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中的5句處世智慧精辟有哲理

論語中的5句處世智慧精辟有哲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6 09:33:31

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而《論語》則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經典,更是傳統文化的精華,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内容上都堪稱典範。就《〈論語〉十二章》看,如果注重其為人處世和道德修養之類言論的學習和實踐,對提高我們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是大有裨益的。

先說為人處世。“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仁是人的内心世界,禮和樂,是人的外在表現。禮和樂都要建立在仁的基礎上才有意義。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誠于中而形于外”之源,強調人的内在思想和外在形式必須相一緻,這對于個人素質修養和處世為人之道極有參考價值。對人是否有禮貌,是否真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有誠意。

論語中的5句處世智慧精辟有哲理(論語中的為人處世和道德修養)1

論語中的5句處世智慧精辟有哲理(論語中的為人處世和道德修養)2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說明了君子、小人的區别,在義、利的抉擇。義是合理的行為,恰當的抉擇。但怎麼做才“合理”“恰當”呢?比如,搞經濟建設是對的。但若不注意生态環保,就有悖可持續發展戰略,會禍延于後代,便是不合理。同樣的,人在追求财富利益,也必須想到:是否會造成别人的損失?帶給他人痛苦?是否會踐踏自己的人格尊嚴?扭曲人性?社會上作奸犯科的歹徒、偷工減料的不肖業者、貪污的官員……都是隻知貪取私利,不顧合于義理與否的小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講述了為人處世之道。“恕”即“寬恕”,是儒家道德學說的精髓。“恕”應該是指導自己言行的原則。學會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别人着想,才能發現什麼樣的言行才是合理、合宜的,才能注意自己的為人處世,修正自己的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簡約而又具體可行的原則,懷此一念以行世,必能寡過進德。

再說道德修養。“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我們談人生觀、價值觀時常說 “為真理而死”“為正義獻身”,這正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在新的社會曆史條件下的深刻内涵。這句話千百年來激勵着仁人志士,就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知”和“行”的關系。這是至高的道德修養。

論語中的5句處世智慧精辟有哲理(論語中的為人處世和道德修養)3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是說本質和文采要配合得當,才能成為彬彬君子。一個人的内在和外表都重要。内在是“質”,指學問、道德等;外表猶“文”,指口才、儀态等。一個人學問再好,卻拙于言詞,不擅表達;或者品德很好,卻儀容不整,不夠雅觀,給人粗野的印象,這就是“質勝文”。反之,一個人的言辭流利,卻内容幹癟;或者相貌堂堂,威儀過人,卻品德低下,給人浮誇、虛假的印象,這就是“文勝質”。“質勝文”或“文勝質”,都有缺憾,因此,内在與外表,樸實與文采要配合得當,才能成為表裡一緻、彬彬溫雅的君子。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篑,進,吾往也。’”孔子以“為山”“平地”為喻,說明功虧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勸人自強不息。做任何事都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隻有具備強烈的主觀願望才能把事情做好。孔子鼓勵自己和學生在做學問和道德修養上都要堅持不懈,自覺自願。

— END —

來源 | 《語文報·高考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