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有“拼死吃河豚”的典故,還寫下“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的千古名句。正當春季,河豚肥美,正是雌性河豚卵巢發育的季節,其毒性是最強的。
河豚魚又名鲀,有上百個品種,是一種味道鮮美但含劇毒素的魚類。中毒多發生在日本、東南亞及我國沿海、長江下遊一帶。
(一)毒性
河豚魚的有毒物質為主要為河豚毒素,它是一種神經毒,是自然界中所發現的毒性最大的神經毒素 之一,曾一度被認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強的非蛋白類毒素。河豚魚經鹽腌或日曬不能破壞河豚毒素。魚體中含毒量在不同部位和季節有差異,卵巢和肝髒有劇毒,其次為腎髒、血液、眼睛、鰓和皮膚。魚死後内髒毒素可滲入肌肉,而使本來無毒的肌肉也含毒。産卵期卵巢毒性最強。
(二)臨床表現和治療
河豚毒素可引起中樞神經麻痹,阻斷神經肌肉間傳導,使随意肌出現進行性麻痹;直接阻斷骨骼纖維;導緻外周血管擴張及動脈壓急劇降低。潛伏期10分鐘~3小時。早期有手指、舌、唇刺痛感,然後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症狀。四肢無力、發冷、口唇和肢端知覺麻痹。重症患者瞳孔與角膜反射消失,四肢肌肉麻痹,以緻發展到全身麻痹、癱瘓。呼吸表淺而不規則,嚴重者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昏迷,最後死于呼吸衰竭。
對于河豚毒素中毒患者應盡快排出毒物和給予對症處理。參考如下:
(三)預防
加強宣傳教育,防止誤食;新鮮河豚魚應統一加工處理,經鑒定合格後方準出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