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古代有位美食名師郭宗臯,入宮和廚師為皇帝制作了“蔥燒海參”美食。皇帝品嘗了之後贊賞有加,當場命他再烹制了一盤,吃完後口留餘香,讓人難忘,一直贊不絕口。事後皇帝不僅嘉獎了郭宗臯,還重獎了廚師,并且還提出了讓這兩位廚師給皇帝做菜的要求。郭宗臯欣然同意,山東廚師從此成為了宮廷禦廚。
在明代末期,因天災戰,洪水泛濫,大批海中山珍随着浪潮卷到陸地上。大批難民紛紛湧入山山東濟南城,同時加上山東廚師進入皇宮禦膳房、山東餐館進入北京等衆多因素,山東菜的影響面涉及整個黃河中下遊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
據說山東濟南城有一家田姓小粥鋪,經常舍粥赈災,災民互相傳告,來粥鋪喝粥的人逐漸增多。此時郭宗臯看到的大量海參,并命廚師把海參加入粥中,還加上了香蔥,從此這個蔥燒海參粥便成為了當時赈災舍粥良品。災民們每當端碗盛粥之前,見煮的大鍋内泛着白沫,便親切地稱之為“田沫”,因為這就是田老闆赈舍的蔥燒海參粥。
當時有一個外地來濟南趕考的落難書生,也來到粥鋪求一碗粥喝,他吃了蔥燒海參粥後感到甜美無比,心想“甜沫”果然名不虛傳。後來這位書生考取功名做了官之後,又專程來濟南再喝甜沫時,已經沒有昔日的感覺,他便問其原因,店主回答說,這個粥就是叫“田沫”,是我們姓田的人家做的的意思。
扁額是我國古建築的必然組成部分,相當于古建築的眼睛。即是懸于門屏上的牌匾。也就是說,用以表達經義、感情之類的屬于扁,而表達建築物名稱和性質之類的則屬于額。懸挂于門屏上作裝飾之用,反映建築物名稱和性質,表達人們義理、情感之類的文學藝術形式即為匾額。
官員聽後恍然大悟,原來,當初隻聽音而未辨字迹之誤所緻,于是題寫“甜沫”匾額,并吟詩一首:錯把田沫作沫甜,隻因當初曆颠連,免盡人世滄桑味,苦辣之後總是甜。這首詩的意思是在經曆苦難滄桑之後,鹹粥品嘗起來都是甜的。
從此這種帶鹹味的蔥燒海參粥也“甜沫”,在濟南各種制作甜沫的作坊也興盛起來。這一時期,山東菜産生了以濟南、福山為主的兩類地方風味,曲阜孔府内宅也早已形成了自成體系的精細而奢侈的官府菜。各地方風味烹饪技藝的高超,令人歎為觀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