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曾用“彈筝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坐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的生動詩句來描繪古筝藝術所達到的令人神馳的境界。其出神入化的藝術魅力和濃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大衆的喜愛。小編整理了關于古筝的基礎知識:右手技法右手單指指法。
演奏時大指向外撥弦, 即向低音的方向撥弦。撥弦角度以向斜下方用力為宜。且忌大指的第一關節和第二關節彎曲向斜上方用力“扣”弦。托的動作, 是通過肩臂手及假指甲自然巧妙而協調一緻的運動。彈奏的手指小關節不彎曲,以大指的根部為基點, 自然用力。向斜下方撥弦。連續托指稱為“連托” 。可以用指不離弦連續托指的方法,也可用跳彈(每彈完一音手指起來再彈)的方法,前者聲音連貫,後者聲音結實且有助于指力的訓練。
托是筝演奏法中的基本指法,它用于單音或音階旋律下行的演奏, 在“重勾劈托” 以及下行“曆音”等指法中也要用到托的撥弦方法。
演奏時大指向裡撥弦, 指的是向高音的方向撥弦。劈的動作仍以大指連接手掌根部的關節為基點,略偏斜上方角度撥弦。
劈是托的反向指法。它常與托交替使用或連續交替使用。在旋律中, 音值較短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同度音依次出現時, 經常采用劈托的交替指法。一般是先托後劈。它還運用在順弦序連續上行音的撥奏中也常配合中指食指的演奏。“重勾劈托”或“母指搖”中均包含着劈的指法。
演奏時食指向裡撥弦。抹常用于配合大指或大中二指的演奏, 也用單音或上行音階的撥弦。“食指搖”和“三勾輪抹”指法中都包含有抹的指法。
抹單獨使用時, 常用大關節向斜下方撥弦。它與其它手指配合撥弦時, 由于速度和手形的限制,則采用小關節(第二、三關節)彎曲略斜上方撥弦。采用這種方法時,應注意音色的統一和觸弦的靈活。
演奏時食指向外撥弦。食指向外撥弦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大指依附在食指第一關節上,借助大指的輔助力量,以腕帶指進行撥弦;另一種是食指依靠助力量,以腕帶指進行撥弦;另一種是食指依靠自已第一、第二關節的撥動,以臂帶指進行撥弦。這兩種方法都要求中、名、小三指呈自然放松而略有收縮的狀态。
挑常用于單個音的演奏或下行音階旋律的演奏; 也常用于與大指配合或與大中二指相互配合的演奏。在些綜合指法中如“曆音”、“反小撮” 及“反重撮” 中都包含有挑的撥弦指法。
演奏時中指向裡撥弦。中指向裡撥弦的動作, 以中指指根第三關節為動點, 帶動全指向裡略成斜下方的運動。應注意第一第二關節不彎曲, 呈自然放松狀态, 同時在放松中蘊藏着一定的力量。就是以放松為基礎,并保持一定的力進行彈奏。勾的觸弦角度,應始終立足于彈弦,而不是象勾子一樣勾弦。隻有用斜下方的彈弦,才能取得良好的音芭和音質。
勾常用于與大指的相互配合撥弦, 也常用于與大指和食指的相互配合撥弦; 有時也用于音音或上行音階旋律進行的。在一些綜合指法如“撮” 、“重撮”、“重勾劈托”以及“三勾輪抹”中都包含有勾的撥弦指法。勾在筝曲中象托一樣,廣泛地加以使用,它是筝曲中僅次于托的一種常用指法。
演奏時中指向外撥弦。剔不單獨使用,剔常用在與大指相配合的綜合指法“反撮” 、“剔撮”、“反重撮”中,也用于右手“掃弦” 、“剔挑”等綜合指法中。
演奏時無名指向裡撥弦。打常用于琶音或分解和弦的演奏。由于無名指一般不戴假甲,将個别音用無名指的打來撥奏, 以取得柔和的色對比和綿緩的音響效果。另外, 在一些和弦的演奏中也包含着無名指向裡撥弦的“打”的指法。
還有一種改進的指法, 即用帶指甲的無名指代替中指撥弦的方法, 中指從演奏八度底半的位置上挪出來, 用在大指與無名指所演奏的八度内其他音的撥奏上。這種改進的指法, 使得八度内不僅有食指的抹、還增加了中指的勾剔。
打用于琶音的指法順序是:由低到高用“打勾抹托” ,由高到低用“托抹勾打” 。
演奏時無名指向外撥。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古筝的基礎知識:右手技法右手單指指法,請大家參考。古筝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彈撥樂器,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它具有優美的音色、豐富的表現力以及獨特的風韻被譽為“東方鋼琴”。它不僅悅耳動聽、雅俗共賞,而且學彈容易,收效明顯;是一種非常容易被人們接受的優秀民族樂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