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華林街區霸榜小紅書、黃鶴樓網紅定格照火上熱搜、世界百強企業總部落戶中北路、長江右岸展露全新城市界面……十年來,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武昌分局奮進“趕考”,書寫高質量發展答卷,以服務武漢“五個中心”建設為目标,重點打造“一岸T軸一谷”的現代都市空間格局,城區功能品質、形象風貌、民生幸福等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如今,細心觀察你會發現,武昌區正展現出令人期待的精彩蝶變。
古城保護:
修繕活化實現古城有機更新
多年堅守保護黃鶴樓望江視線
武昌區多年堅守黃鶴樓視線保護。
去年國慶小長假,全新開街的昙華林人文小鎮霸榜小紅書、朋友圈。作為武昌的老牌文旅地标,昙華林核心區内多棟百年老建築以藝術交流中心、昙公館、美術館等休閑場所的新面貌面向遊客重新開放。
2014年,為加快推進武昌古城複興,武昌區政府啟動了昙華林人文小鎮項目,在瑞典教區片活化曆史建築,優化完善産業功能,通過“騰籠換鳥”模式,整治提升街區風貌,實現古城有機更新。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武昌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遵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最大限度還原曆史建築風貌,延續城市文脈,讓百歲老房子煥發新生命。”漫步街區可以看到,彩色牆繪被暖陽加上柔光濾鏡、百年老宅屋角風鈴搖曳,曆經修繕後,這裡的一磚一瓦、一梁一木,仍散發着多年前的氣息。
做好古城景觀本體修複活化的同時,對觀賞視線的保護,武昌區也多年堅守如一。
2021年底,武漢軌道交通5号線一期通車後,一張地鐵口的照片火上了微博熱搜。從地鐵5号線司門口黃鶴樓站C出口出站,轉身向後即可與“近在咫尺”的黃鶴樓同框合影。傍晚燈光秀亮起,還能欣賞到矗立夜空中絢麗的黃鶴樓夜景。附近商店的老闆曾細數:“每天幾乎都有上萬遊客來這兒打卡。”
這一切都得益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武昌分局多年來對黃鶴樓視線保護的堅守。2014年8月,武漢出台新版《黃鶴樓視線及開放空間保護規劃》,要求以黃鶴樓為中心,半徑100米以内嚴禁新建任何建築物、廣告招牌。半徑100-200米以内,建築物、廣告招牌的高度不應超過黃鶴樓景區廣場的高度。
“堅守黃鶴樓的高瞻遠矚,就是守住武昌古城的大體格局。”武昌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自規劃出台後,該局就不再在黃鶴樓一帶批建高層建築,在對視線範圍建築第五立面進行改造的同時,還拆除了蛇山上有礙觀瞻的破舊建築,開展山體結構修複,将黃鶴樓最靓最美的一面展現給市民。未來,武昌古城千年縱軸打通後,武勝路沿線将成為黃鶴樓新的觀景點,給市民和遊客帶來全新的觀賞體驗。
功能提升:
總部經濟集聚世界500強企業
優化布局讓高樓住宅“退居二線”
日益繁華的中北路成武昌商務區點睛之筆。
近來,不少市民發現,中北路沿線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中北路、洪山廣場片區越來越洋氣了。
“自2013年規劃提出在公正路、中山路、中南一路、中北路及中南路圍合區域打造華中金融總部集聚中心和金融監管決策中心,形成輻射中部,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華中金融城。”武昌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期規劃建設過程中,我們盡可能加大對中北路沿街一線地塊的招商力度,布局大型商務辦公、金融類建築,讓集中連片的高樓住宅“退居二線”,将更多優質地塊讓利給金融産業。
随着一期建成,華中金融城已形成以中南路—中北路為金融主軸,以公正路、中北路、中南路、中山路及中南一路圍合形成區域為金融城核心區的“一軸”“一片”發展格局。
如今,華中金融城片區彙集了武昌區65%以上的金融機構。天風證券、平安銀行、華夏銀行武漢分行等數家世界500強金融企業華中總部均落戶在此,“中北路早晚高峰日益繁忙的景象正充分展現了華中金融城片區源源不斷的活力。”
據悉,未來金融主軸沿線将有天風大廈、襄陽大廈、平安幸福中心、保利維塔、高投資本大廈、中碳登大廈等19棟高端商務辦公樓宇陸續建成,與現有高端商務樓宇抱團聚合,形成武漢最具規模的金融産業集群。
品質營造:
重點打造沿江公服建築
塑造靓麗的長江右岸城市界面
十年規劃引領城市發展,武昌區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城區面貌。
今年夏天,在漢口江灘隔江遠眺,可以看到不少市民在月亮灣城市陽台納涼遊玩,武昌濱江呈現出了嶄新的城市面貌。
武昌濱江商務區是武漢長江主軸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全市七個重點功能區之一,也是武昌區“一岸T軸一谷”發展戰略的核心引擎。核心區範圍為和平大道、徐東大街、武車二路、武昌濱江所圍合區域。規劃拟将該區域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性總部商務首善區。在秦園路——月亮灣區域打造新的垂江商務軸線,形成規模約7公頃的城市中央客廳。同時完善城市地标體系,強化順江與垂江的疊合景觀效應,塑造具有縱深、富有韻律的濱江城市天際線。
“從2014年武漢市謀劃打造武昌濱江商務區開始,我局就不再批複臨江一線的集中住宅,而是将最好的城市展示面留給公服設施。”武昌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通過規整沿江外立面,打造多個标志性建築景觀,塑造更活潑生動的長江右岸城市界面,實現功能區能級和品質雙提升。
如今,武昌濱江商務區湧現出綠地中心、長江之門、武漢長江中心、月亮灣城市陽台等一系列的标志性建築和景觀,阿裡巴巴華中總部、勁牌總部也将落戶在此,為武昌濱江商務區注入全新動力。據悉,随着武昌濱江商務區核心區的建設提速升級,未來這裡将建成以總部經濟為龍頭,高端商務為主導,國際金融、信息咨詢産業集群為支撐的高端商務區。
規劃師進社區與居民共同締造美好生活
電梯加裝完成量連續四年蟬聯全市第一
2022年8月10日上午,73歲的魏成英拎着一個大西瓜,走進電梯按下數字鍵“6”,“這裡裝電梯前,我買西瓜都不敢挑大的”。
魏成英家住武昌區楊園街道理工大水運社區南區小區20棟6樓。為了減少爬樓,她過去每次出門都得先做好計劃,争取一次多辦幾件事。2020年11月,魏成英所在的單元成為南區小區第一批加裝電梯的單元樓。不到兩年時間,南區小區符合條件的11個單元已實現加裝電梯全覆蓋。
走進南區小區放眼望去,一排排米色的老房子外,豎立起一座座嶄新的銀灰色電梯。居民紛紛感歎:“現在買菜、拿快遞、散步,随時下樓,方便多了!”
這正是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武昌分局參與武漢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縮影。多年來,武昌分局不斷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更新改造,提升城市服務水平,更好滿足市民高品質生活需求,提升城市運行管理效能,讓市民群衆在武昌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聞令而動
“保姆式”服務落實老舊小區改造
2018年,武漢市全面啟動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武昌分局對社區規劃的探索正為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武昌分局相關負責人稱:“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注重改善民生,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其中一項重要民生工程就是既有住宅增設電梯,但由于牽扯多方利益難以均衡,又沒有任何經驗可循,辦理起來極具挑戰性。”
接到任務之初,武昌分局積極響應武昌區政府要求,與多部門聯動成立工作專班,在政務中心設立既有住宅增設電梯綠色通道“專用窗口”,一站式受理、辦理居民申請,并對部分加裝電梯需改造的供電、通訊線路,給水、排水管道,納入老舊小區改造專項工作,節省居民開支。
加裝電梯最大的難點就是與居民溝通,滿足不同人群的訴求。“既有住宅加裝電梯是一項新生事物,在具體操作工程中,群衆訴求也呈現多元化。高層業主認為增設電梯理所當然,無需征得底層業主同意,而低層業主則認為并不需要,不支持、不贊成加裝電梯,進而引發鄰裡矛盾。還有部分業主意見搖擺不定,簽字同意後又持反對意見。”
武昌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群衆意見的反反複複,往往需要不斷協商溝通,花費大量時間,導緻部分加裝電梯工作推進緩慢。為此,武昌分局派出“專班分隊”對接社區、街道,盯住每個環節,兼顧原則性與靈活性,協調統一居民對加裝電梯的意見,全程“保姆式”指導配合辦理規劃、建設、消防及管線工程的行政審批、協調現場安裝施工等各個環節出現的矛盾糾紛、突發問題。“居民對采光有異議,我們就邀請工程師到現場講解國家建築物采光标準;投訴噪音,我們就帶居民到附近已加裝電梯的樓棟現場感受……如此反複,多次調解、協商,堅持以理服人。”
自2018年以來,武昌區共有569個老舊小區單元的業主提出加裝電梯的需求。截至2022年9月,武昌區累計為老舊小區居民加裝電梯近290部,實現符合條件的老舊小區房屋一半以上加裝電梯的目标,電梯加裝完成數量連續四年保持全市第一。
超前謀劃
邀規劃專家走進社區共繪社區規劃
早在2015年,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武昌分局就主動謀劃,展開了社區規劃探索。武昌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城市改造,多由政府單一主體實施。我們希望通過社區規劃充分了解居民需求,發揮其自治力量,真正讓居民成為社區改造的參與者。
武昌區最早在南湖片區推行了社區規劃試點,邀請規劃專家走進黎明、循禮、南湖華錦等多個老舊社區,和居民一起對社區進行改造更新。在社區規劃中,為吸引居民的共同參與,專業規劃師們還培養出了一批社區規劃師。2017至2019年間,武昌區南湖街道華錦社區20名居民與武漢大學城市規劃學院專家們共同完成了社區的改造。
“得知有規劃師要來幫我們改造社區,居民們非常激動,争先恐後提需求和建議,期盼社區早日煥新。”華錦社區黨委書記周林回憶道,整個社區規劃的過程中,居民都積極配合,懂監理的教大家監督、了解園林的建議綠化怎麼設計、擅長溝通的去協調居民……現在社區呈現了全新的面貌,居民也過上了更美好舒适的生活。
據統計,截至目前,武昌區已邀請到30名規劃師為9個社區提供了社區規劃服務,并結合實踐編制全市首部社區規劃導則。華錦社區曾被民政部作為先進典型在全國推廣,武昌分局受邀在成都舉辦的全國社區規劃論壇做分享發言。
“社區改造并不是在某個時間節點就完結,而應不斷順應居民需求,循序漸進改善社區人居環境,營造美好生活。”武昌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我們希望将社區規劃師引入到老舊小區改造全流程工作中,讓居民共同參與締造美好生活。
堅持規劃引領 “一張藍圖幹到底”
“共同締造美好生活”進入快車道
共同締造實現紫陽湖提檔升級,70年老園“重煥青春”。
過去十年,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武昌分局始終堅持規劃引領,以“多規合一”破壁壘,用“一張藍圖”繪發展。該理念對武昌城區高質量發展有何影響?近日,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院長、教授李志剛給予解答。
“曆年來,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武昌分局曆任領導始終強化規劃引領,為高質量發展蓄勢增能,瞄準‘創建創新型城區和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區’的戰略目标,全力打造産業武昌、創新武昌、精緻武昌、幸福武昌,實現了城市功能和空間品質的雙提升。”
李志剛認為,規劃引領和“一張藍圖幹到底”的理念是武昌區城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對城市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如今,武昌古城保護有序推進,昙華林曆史風貌區“煥然一新”;中南—中北金融主軸已然成型,小洪山科學城加速建設;濱江商務區建設成效顯著,綠地中心及其周邊區域閃亮登場;城市更新為經濟發展騰出空間釋放活力,“十五分鐘生活圈”建設、老舊小區改造和曆史街區保護與複興工作穩步開展,武昌區正在全面進入“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新發展階段。
(策劃: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武昌分局 長江日報城建傳播中心 撰文:胡維佳 圖片: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武昌分局)
【編輯:王戎飛】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