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有神 心裡有度
教師 馬倩倩
借用太宰治的一句話:“大人們也是需要安慰”來總結我短暫的班主任工作,再也合适不過了。剛當班主任有非常長的一段時間我的班主任心态是消極負能量的,放在一個剛工作一年的青年身上,似乎是有些“抑郁”了。這些負能量的情感來源主要還是學生,不聽話的學生,在高二“沉淪與放棄學習”的學生。在嚴肅甚至有些強硬處理這些孩子的過程中,也許我傷害了學生的心情,學生的反應确實也刺痛了我。這些複雜的情緒終于在幾個月的摸索中,我得到了目前的一種處理方法“眼睛有神,心裡有度”,學會“冷處理與熱處理”交替。
眼睛有神,偶爾失神偶爾會神
班上有一個品質一般,但憑着自己的一種努力和機巧勁兒,從三十多名升到第二名的孩子。學習成績從來不是我衡量學生的唯一尺度,因而這個學生和老師說話無理,借問題幾乎不參與學校課間操,班級活動總是一副點評的高高在上姿态引起我極大的反感與不滿。起初我承認我的情緒有些激動,總是非常嚴肅的反複要求提醒這個孩子,他改變幾乎沒有,虛與委蛇是他的常态。在這種教育過程中,我感受到了無力,失望的情緒,不喜歡不理智總是讓我厭煩這個學生。後來我選擇“失神”,有些難以改變的品質問題和人的天性有關,至少他用禮貌禮儀傳達着他的态度。班上一個借讀生,習慣糟糕,可以連續一周遲到,作業交沒交、帶沒帶、寫沒寫腦子裡完全沒有這些概念,嚴重影響班上管理與學習的秩序。起初我嚴格盯,耳提面命,效果一般。最後一次,家長和學生以及我三人一起非常嚴肅的就他所有的表現我以非常嚴謹的文字記載呈現給他,提出了我的無奈和解決方式,按要求做,我會幫助他改變;不願意,沒毅力,那就交由學校處理。這種聚精會神的目光與态度赢得了這個孩子一種自己要求改變的決心,也因此變化巨大。
所以,教師的一雙眼睛,可以看到了失神片刻,也可以聚精會神,一次看透本質。
心裡有度,有時動人有時距離
管理是一門藝術活,怎麼走心怎麼出成效。我們都知道這句話,可有些人的心是冷的,有些人的心是熱的,這個需要我們看人選擇。努力備課,努力講課,認真工作,當看到自己班的學生仍然狼心狗肺的在語文作文課上寫數學作業時,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是失敗的,是沒有意義的。陷入了一種悲傷,也陷入了一種憤恨。如果知識有價,那麼自己用心做出來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有意義嗎?講給他們不勞而獲。深夜備課,每日對着電腦,眼睛酸澀,肩膀僵硬,可這就是一些學生。那個時候我被傷感和憤恨包圍,隻想無視他們。後來我看開了,學生還小,你的心意,有人會收到,他也會給你反饋;有些人無意踐踏,你理智講給他聽,這就是教育,有人情味的管理,不是冰冷的商業爾虞我詐。
“冷處理與熱處理”交替
班主任的性格會影響班級管理,我自己在處理人際事情上絕不拖泥帶水,因而隻要學生出現問題,我就秉持着及時處理的态度,總是想要把事情趕緊解決掉。可是這種“熱應對”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一個知錯及時改正的學生倒還好,但盯着這麼一個明知故犯的學生,特别容易磨損我的脾氣和心情,長此以往,這種不好的情感會使得班上其他孩子感受到我的變化。
在請家長與多次說教無用後,我放棄了我這種熱應對方式。調整我糟糕的心情後,我漸漸懂得我的這種“熱應對”解決問題的方式其實挺不适應這種學生的。我放慢對他的節奏,我得思索一下怎麼和他打持久戰。
我很清楚每個班都有這樣的學生,除了不按規矩做事學習外,我們班這個學生身上有沒有可取之處?我說服自己去找找他身上省心的點:挺安靜,不說廢話;有自己的學習方法,至少鑽研着學習呢;成績還可以,甚至在動态上升;耗時雖久,但最後完成了要求。
我在心裡開始設限,作業問題,不合格留下來重寫;背誦不過關,自習扣下來繼續背誦;遲到問題,懲罰他打掃辦公室衛生。我也不跟他多講什麼,就按照這些要求做。總之,念了一學期的遲到問題,這學期變成了屈指可數;學習慢吞吞按照他的節奏在進步。
昨天我又拿到了他被住宿通報批評的通知,欠在我這兒背誦還是未完成,再次遲到。此刻面對他的這一堆問題,我還挺平靜,我也摸索出來,畢竟我想把他變成完全符合我們設定規則的學生,不出亂七八糟問題,還得努力學習,這對他而言,很難!對我而言,更難!性格和習慣上的問題,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又哪裡有什麼能力靠說上幾次就改變得了他呢?
明白以後,我對自己說心裡有度,有些人會懂你的,會聽到你走心的動人,有些人就保持耐心,靜待他慢慢成長與改變。
在班主任這條路上,加油吧!陰霾過後,心情明朗,即是我的成長。
吾輩青年 自豪自信
高三(7)班 李玉貴
我認為,為青年者,最好的狀态無疑是: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這青年的一團火,我曾看見它燃過。五四運動的街頭,秋收起義的田間,我感受到了來自青年身上的一炬熱火。他們團結,他們自強,為争奪主權盡心盡力,為解放人民嘔心瀝血。于世界之大局看,這是星星之火,于家國之長遠看,它便早已成為燎原之勢。這一團火點亮了多少青年志士的前進方向。
這青年形成滿天星,我曾看見它耀眼的亮着。漫天黃沙無人煙,可有以錢學森為代表的青年志士不畏艱險,以己之能力,報效祖國。邊境環境惡劣,人迹罕至,卻在祖國每一處角落都有青年士兵為國家站好崗,為國家邊疆的生命做保障。或許他們在天南海北,可他們身上明星一般的光芒,卻早已撒在神州大地的每一寸土地。
曾經的青年已然老去,昔日的青年早已于我們内心長生。看今朝,吾輩青年該何去何從?
吾輩青年,當自強自信。中國5G依舊沒被美帝主義扼住咽喉,卻以高昂的姿态走向了全世界。在5G成功的背後那麼一批自信的中國青年,心懷理想,自信堅信,汝所能及者,吾何患不成。正是這樣一份自強自信,我們有了傲立國際的神舟系統;正是這樣一份自信自強,我們有了天眼系統;正是這樣一份自強自信,我們有了定位世界的北鬥系統。
吾輩青年,當努力奮鬥。青年強,則國強,吾輩因艱苦奮鬥,強自身,強祖國,我們應向抗疫戰場上的戰士,為人民性命奮鬥;我們應向九江抗洪勇士,為百姓生活與安危奮鬥;我們應像實驗室裡潛心鑽研的科學大咖,為祖國之科技奮鬥。
吾輩青年,當抓住機遇。中國經濟的崛起,絕對離不開改革開放的政策;中國法治社會下的安定與發展,肯定離不開依法治國的統籌理念。這片激情洋溢的土地上,祖國早已為你搭建起的平台。吾輩之青年要着眼于大局,發掘其機遇,成為時代發展潮流中優秀的弄潮兒。
多年前,陳獨秀先生提出:“國家之文明,青年之文明。”多年後,說:“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已然成為國家、民族的扛大旗者。肩挑重任,為中國的富強與複興,自豪吧,青年們!徒步征途,為祖國的騰躍與強大,奮鬥吧,青年們。
指導教師 馬倩倩:
書記曾說:“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這位青年的筆尖傳遞着青春、奮鬥、夢想、責任。那團星火是革命之火,可以燎原;是建設之火,可以興國;是奮鬥之火,文明中國。全文格局廣闊,有曆史有時代,有作為有展望,青年蓬勃之氣,值得點贊。
強本而節用 則天下不能貧
高三(7)班 王萌
古人曾說:“惟儉者興,惟勤者進。”當那觸目驚心的食物浪費數字在報紙上放大時,當整桶食物的惡臭飄蕩在城市的街道時,當洪水漫延過那片茂盛的稻田時,我們沉默,我們愧疚,我們反思,為浪費食物,為奢侈消費。“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我們呼籲厲行節儉,杜絕浪費。
八十年前,紅軍跨雪山過草地,雪水草根皆為食物。四十年前,中國浩劫數年饑荒,泥土充饑萬物皆食。當代社會,人民生活富足,安甯祥和,可食物浪費,比比皆是——如果你回頭,宴席過後,食客已散、佳肴滿桌未動;如果你駐足,酒店飯館,“要面子”強過“飽肚子”,大量食物成了榮耀象征;如果你傾聽,泔水桶裡,一盆一碗,食物低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曾幾何時,我們遺忘了農耕的暑氣與艱辛,遺忘了“奢靡之始,危亡之漸”的曆史昭示,遺忘了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
何其可悲,何其可歎。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崇尚勤儉節約的民族。“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這是孔子弟子顔回告誡後世要安貧樂道;“粗布短褐,粗茶淡飯”,這是陶淵明一心追求的閑适和甯靜;“粒粒皆辛苦”,這是李紳對來之不易糧食的珍惜。我們祖輩用他們勤儉節約造就這個民族的富強,成就了今天中國的輝煌。傳統美德不應該被遺忘,我們應當效仿前人,刻苦耐勞,而不應鋪張浪費。
中華民族朝代更叠的曆史告誡我們要警惕浪費。商湯滅夏,王朝統一,兢兢業業,可在後代的酒池肉林中,盛世終究落幕;秦一統六國風光無限,建樓宇造宮殿奢靡之極,可最終也不過二世而亡,珠光寶氣化為塵土,阿房宮殿滿目瘡痍;南唐後主縱情聲色,沉迷享樂,國家社稷置之身外,終也落得“隔江猶唱後庭花”的下場。無數的曆史都在以血淋淋的教訓提醒我們“奢靡之始,危亡之漸”,“強本而節用,則天下不能貧”。
各位同胞,積少足以成多。節約不僅僅是修身養心所必備的良好品德,也是國家的根基,民族的中流砥柱。前人的教訓難道不足以讓我們醒悟嗎?
己亥末癸子初,荊楚大疫,重門閉戶,萬民惶恐。這場突發的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長期居家,一些抗疫地區的人民無法出門,每天靠外界援助。那一刻人們意識到了食物的可貴,意識到了勤儉節約的必要性。可是當疫情暫緩,人們出門時又遺忘了勤儉,“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我們不應隻在危難時記起,應時刻将節約刻印心中。我們應抛開世俗的紛擾,抛開奢靡的外表去守一份本心。
上半年抗疫,下半年抗洪,今年的人們舉步維艱。一場又一場的洪水沖刷的是萬頃良田,是粒粒糧食,節約刻不容緩。我們必須從自身做起,影響其他人乃至改變世界。
九層之台,起于壘土;萬裡之行,始于足下。隻要意識在覺醒,行動在配合,沒有完成不了的事。同學們,請珍惜糧食,珍惜每一份努力,珍惜每一份耕耘。
指導教師 馬倩倩:
近曾沉痛說道:“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王萌同學聚焦于食物浪費的現象,從曆史追憶與文化傳統中呼籲我們節約糧食,杜絕浪費。從文字中可以窺見附中學子關注當下中國之發展,關注人類之命運的胸襟與格局。
讓德育融入生活
教師 米司琪
大學時,曾在書中讀到梁啟超先生的話:教書是一件樂趣無窮的事情。其樂有三,一是可以看着新生命的生長日新月異,二是可以得到情感的回報,三是可以教學合一。學生時代的我尚不能體味這句話的深刻含義。直到如今,在教師這一崗位奮鬥一年多之後,我才算是明白了。看到孩子們經曆一個個假期後的成長與成熟,就如同看着植物的發芽、長葉、開花一般令人欣喜。生命的成長恰是在這悄無聲息之中進行,那些說教師是園丁的人,恐怕早已參透了這份欣喜。就像前兩天我們的籃球賽,年輕的生命在一片鮮活的春光中進行着的生的跳躍和歡喜,所有這一切蓬勃的生機讓我也時刻沐浴在溫暖中,讓我感受到了教師這個職業的幸福感和神聖感。
教書育人——教書之外,更重要的是育人。而育人是要一生去參透,去學習的。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恰如其分的德育對他們而言及其重要。
猶記得去年剛見到二班的孩子時候,他們懵懂的表情似乎也映射出了我的緊張。我繃着臉,努力塑造班主任的威嚴,他們似乎被我“唬住了”,一個個都格外的乖巧可愛。那時的我心裡略松一口氣,想着以後的班級教育和班級管理會順利地進行。但緊接着的兩聲報告讓我的心又提起來了——是班上的一對雙胞胎兄弟,竟然在第一次班會課上遲到了。我一時不知該如何是好,但作為新老師的緊張讓我不想輕易放過他們,于是我嚴肅地指出他們的失誤,并且要求他們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演節目。由于是開學第一天,學生之間根本不熟悉,他們也許是因為不好意思,梗着脖子不肯表演。我眼見無法,隻得讓他們回到座位,并嚴令他們明天不要遲到。可是第二天,軍訓出發前,這兩兄弟再一次遲到了,還“帶領”了其他兩位同學一起遲到。我見狀頓時心頭火起,當着全班同學的面狠狠地訓斥了他們幾個,尤其是雙胞胎兄弟。我明白這個問題不可再輕輕放下,便記在心裡。到軍訓結束後正式開學,他們果然繼續遲到,前兩次的“教育”竟然付諸東流。
我想,這是我擔任班主任以來處理的第一次學生問題,前兩次的失敗告訴我,單純的訓斥沒有用。我急忙去請教同年級的老班主任,他們建議我用智慧的手段處理,讓我多想想辦法。我回去後苦想一整夜,想到了一個個人認為較為穩妥的解決方案——将我對他們的要求,以民主的形式協商,最終形成書面協議,我們共同遵守。于是我直接請來他們的父母,他們倆見到父母出現在辦公室十分緊張,但我們告訴他們,這次是和他們們一起商量如何解決遲到問題,主旋律是民主平等。在協商過程中,他們的父母表示這是一個老大難問題,他們也束手無策,并對孩子們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孩子們也紛紛表示理解。在交流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他們的遲到隻是“習慣性”的,不是出于本意。于是我就着手于兩兄弟簽訂了“拒絕遲到”協議,其中包含了二人拒絕遲到的聲明,也明确規定了遲到後的小“懲罰”,班主任作為監督人,父母作為校外觀察人員均簽名确認。
在這次的溝通中,我發現兩兄弟有着非常出色的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意識,而且二人反應機敏,很有主見,于是我提出邀請他們擔任我們的班委。他們并沒有怎麼推辭就答應了,這雖在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于是他們分别成為了我班的體育委員和文藝委員。剛開始對于這一個決策,我有所擔心和懷疑。但哥哥性格開朗活潑,平時也很能團結同學,做班幹部對于他來說,既适合他的性格,也是一種鍛煉,說不定真能改善他的“習慣性”遲到。弟弟細心謹慎,對待工作認真負責,也能很好地完成我交代給他的任務。
果然,哥哥自從擔任了體育委員後,在早晨、課間操的時候認真履行職責,遲到現象有了很好的改善,弟弟亦是如此。每當他們有進步的時候,我就大力地在班上表揚他們,肯定他們,甚至給他們一些小小的獎勵。接着,我經常跟他們談話,讓他們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領導能力,給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現如今,兄弟倆幾乎沒有遲到過,上課也變得比較積極,在班集體中越來越有地位,逐漸成為全體同學的表率,而且他們也越來越喜歡當班幹部了。并且随着班幹部工作的深入和熟練,他們和老師們的關系也越來越好,我經常聽到其他課任教師在我面前誇獎他們兄弟二人。二人的學習成績也有了相應提高。
現在他們已經成為了班幹部中的重要成員,他們能激活班集體的活力和凝聚力。特别是在我們班打籃球賽的時候,哥哥作為體育委員積極組織同學們訓練,給同學們講解戰術和技巧,在賽場上努力表現,成為場上的“得分王”,最終赢了“體育大班”4班,全班同學都激動不已,大家對他的信任度也更高了。與此同時,弟弟主要負責的班級闆報也在評比中獲獎,成為班級的“明星人物”。
從這兄弟倆的身上我發現,孩子們有時隻是“白璧微瑕”,個别的問題都是可教育的,教師要懷着愛心和耐心一步一步地對孩子們進行引導。并且德育是滲透在生活、課堂等方方面面的。并非一次談話、一次德育課就能解決問題。
時過境遷,到了高二我隻擔任課任教師,在這期間雖然與學生溝通的機會少了,但我并沒有放棄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塑造和引導。在《裝在套子裡的人》一文的教學中,提出了:“你們怎麼看待别裡科夫”這一問題。學生發言踴躍,有人說同情他,有人說他是活該,有人說他的生活方式不可取。這時,我補充了課本節選外的段落,學生讀後一緻對别裡科夫的遭遇表示同情。緊接着我做了進一步引導: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看,别裡科夫就是一個自閉症患者,且有着強迫症等心理疾病,以現代的人文關懷的眼光來看,故事中的市民對他的态度是可取的嗎?在這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紛紛表示市民的方式不可取,并提出在生活中要如何去關愛心理不健康人群。我以為這也是德育的一部分。由此可見,德育不是冷冰冰的幾個字,不是浮于表面的口号,德育是一種思想,是一縷潺潺流水,滲透在教學的方方面面。
德育是教育的靈魂,青少年正是處于思想品德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教育對他們來說,有着定向和奠基意義。在平日的教學工作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情是心靈的鑰匙,愛是教育的基礎。深厚融洽的師生之情帶來的是輕松愉悅的氣氛和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因此,讓德育起到效果的前提就是教師要始終懷着一顆愛心去關愛每一位學生。一旦對孩子們付出真愛,孩子們會感受到的,愛也會于回報的。常言道:“親其師,從而信其道。”這樣良性的溝通無形中形成一種積極的熱情與動力,我們的教育也會在此基礎上有更好更深入的發展。
最美青春 奮鬥在知仁附中
教師 韓世澤
有一段歲月,屬于青春,有一份記憶,稱為圓夢;
有一個地方,叫做附中,有一種感覺,流淌幸福。
歲月如煙,流年似錦。青春是什麼,是成長中的快樂,是思考中的進步,是跌倒後的勇敢爬起,也是收獲後的不忘初心。提筆書寫,再寫自己的附中故事,已經從一個充滿稚氣的大學畢業的老男孩變為了曆經磨練,不斷成長的中青年教師。
起點
依稀記得初到蘭州的那個冬日,天空中零落的雪花夾雜着刺骨的寒風,那注定是一次難忘而深刻的遇見。從東北出發,曆經兩天兩夜的火車和中轉,來到心中夢寐的城市,夢寐的學校求職。當然,不僅僅是我一個,還有300多個跟我一樣的追夢人。作為國家第三批公費師範生,我們從四面八方彙集在蘭大附中,參加2013年的全市教師招聘。過程曲折,競争激烈,最終有幸成為了附中的一員。
成長
來到附中工作的七年時光,見證了附中的蒸蒸日上,也在附中的發展中激流勇進。我從一名初上講台稚嫩的新入職教師,一步一個腳印,備好每一堂課,關注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份成績和付出,構建了完整的知識體系和全面的育人理念,初步成長為一名能夠站穩講台,熟練駕馭課堂,富有特色,深受學生喜愛的教師。身為人師,我也不忘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始終嚴格要求自己,時刻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無論是起始年級高一亦或最為重要的畢業年級高三,我都始終服從學校的工作安排和部署,也時刻激勵自己,向優秀教師看齊,向身邊模範看齊,讓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斷完整,教育教學不斷進步。
在此期間,我堅持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順利完成了個人碩士研究生學業,獨立完成了兩項市級科研課題,同時,我所帶班級的學生成績也一直居于年級前列。我也先後在全市、全校各級教育教學比賽中獲得多項獎勵,自己也在收獲和自信中更加奮起。在今年的全國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對我們提出了要求,今後的教學中,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将成為我始終恪守的底線和行為準則。
曆練
教育教學,是我成長立足的根基,行政工作,則帶給我更多收獲和感動。初到附中的日子裡,我默默奉獻,無私付出,在附中的沃土裡充分展示了自己大學時期學生幹部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有幸被安排到學校辦公室做幹事工作,在校辦,我具體負責學校的新聞宣傳、黨務日常和文件傳遞等工作。平凡的自己,重要的崗位,我更加珍惜學校給予的鍛煉機會。後來,從學校辦公室幹事到團委書記,再回到學校辦公室負責。在做好教育教學的同時,我不斷提高自己為學校發展服務的能力水平和大局意識。工作中縱然有不順和坎坷,但把它放在附中90年來的發展長河裡,隻是一點點的小波浪,再平凡不過,再簡單不過,也就沒有任何懈怠的理由了。
追夢
附中,用她包容的情懷,謙虛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而不斷邁進。作為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在今後的成長道路上,我會時刻向優秀的教師團隊看齊,腳踏實地,努力提升,盡職盡責,不斷增強個人專業能力,深化知識結構,創新教學方法,為學生全面而卓越的發展提供幫助和支持。我也會在學校“知仁”文化核心理念的熏陶與感染下積極進取,做一名知識豐富,充滿熱心,樂于奉獻,善于創新的老師,努力學習,積極創造,紮實苦幹,用自己的信心、行動和實踐來為蘭大附中的發展添磚加瓦。
最美的青春,最美的年華,最美的附中,我們在這裡相聚。辛苦中伴随快樂,汗水中收獲進步,苦難中學會爬起,我們在這裡啟航。成為附中人,我是幸運的;成長在附中,我是幸福的;追夢在附中,我是快樂的。盡管人生才剛剛起步,或許夢想的道路上充滿了荊棘和坎坷,給自己一個微笑,給未來一份勇氣,向昨天說一聲感謝,向明天問一句你好。使命崇高,責任重大,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我将謹記對我們思政課教師的寄語,理直氣壯地上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奮鬥之中,讓奮鬥,成為我們青春最亮麗的底色!
青春裡,我們一往無前,劈荊斬棘,不忘初心,追逐着我們青春的夢想。當青春已過,走向人生的夏季,向歲月的高峰沖刺的同時,别忘了,把青春這幅畫卷輕輕卷起,安放在生命的一角。别忘了,對自己和同伴說聲:流年無恙,光陰留香。春天的花香總會散去,但記憶是不會輕易忘記的,留一份清香在光陰裡,留一份愛意給自己,寫下祝福在流年深處,留一份期許給附中,願我們的大家庭越來越好!
當從教八年遇上三十而立
教師 錢家鋒
2019年對我來說應當是至關重要的一年。“三十而立”的這一年,自己從教八年來積累的一點一滴慢慢開始顯現變化。我覺得自己就是在這一年,才真正在教育教學上“入門”了。用八年的時間來“入門”,這算是快還是慢,不得而知。但我感到,這應當是一種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成長的過程。
這一年,我送走了自己帶的第三屆畢業班學生。
我對這一屆帶班的評價是:“這是我自學生時代以來所見班集體的最好模樣。”而學生在畢業紀念冊上是這樣評價的:“七班于我來說,是高中三年最好的遇見,是最好的安排,我覺得少了任何一個老師或同學我都不會有這麼美麗的青春。我一開始就講過,七班,是值得我們全心投入的地方,是我高中的家。”一方面,我将自己對于班級建設的一些基本理解和想法完全付諸于實踐,探索了一條以人文素養滲透為出發點,以加強凝聚力為核心,以主題化、系列化的活動為載體的班級建設之路。這其中,在借鑒前輩工作方法的基礎上,自己也做了一些創新,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另一方面,我吸取到了前兩屆帶班的教訓,真正走進了一部分學生的世界,用自己的态度、言語、行動真正影響到了一部分學生。“以愛育愛、靜待花開”的班主任工作八字真經在剛工作的時候就聽得很熟悉了。但真正通過實踐悟到了這其中的一點點奧秘,品嘗到了一點點的幸福感,還是在這一屆帶班過程中。
我開始讓自己變的有點“耐心”了,終于能夠坦然接納自己是一位“不完美”的班主任。“嚴苛”“偏激”曾經是學生對我最主要的印象,我也的确沒有真正走進每一個孩子的内心世界。然而,面對自己能意識到的對學生的一些誤解、誤會和教育失誤,我能真誠地表達歉意并進行反思。這應當是班主任角色下一次重要的蛻變。以往,經常是因為放不下自己面子,太在乎“班主任”這個角色的權威性,才在一些原本應當成為教育契機的事件中,反而失去了學生的信任。我開始更加坦然地面對學生的質疑,敢于傾聽并接納學生的不同想法,真正能“放得下”的時候,是會有“豁然開朗”之感的。這樣的改變與成長,在表面上不過是“脾氣比以前好多了”,但實質上是給了學生更多的尊重,給了自己更多可做工作的空間。
有兩位學生給我的評價讓我印象深刻。一位說:“他是我喜歡的一束光。無需多言,感謝他在我的高中生活裡。”一位說:“他是一個很獨特的老師,像是一種很奇妙的結合體,冷靜且荒誕,冷酷且溫柔……我覺得能有這樣的班主任是我們的幸運。他是那種真的會把你往正道上引的人,盡管有時方式偏激。不從衆,不跟風,他有屬于自己的人生風格,特酷。”
這一年,我又迎來了新的一屆高一學生,也學會了更加專注地傾聽學生的心聲。
在針對新高一學生的調查中,我第一次收獲了“親和力”這個标簽,這真是教育生涯的第一次!在擔任新高一的班主任後,我更願意主動一對一約談學生,盡量避免用帶有教師職業的慣性去給學生“講道理”,而是盡可能地設身處地為學生提供幫助和建議。
我體會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藝術性”并非高不可攀。以前總覺得,在自己連班主任工作的“技術性”都沒有完全掌握的情況下,去追求“藝術性”太過虛幻和缥缈。而一次偶然的閱讀給了我靈感,我發現,欣賞一件藝術品與班主任工作的“藝術性”何其相似。如果我們要欣賞一件藝術品,需要去了解一件藝術品的創作背景,需要打破程式遵從内心去感知其魅力,需要與藝術家的思想“對話”來獲得深層次的理解。班主任工作不就是這樣嗎?在了解學生的成長經曆中理解他當下的思想與言行,在愛心與耐心的基礎上創新工作思路和方式,在與學生的對話和“共情”中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隻要我們擁有一顆向美向善的心,定會有所收獲。
這一年,我選擇了課堂教學的“自我革命”。
八年教學的曆練和積累後,我才真正将課堂教學的關注點放在了學生身上,從以往關注教學設計的完成度、課堂教學的流暢度轉變為關注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度和收獲的真實度。任教新高一以來,我在教學方法上,從原來課堂教學一開始的“導入——講授”環節變為“導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講授”環節。自主學習環節由學生帶着任務獨立自主通讀教材,解決基礎性問題;合作探究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讨論,解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同時,以問題驅動教學活動的全程。這場“自我革命”其實也僅僅是拉開帷幕,盡力克服困難,讓教學的改變逐漸内化,成為常态,當是下一步努力的目标。
希望下一個八年,我能夠沉下心來繼續積累一點一滴,期待八年後的新變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