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沙漠遊記中的白駱駝

沙漠遊記中的白駱駝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24 20:15:44

2021年伊始,敦煌的第一道也是最後一道防沙綠色屏障——陽關林場2萬餘畝公益林遭大面積砍伐的消息點燃了網友們的怒火,這背後體現着人們對三代人近六十年努力治沙的珍惜與重視。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治沙是幾代人多年的努力點滴彙聚而成。如果沒有前人的勘測與分析,後人的治理便難以展開。

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國第三大沙漠,自古以來被貼上“荒涼”“可怕”等标簽,在未知面前,人們對于這片人迹罕至的茫茫大漠充滿了敬畏,而它的神秘面紗因中國治沙隊的考察緩緩揭開。

這是草地生态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博赴内蒙古後展開的第一份重要工作。李博一直從事中國植被生态學與草地資源研究,為我國生态學教育和研究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沙漠遊記中的白駱駝(草原之子李博)1

1959年,李博(右二)參加中國科學治沙隊巴丹吉林沙漠考察隊時的照片

“叮當,叮當——”伴随駝鈴清脆的響聲,遠處的沙山越來越近,腳下的積沙越來越厚。1959年,李博跟随沙漠考察隊懷着激動與興奮的心情走進了巴丹吉林沙漠。

沙漠天氣多變,李博回憶,午後那段時間,沙面溫度最高到80攝氏度,這時如将雞蛋放在沙上,不一會就能燙熱……到了晚上,溫度降低,大家必須蓋棉被睡覺。

沙漠遊記中的白駱駝(草原之子李博)2

1959年9月16日《人民畫報》上巴丹吉林沙漠考察隊越過高達數百米沙山的照片

據考察隊成員陳山回憶,在沙漠考察時比風沙更大的危險是找不到水。有時找不到水,隊員們隻能連續30個小時不吃不喝。即便找到水源,餓久了的人也不能大快朵頤。

在巴丹吉林沙漠科學考察中,李博與陳山、學生張義科組成了植物組,三人各有分工,配合默契。李博負責植被類型,觀察植被的變化規律;陳山負責植物的種類,采集植物标本,張義科負責協助兩人完成工作。

此次考察盡管隻有一個多月,但考察組的每個人都非常謹慎。哪怕是針對一個物種的定類,大家都會熱烈讨論,并攜帶标本,返回鑒定。

沙漠遊記中的白駱駝(草原之子李博)3

發表在《内蒙古荒漠區植被考查初報》一文中的“内蒙古荒漠區地理位置圖”(圖中單實線即為1959年考察路線)

巴丹吉林沙漠科學考察是曆史上科研團隊第一次直接挺進巴丹吉林沙漠深處,綜合了動植物、氣候、地貌等多領域的考察,在此之前,美蘇等國的科學家從未完整地踏足過巴丹吉林沙漠深處。

以巴丹吉林沙漠為代表的荒漠地區植被類群與植物的科、屬、種都因這次考察得到了明确的标識,考察中采集的“肉苁蓉”“寬葉沙木蓼”也被學界廣泛認可,登記在冊。

在巴丹吉林沙漠考察結束幾個月後,李博又參加了庫布齊沙漠考察以及磴口試驗站的研究。通過這些考察和研究工作,他積累了大量一手材料,在此基礎上執筆或參與撰寫了《内蒙古西部戈壁及巴丹吉林沙漠考察》《内蒙古荒漠區植被考查初報》等論文和報告,成為了研究荒漠區植被的重要文獻。

沙漠遊記中的白駱駝(草原之子李博)4

1959年7月21日,内蒙古西部戈壁和巴丹吉林沙漠植被考查初步報告

基于幾次沙漠考察所獲得的資料,李博等人闡明了我國沙漠地區及内蒙古的植被類型和分布規律,提出地帶劃分和分區方案,為沙區植被利用改造提供了“因地制宜、分區治理”的新思路。同時,李博的論文對在沙漠地區設立采種站和胡楊林的利用與管理等方面也提出了建議。

李博及其同事們響應國家号召,不懼艱險,用雙腳丈量荒漠,深入沙漠腹地獲取一手資料,為我國建設“綠水青山”生态治理工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沙漠遊記中的白駱駝(草原之子李博)5

李博

(1929.4-1998.5)

植物生态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文:采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資料:

1.《草原之子:李博傳》,吳燕、陳志輝,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

2.本文圖片來源于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絡版)(除備注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