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談一個社會上現在比較熱門的詞彙,叫杠精。做學問,有一個大忌就是不要穿鑿,就是不要牽強附會。
曆史上有個名人王安石,他雖然是一個比較知名,甚至可以說是比較偉大的政治家,但是他有個缺點,他做學問就愛穿鑿。比如說,他就認為,波浪的波,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波在水面上,所以波就是水的皮,别人一覺果然是宰相有學問,遇到杠精了,誰?蘇東坡。
蘇東坡說要照您的說法,滑豈不就是水都骨了嗎?你看一句話就把王安石怼回去了。
後來有一次王安石給人解釋,笃信的笃,上面一個竹字頭底下一個馬,這個字的本意是什麼?是馬走得很慢,王安石就給大家解釋,這個字怎麼來的,以竹鞭馬,拿竹棍打馬,慢慢地走。蘇東坡又跟他杠上了,就說以竹鞭馬為笃,那以竹鞭犬,有何可笑?把王安石氣的夠嗆。蘇東坡這種杠法是對的,為什麼?他合邏輯,能證明王安石的解釋是不貼切的,是不合邏輯的。
當年我上學的時候,我也是有點杠頭,有一次老師給我們解一個詞,叫蛛絲馬迹,那意思大家都懂,那種很細微的痕迹,老師就問同學,同學們什麼是蛛絲,什麼是馬迹?
我們語文課本就說了,蜘蛛織網留下的絲,馬走過路上的馬蹄印,蛛絲馬迹。劉老師就發揮我的杠精天賦了,你肯定不對,蜘蛛絲多細,馬蹄子有點多粗,是不是?這倆能是一回事嗎?你能說馬迹是那也是細小的痕迹嗎?老師一聽了之後非常高興,我覺得你的質疑是對的,給你個任務,明天你給大家講講蛛絲馬迹怎麼來的,今天你就查資料。
那個時候沒有百度,劉老師真的泡在圖書館裡了。第二天我找到答案了,給大家講蛛絲馬迹的馬,不是指高頭大馬,是一種小蟲子,它叫竈馬,大概就這麼大。他在過去在竈台上經常出現,他走過之後這個痕迹是很細微的,你看這個跟蛛絲是不是能對在一起。
所以說這種質疑精神,這種杠精我覺得作為老師,你是要允許的,甚至要鼓勵的。什麼杠精不支持了,他的杠法毫無邏輯性,那就不行了,關鍵看他這個質疑是不是具備邏輯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