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00件國寶述說中國古人的創造力,延伸到中國的精神、審美和價值觀,共100集,每集5分鐘上下,泡面還沒開始吃就已經播完了。
在裡面我喜歡的是ta的講述文案,每集的文案風格都不統一,時而理性,時而感性飙出感人的句子,偶爾小俏皮一下,調戲一下文物~可以猜想是多人制作的文案。
這位網友描述關于文物的描述真恰當。文物的訴說從未停止,隻是我們是否去傾聽。下面傾聽一下國寶的心聲。
網友
摘抄部分我覺得有感覺的句子哈~
第一集 人頭壺
根源于對生和死的思考
人類開始了對自我的凝望
當水從人頭壺的眼睛流出
恰如淚水流淌
紀念着人類孕育的最初痛楚
那些古人參照自身捏出的形象
比他們的制作者擁有更漫長的生命
與大地同壽
至今容顔清晰
我們凝望着最初的凝望
感到另一顆心跨越時空
望見生命的力量之和
六千年
發佛刹那間
村落成了國
符号成了詩
呼喚成了歌
第二集 賈湖骨笛
穿行在骨笛空洞之間的
是九千年前人類的呼吸
那是文明的先聲
那時風動
此時心動
文案非常“陶”氣的陶鷹鼎,萌萌哒、肌肉萌都是出自這裡。但我摘抄了一些生活哲理的話~
第三集 陶鷹鼎
陶,出于土而煉就生活
他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燒
制陶如塑人
在經過這些磨難之後
陶土便成了器
完成涅槃
變成神态各異的樣子
捧着陶鷹鼎,就捧起一抔(pou第一聲)六千年的泥土
也捧起一抔中華文明起源的泉水
陶,是時間的藝術
泥土太幹則裂
太濕則塌
為了成就一件完美的陶器
匠人們需要等
等土幹、等火旺、等陶涼
今天的我們
總感歎生活太快
時間不夠用時
六千年前
古人就已經教給我們
如何與時間融合
如何與時間不較勁
這集把黑陶杯的精湛工藝說成古人的黑科技~
第四集 龍山蛋殼黑陶杯
大家對薄有怎樣的理解?
薄如蟬翼
薄如錢唇
1厘米
1毫米
甚至是0.2毫米
距今四千多年前
中國黃河中下遊
龍山文化時期
最質樸的材質
邂逅了最巅峰的工藝
出土的數量極少的
薄壁黑色陶杯
留下了那個時代的
千古絕唱
第五集 紅山玉龍:尋龍玦
五千年的風早已止息
而它還保留着
在風中的姿态
有些集數的标題對國寶的定位也是可以細細琢磨
感性的的:人頭壺:最初的凝望
從對國寶的造型出發,頭微微擡起仿佛在思索,延伸着人類自身對自己最初的思索。
陶鷹鼎:陶,醉了六千年
借用“陶”字,也聯想國寶沉睡在地底下幾千年,美名為“醉”意境很美而且連起來的“陶醉”也是一組詞。
龍山蛋殼黑陶杯:0.2毫米的精緻
像及某品牌的一貫廣告語調性,很容易會想歪。。。
紅山玉龍:尋龍玦
借用某小說名,跟此集尋找曆代“龍”的意義相呼應。
講述方式也是萌萌哒,說陶鷹鼎的腿胖胖的,用當下的話說就是萌萌哒~估計陶鷹鼎内心的OST是:我很氣哦!
肌肉萌
每一集開始的介紹國寶的字體材質是根據國寶的材質來取材的,比如第一集人頭壺的陶、第二集骨笛、第四集鐵質的陶、第五集的玉。
标題
講解國寶部分功能的時候輔之以手繪,挺可愛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