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衛靈公》記孔子說“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一個人多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别人,怨恨自然不會來了。戰國時廉頗、蔺相如的故事正好從兩方面反映出這句話。
戰國後期,秦國強大,虎視眈眈地對待各國。秦昭襄王提出要用十五座城換趙國的一塊美玉。趙惠文王知秦王慣于背信棄義,一面派廉頗帶兵防備,一面派蔺相如前去應付。結果完璧歸趙,立了大功。在渑池之會上,秦王要侮辱趙王,蔺相如當機立斷予以反擊,維護了趙王的威信,保持了趙國的國格。立了兩次大功的蔺相如,回國後被封為上卿,地位在老将廉頗之上。
老将廉頗,多年來帶兵征戰,為趙國立過大功,但他對自己的功勞看得過高,對蔺相如封于他之上很不服氣。聲言一定要在大庭廣衆之下叫他丢醜。而蔺相如則冷靜地看到自己貢獻不大,對自己要求嚴格。聽說老将廉頗對他不服氣,決心一定要讓着他。日後在蔺相如出行時,廉頗一次次地擋道,蔺相如一再退讓。他手下人看不慣,紛紛責備蔺膽小無能,還有的說受不了侮辱,要離他而去。蔺相如說:“廉将軍和秦王哪個厲害?秦王那麼厲害,我都不怕。我為什麼怕廉将軍。因為我們一将一相,隻有團結和好,秦國才不欺負我們。”老将廉頗聽說以後,十分慚愧,親自到蔺府負荊請罪。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将相和”。
在這個故事中,蔺相如不居功自傲(“躬自厚”)對廉頗退讓(“薄責于人”),而廉頗則居功自傲,看不起别人,與孔子這句話相反。事實證明蔺相如正确。“則遠怨矣”——最後以廉頗負荊請罪的舉動,為此畫了個句号。
一個君子從來對己嚴,對人寬,這不是容易做到的。有人往往過高地看到自己的成績,忽視或原諒自己的缺點,千方百計尋找理由對自己寬恕,為了擡高自己,不惜壓倒别人。這樣做,不但自己不能進步,還經常得罪别人,招來怨恨,顯然不好。孔子提倡自己寬厚些,少責備别人,就是對己嚴,對人寬,這樣做的結果就能遠離怨恨。别人不會怨恨自己,自己也心情舒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