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沖稱象體現的小學數學知識?導言:一魚三吃等孩子上了中學,學習密度的時候,這個故事還可以變化變化,再講一遍哦,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曹沖稱象體現的小學數學知識?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導言:一魚三吃。等孩子上了中學,學習密度的時候,這個故事還可以變化變化,再講一遍哦。
01
“你知道曹沖稱象的故事吧。”
“嗯,我們學過。”
“其實在古代的歐洲,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就是阿基米德測量王冠的故事,今天我給你講講。”
“
有一個國王,很想知道自己的王冠有多大體積。
但是王冠是不規則的物體,很難直接測量。
他就找來阿基米德。說:都說,你是我國最聰明的人,給你三天時間,想辦法測出我的王冠的體積吧。
阿基米德想啊想,想了兩天,沒有想到辦法,
嗯,如果是你,你咋辦呢?
”
(這裡她提出了各種五花八門的解決辦法,這些方法看似不靠譜,卻鍛煉了孩子的發散性創造性思維,這種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
“
你這些辦法啊,都不夠準确。
阿基米德沒有辦法采用,他疲倦了,就去泡澡,
結果當他看到自己身體浸入水中的時候,看到大量的水溢出浴缸,他大喊:我想到了,我想到了。
于是他跑回去。把王冠侵在一個裝滿水的大桶裡,然後用量杯測量溢出來的水。
用量杯測量水的體積,是不是就簡單多了?
這樣就算出來王冠的體積了。
”
02
故事講完後,我說:其實這兩個故事,都傳遞了一種數學思維方法——當碰到不規則的物體測量的時候,都想辦法轉化成規則物體。
大象不好測量,就轉化成測量石塊的重量;王冠不好測量,就測量水。
上次你要測量客廳的長度,你覺得不好測量。爸爸提醒你先數地磚的塊數。
是不是感覺一下子就簡化成了你熟悉的加法和乘法了。簡化,這就是數學的思維方法之美啊。
舉一反三時間:
思考一下,如果是你,如何測量圓形,橢圓形,不規則曲線的長度呢?
最後提示:用線,然後拉直,就好測量了。
(低年級講這個,高年級可以講折線逼近。)
然後可以給孩子講講圓的周長和直徑有一定的關系,直徑越長,周長越大,這是正比關系,為以後學習π,打下一定的基礎。
我甚至誇張的說:爸爸小時候,就用圓規畫出來一個圓之後,然後拿一根線測量圓的周長,發現啊,圓的長度,基本上都是直徑的3倍多點,不信你有空了可以試試。
03
其實今天給孩子講的是阿基米德故事的簡化版,未來她要學習密度的概念了,估計會再講解一次正式版。
以後當她學習浮力原理的時候,嗯,應該自己能看書,知道這個故事的全貌了吧。
(附:原版阿基米德故事
關于阿基米德,還流傳着這樣一段有趣的故事。
相傳叙拉古赫農王讓工匠替他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做好後,國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摻了假,但這頂金冠确與當初交給金匠的純金一樣重,到底工匠有沒有搗鬼呢?既想檢驗真假,又不能破壞王冠,這個問題不僅難倒了國王,也使諸大臣們面面相觑。
後來,國王請阿基米德來檢驗。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領。一天,他去澡堂洗澡,當他坐進澡盆裡時,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到身體被輕輕拖起。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測定固體在水中排水量的辦法,來确定金冠的比重。他興奮地跳出澡盆,連衣服都顧不得跑了出去,大聲喊着“尤裡卡!尤裡卡!”(Eureka,意思是“我知道了”)。
他經過了進一步的實驗以後來到王宮,他把王冠和同等重量的純金放在盛滿水的兩個盆裡,比較兩盆溢出來的水,發現放王冠的盆裡溢出來的水比另一盆多。這就說明王冠的體積比相同重量的純金的體積大,所以證明了王冠裡摻進了其他金屬。
這次試驗的意義遠遠大過查出金匠欺騙國王,阿基米德從中發現了浮力定律:物體在液體中所獲得的浮力,等于他所排出液體的重量。後來,該定律就被命名為阿基米德定律。一直到現代,人們還在利用這個原理計算物體比重和測定船舶載重量等。)
(作者:愛編程的魏校長,歡迎關注我的頭條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