可怕的監獄,不如打開牢門,讓其放任自流。重新定義負面情緒,借力打力,從中抽取力量。
五、人要樂觀,但别苛求自己樂觀有情感博主、心靈治愈導師将樂觀和愛,稱作苦難的解藥,便有人努力将自己變成一個絕對樂觀的人,苛求自己必須事事樂觀。
苛求自己樂觀,會導緻看到的世界變得傾斜,你會有選擇地屏蔽一些痛苦,或者說是逃避,對一些更加複雜深刻的現實也好、知識也好,都會因為你強加給自己的屏障而被限制。過于樂觀,也不會得到你真正想得到的東西。
前幾天看到李誕的一條視頻,在被問到豁達是否重要時,他說:“人其實隻能豁達,豁達是與其他價值沖突最小的一個取向。”
豁達,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詞,豁達可以讓你很樂觀,但同時也允許你悲觀。豁達能在你樂觀過頭的時候給你一個驚歎号,阻止樂極生悲的發生,也能在你悲觀的時候,遞給你一個墊子,來緩沖你的悲傷。
簡單來說,面對生活的種種考驗,如果你強迫自己赢,那勢必會失去一些東西,比如快樂、朋友等,但如果選擇豁達,其實還是可以赢,隻是前提變了,對于同樣的問題,你的視野會更寬闊,看到的面會更廣。哪怕最後輸了,因為過程豐富,輸也變成了積極的經驗。
李誕他将豁達描述得很廣,也提出,人不能完全到達豁達,不管從本身來說,還是進化學來說,人總有些小心眼、嫉妒或自私之類的情緒,但至少有一個想變得豁達的心,這是積極的。
所以,與其強逼自己樂觀,不如努力靠向豁達。将豁達作為人生路上的基石,你的人生必将豐富多彩,在這個基礎上蓋起的大廈,不一定有多高,但至少穩固、安全。
莫言在《檀香刑》中寫道:“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圓滿了,馬上就要虧厭;樹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馬上就要墜落。凡事總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生活中常常看到的是,老闆給了員工一個任務,員工的第一反應是能不能将這件事幹得完美,讓老闆眼前一亮,升職加薪,同時又擔心出現差錯,前途毀于一旦。
當老闆下發任務的時候,大概率是考量過下屬的能力的,他知道自己的員工能做到什麼水平。他的期望肯定不是要求員工百分百完成,對于工作中的折損,老闆一定也是有準備的。
所以,這件事既然來了,那就去做,做得好,就迎接掌聲和獎金,做得不好,就道歉,總結教訓。沒有任何事情是過不去的,隻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罷了。
在《做家務的男人》這檔綜藝節目中,當李汶翰說自己有身材焦慮時,李誕的一番話讓衆多網友齊聲道同,他說:“你就每天想想,生命是會消逝的、人是會變老的、這件事情是會過去的。”
李汶翰感到震驚,問道:“你那麼消極的嗎?”
李誕又給出了這樣的解釋:“這不是消極,這是冥想,是科學的。人就是宇宙間的一粒塵埃,做一個普通的塵埃和一個有肌肉的塵埃,有什麼區别嗎?”
衆所周知,喜劇演員的内核是悲傷,李誕的這番話,無異于是提醒我們要擺脫與世俗的焦慮,與自己和解,讓自己活得輕松一點。
這世上本沒有完美,然而追求完美的人卻成堆,這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博弈,這場博弈沒有輸赢,最好的結局就是與自己和解,放過自己。庸人自擾,智者自渡。
内耗,是一件會消耗掉你過多的能量和情緒,但不能得到任何收獲和結果的事。
餘華老師在《保持對話》這檔節目中,對于精神内耗這件事,說了這樣一番話:“任何事物要從兩面看,你隻有遇到困難,才能前進,不可能不遇到困難就能夠往前走的,而且困難往往會造成人的精神内耗。”
是的,内耗這樣的情緒、狀态是人人都會有的,隻是看你如何看待這種狀态,内耗本不是一件絕對的壞事。之所以會有内耗這樣的情緒,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好。
用積極的目光看待内耗,慢慢摸索到源頭,進而盡快結束内耗。所謂人生困境,不過是你胡思亂想,自我設置的枷鎖。
沖破内耗的枷鎖,享受生活。人民日報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生活的甜是可以積攢的,就像揣在兜裡的糖,如果感到苦,就吃一塊,然後重振旗鼓,繼續向前。”
生活總會有起起落落,但希望你總能穿透黑暗,靜候光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