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D是個高需求又倔強的孩子,孩子哭鬧這個話題,我是寫過很多篇了。時不時是寫完怎麼引導她情緒控制,再來寫寫父母自己怎麼控制
盡管如此,一直以來這個話題是大家後台留言最多的之一。因此上周六,我就又開了直播,想和大家再聊的更明白點。
我直播開頭就說了,學育兒一定要學會提煉和舉一反三,不然我們就會越學越累。
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啊,孩子每天出現的狀況也不一樣,我們不可能把應對所有情況的可能性都學到,都掌握的。
因此周六的直播,我給自己的要求就是,化繁為簡,幫助大家梳理一下。
如果你想回看這個直播,可以去關注一下我的同名新浪微博,進入主頁後置頂的就是,曆史直播可以搜“大J直播”。
如果不想那麼麻煩,也可以直接下載“一直播”app,然後搜ID:101311072。
老規矩,我們優秀課代表小丸子又總結了思維導圖:
這一點很多媽媽們應該都有切身體會的,隻要一睡不好就特别容易炸。這其實就是“燃料”不夠最好的體現了。
成人尚且如此,更加不要說孩子了。
對一個孩子來說,情緒穩定的基本需求就是,睡飽了,吃好了,玩開心了,得到愛了。
孩子世界是沒有“忍一下,很快的”這件事的。
比如,你帶孩子去迪士尼樂園玩,孩子玩的很開心,真的是個完美的一天。原本你家孩子平時都是5點多吃飯的,你看他玩的那麼開心,就想着,難得來了,玩盡興吧。問孩子,餓不餓,正玩的開心的孩子說不餓;然後和孩子商量,我們再玩一會,今天晚點吃飯好嗎?孩子也是一口痛快答應,好! 結果,6點半你們一起出園,剛到餐廳,孩子就不對了。開始哼唧,你和他說,已經點菜了,需要等一會。這句話剛落,孩子竟然就開始大哭大鬧了。 你開始勸慰、共情、講道理,結果孩子還是越哭越大聲。你的火也不禁蹭蹭蹭上來了,開始覺得這個孩子怎麼這樣,本來開開心心的一天,就被毀了。
很熟悉的情況吧,孩子不懂得自我調節,父母需要成為外部調節器,永遠不要等到内部燃料燒盡的情況。
年紀小的孩子的燃料情況都是“0”和“1”,沒有中間值的。
平時按時按點吃飯睡覺,真的出門要晚吃飯了,提前一點讓孩子休息一下,吃點零食,補給一點“燃料”。
看似這樣一個簡單的休息,其實提供了好幾個基本需求:食物、情緒、父母關注。
玩久了提醒休息一下,靜坐多了提醒出門瘋玩一下,時不時地多和孩子互動,這些是最基礎的防不必要哭鬧的方法。
2、因為深陷麻煩,無力解決了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孩子不是在找你麻煩,而是身陷麻煩!》,我自己很喜歡這個标題。
這一點從孩子開始獨立行走後,就會愈發明顯。
這是第一次他們覺得自己可以自由探索世界,自己是無所不能的。然而,現實是,他們會遇到很多很多的事情,沒有按照他們的預期進行,而且他們無能為力。
這種深深的無力感就是孩子哭鬧很大的原因。
很多時候,我們是無法理解這種無力感的,“積木倒了,這有什麼好哭的,重新搭就好了”;“夠不到桌上的杯子,有什麼好發火的,找我幫忙就好了啊”。
直播裡我舉了一個類比的例子,很多朋友就很有共鳴了。
孩子第一次吃輔食,很多新手媽媽,哪怕以前都不做家務不做飯的,會很早之前就學習各種輔食食譜,早早地準備起來。 買了工具,采購了食材,親自下廚給自己的孩子做第一頓飯,還搭配了餐具做了美美的擺盤。 想象中的畫面應該是,寶寶拍手很開心地沖着我們笑,大口大口地全部吃完。然而現實就是,大部分情況下,孩子死活不張嘴,或者随手就把我們精心準備的輔食打到了地上。盡管如今,我們很多過來人父母都會說,沒事的,第一次輔食都是這樣,多試幾次就好了。但我相信,當年的我們,肯定就是非常沮喪的。 這就是深深的無力感。
這世上沒有100%的感同身受,但是這樣的情緒,我們都經曆過的。無法理解孩子哭鬧原因時,試着想想自己曾經遭遇的,以及當時你希望怎樣被對待。
面對這一類的哭鬧原因,最關鍵的就是兩點,真正的共情 複盤提高技能,來增強孩子的力量感。
複盤就不多說了,《麻煩》這篇文章裡講過了,還推薦大家看這篇,《所謂“問題少年”,都是父母從小沒教如何解決問題》,都是關于複盤技巧的。
這次我在“共情”的前面加上了“真正”兩字,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所學到的共情都是僵硬回應、機械套路而已。
比如很多父母都會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但是把積木亂扔是不可以的”。
這句話本身并沒有鼓勵也沒共情,反而進一步削弱了孩子的力量感,因為我們傳遞的其實還是“這樣一件小事不值得生氣,你不可以扔積木”。
真正的共情很好判斷,就是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真的懂他的不容易。
可以是語言,但也許,你也可以跟着他一起發洩,“真的太讨厭了!為什麼總是倒下來”;或者你隻是默默陪着,抱着孩子,這些都是共情。
當一個人感受到這個世界上有人可以懂他的難過,這種感覺本身就是很有力量的,這也是聯結的重要性。
很多成年人都會覺得孤獨,并不是他們沒有朋友,而是他知道,有些話說出來也沒人懂。
千萬不要急着教育,而讓孩子感到“孤獨”,更加不要為了教育,而讓孩子“習得性無助”。
3、因為我們總想讓孩子不哭第三個原因有一點點繞,但我希望大家可以自己多讀幾遍,思考一下。
如果你是一直在困擾孩子哭鬧這個問題的,這個原因當你想通了,相信你是有很多感悟的。
你敢不敢情緒穩定平和地陪伴孩子,讓他完整地哭一場?
大部分父母都是做不到的,于是,當孩子開開心心在玩的時候,我們也許就不管不顧,刷刷手機。
而當孩子哭鬧了,我們第一時間就去關注孩子,不管是語言還是肢體表達,都讓孩子感受到了“全心全意”。
而且,我們太希望孩子馬上不哭了。于是面對哭的時候,之前的很多原則都可以妥協的。
于是,這樣的一個惡性循環就建立了.
對孩子來說,他哭了,不僅得到父母的關注,還能無條件滿足他的需求。那麼慢慢地,孩子就會越哭越多。
我經常說,孩子的表現其實就是我們父母育兒風格的體現,而且是放大鏡般的體現。
直播裡我分享了,自己前段時間去參加的一個關于叛逆孩子如何教養的工作坊。
講師是曼哈頓地區蠻有名的兒童心理專家,他提出針對這類情況的方法是,“積極性忽略”。
簡單說來,就是當孩子正處于情緒最高峰的時候,我們不要去給予回應和關注,“你不要哭了”這樣的話也不要說。
但這不意味着就是完全忽略孩子,而是靜靜地坐在一旁陪着,觀察。
隻要發現孩子哭聲減弱了,踢打行為停止了,立馬給予正面反饋,“我看到你逐步平靜下來了,好棒”。當然,一開始當你說完這句話,孩子就會再來一輪。
而我們要做的,仍然是這樣進行“積極性忽略”。
這對于已經把通過哭來滿足自己需求形成習慣的孩子來說,是個值得一試的策略,堅持一段時間就可以打破這個怪圈。
但我在直播裡也提了兩個例外。
第一個就是小月齡(1歲以内)孩子不可以使用。第二個是父母面對孩子大哭無法做到心态平和穩定。很多父母是聽不得孩子大哭的,更加無法等待孩子哭一段時間的。
直播時就有人問,這樣“忽略”會損傷孩子安全感嗎?這也是很典型的“心态不穩定”例子。
因為我們骨子裡還是認為“哭”是不好的,而孩子的哭需要我去解決,不然就會損傷安全感。
其實我理解的這位心理專家提出的忽略是“積極性”的,我們還是需要關注孩子,隻不過關注他情緒逐漸穩定的那個瞬間,而不是大哭大鬧的瞬間。
而且同時,我也建議大家把安全感看作是個“銀行賬戶”,如果平時儲蓄很多,即使難得一次透支,也不會影響的。
4、防患于未然的方式分析完了原因,那麼就來說說,預防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強化孩子的三感:親密感、力量感、掌控感。
這個其實以前就寫過了,具體的,大家可以看《就是這麼神奇,這三感讓孩子自發地想變好》重溫。
直播裡因為大家的提問,我又展開了“掌控感”這個話題,今天篇幅的關系,我要下回分解了哦。
我直播裡說了一段話,我覺得很關鍵。今天文章最後也想提一下,管教這類話題有很多流派,不像養育那樣很多确定的結論。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說育兒是非常個人的,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後,可以做一個功課。
結合這三大原因,結合自己認同的管教理念,結合自己的性格和孩子的秉性,去豐富完善優化,這才是我分享的真正意義所在。
不管是我的分享,還是任何育兒專家的分享,我都希望大家把這些當作思考的“起點”,而不是學習的“終點”。
看/聽很多人的建議,和少部分人讨論,做自己的決定,這才是永恒的真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