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行李為何叫行李

行李為何叫行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25 19:38:53

行李,也稱行旅,一般指行旅的人出行所帶的東西。比如包裹、箱子、雨傘、衣物、食物等。

行李為何叫行李(行李是什麼東西)1

行李

行李是一個古老的詞彙,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沿用。《校注》:行李本義為使者,《左傳·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供)其乏困。’在唐代口語中有‘旅行’、‘外出的前驅者’等引申義。杜預注行李,使人也。朱駿聲釋“李”行旅。

行李為何叫行李(行李是什麼東西)2

行李

“行李”一詞在春秋至兩漢時代,其含義幾乎都指“人”而沒有涉及“物”。

行李指出使的使者,這層意思用了很久,一直到了兩晉南北朝時,開始由特指的使者向普通人轉變,就是外出遊學的人,外出旅遊的人。但指這些人時,用的是行旅。

到了明朝的時候,開始實指出行所帶的東西,比如在明朝嘉慶十六年中舉的戲曲家馮惟敏在《南鎖南枝·盹妓》中說:半夜三更路兒又蹊跷,東倒西欹顧不的行李。

而現在,一般指出行者所攜帶的旅行中需用的少量物品。

至于為什麼叫行李,李在古代通理,它的本意是指行使理的使者,或者說是行使禮法的使者。古代出使的使者,到了别國後,首先就要搶占道德制高點。有了理,有了禮法,你的出使就是正義的。不要輕視這個理和禮法在古代對古人的約束作用。秦朝以前,那是禮法的天下,那是真正的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行李為何叫行李(行李是什麼東西)3

行李

所以,你出使,得有理,得有禮。理通李,行李也就是師出有名的出行使者。

行李,在古代至少有三種用法:

1、行人、使者

《左傳·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杜預注:“行李,使人。” 明劉基《春秋明經·衛人立晉》:“奈何讨賊之後,遽爾相率自置其君,而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天子,視周室如無人焉。”

2、行旅的人

漢蔡琰《胡笳十八拍》:“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來兮欲罷彈。”

唐杜甫《贈蘇轼望》詩:“别離已五年,尚在行李中。”

3、出門時所攜帶的東西

明 馮夢龍 《喻世明言》第一卷:“那時興哥決意要行,瞞過了渾家,在外面暗暗收拾行李。”

朱自清《背影》:“我買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最後,普及一下行李小知識:

飛機上可以帶多少行李?哪些不能托運?

行李為何叫行李(行李是什麼東西)4

行李

飛機上可以帶重量不超過5公斤,體積不超過20×40×55厘米,并且尺寸不超過20寸以上的行李箱登機,否則就要辦理托運。當然,因各航空公司要求不同而不同。

行李為何叫行李(行李是什麼東西)5

行李

不能托運的行李有:重要文件和資料、證券、貨币、彙票、珠寶、貴重金屬及其制品、銀制品、貴重物品、古玩字畫、易碎或易損壞物品、易腐物品、樣品、旅行證件等。當然,還有以下幾種不能托運:

a.違禁品,易燃易爆物,或者其他國家明文規定的其他違禁品不可随身攜帶也不能辦理托運。

b. 锂電池,充電寶,必須随身攜帶,不能托運。

c. 行李托運有錯運,丢件的可能,所以貴重物品,急用物品,不可替代的物品應當随身攜帶,不要托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