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話:所有的道理都懂,但是理性還是敗給了情緒。
我想大多數人都是不喜歡别人給你講大道理的吧,道理在上學的時候,都學過了,可是能不能做到卻是一個大問題,這是一個人内在的情緒,怎麼可能會因為懂得大道理而對事件本身無動于衷?
比如,我有個朋友經常抱怨生活,其實她在公司擔任人事主管,經濟條件相對于我們來說,是比較有優勢的。結婚十多年,夫妻和睦,她的抱怨從何而來?她總是覺得凡塵俗世太過繁雜,家庭瑣碎太過壓抑,她想出家。厭倦生活,隻想逃離。
有時候,我們以為有了物質生活就會幸福很多,熟不知,幸福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一個人的幸福感是原生家庭造就的,是從小生活經曆形成的對事物的看法,是情緒最原始的發端。
80歲哈佛心理導師加藤谛三的《穩: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就是這樣一本教你怎麼平靜内心,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的心理書,書中講到如何認清自我,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等等。
一個人的情緒有多重要?重要到影響你的人生。人的情緒是對周遭事物和發生的事情的反饋,一個人的生活是否安穩,看他的情緒就知道。
對于女孩子來說,面對的是對愛情、婚姻的選擇,那要選什麼樣的男朋友呢?表妹跟我聊天,談及到她男朋友,她說,兩個人性格和向往是一樣的,合拍,但是沒有錢,所以覺得很苦惱。對于這個問題,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父母給予的建議是找個家庭條件良好的,生活能夠得到保障,但是女孩子在這個問題裡,到底想得到什麼?你想要感情還是物質的保障?
可能在幾千年的曆史裡,女性好像都有點依附于男性,所以在選擇對方的時候,希望對方帶給自己生活的基本保障,畢竟結婚後要生娃帶娃的一大段時間,女方是沒有辦法維持生活的。一個人是否擁有金錢和物質的能力,成為擇偶的一項重大的标準,不置可否。
有錢的情況下,為什麼有的人幸福?也會有人覺得痛苦?金錢,物質,對生活過多的掌控。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物質基礎是必需品,多餘的思想負擔問題是從何而生呢?
因為擔心以後的長期發展。不能因為現下的愛情沖昏頭腦,得考慮以後的生活。可是以後誰也說不清楚,人生命運浮沉,是人的經曆和付出決定的,而不是現在的狀态。
那她該怎麼選?其實是看她内心裡想要什麼。認清自己很難,每一階段都不一樣。或許在婚前,我們為了愛情,不在乎物質,但是婚後,帶娃不能上班,又會為了物質發愁,因為需求會改變,人的情緒就會變得波動。
需要根據不同時段自己的需求,調整自己的情緒,從而達到内心的平穩,内心安定,才會對身邊的人事物達到滿足的狀态。
每個人在每個時間段裡,想法是不一樣的,需求也會不一樣。結婚,工作,生活,都是同樣的道理。不妨在做選擇的時候,不妨在情緒激動不知所措時,聽聽内心的聲音。
楊绛先生說,我與誰都不争,與誰争我都不屑。無所求,無所謂,心自然靜了。
安穩,平靜的心态才能使一個人過得幸福。
煩惱來自哪裡?想要的太多,欲望太多,與自己實際能力不匹配。
朋友說他想賺錢,賺很多的錢。這個賺錢是我們日常生活必備的一個目标,畢竟我身邊大多數人是沒什麼錢的。所以圍繞着錢展開的生活,就是不停地打開賺錢模式。他雄心大志,興緻勃勃,到處應酬,花出去的錢倒是不少,但還虧了不少。
他觀念裡做生意就是賺錢的,但是如何去做?不管三七二十一,和朋友把錢先投進去再說,自然有人會管理,太過相信朋友,過去一年裡,接二連三的失敗,讓他現在負債累累,最近失落到懷疑人生,他甚至抱怨人為什麼活着這麼難。
生而為人,沒有不難的。如果你對事物不了解,就不要輕易下手。否則,他肯定會給你點苦頭吃吃。如果把錢投進去就能馬上賺錢,那不是大批量的人都去了。人要有上進的想法,也得認清自己的缺點和弱小,實事求是,踏實穩步,才能走出向上的人生。
在生長這條路上,人們容易忽略自己内在的缺點,以為有着拼勁,以為年輕,就有着無窮的力量。恰恰相反,做事的态度和識人的眼光,才是日積月累得來的智慧。
生活不滿意,就抱怨生活,工作不順利,就抱怨公司不公平,家庭不完美,就抱怨家人的不支持,内動力在哪裡?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才會事事遷怒于外界。
當一個人,真正發現自己會有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時,理解苦難其實是要你面對現實生活時,才能明白“力能則進,否則退,量力而行”的意義。
做不到的,轉個念頭,重新開始。對于能夠輕而易舉做到的,堅持也是能開花結果的。
人人追求的理想不一樣,想想那些堅持了幾十年的手藝人和日複一日做着同樣工作的工人,他們的幸福感都是來源于穩定的生活,不求大富大貴,隻求精益求精,日子的好壞,不過是你心态的驗證。
人的煩惱有百分之八十都是人際關系惹的禍,身邊人的對事物的看法和态度,身邊人對你生活的橫加幹預,或者是别人的建議都會影響到你人生态度。因為内心不穩,所以經常會聽取别人的意見。
比如你和朋友一起買衣服,賣衣服的和你朋友都說你穿這件衣服好看,在那種情況下,就算你不想買,也會考慮到他們說的話,然後決定買下來。内心不夠堅定,經常會被别人的思想左右。
特别是遇到情感問題時,總是拿捏不定,問身邊的朋友,他們給你出主意,你總是會聽取一部分意見,因為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活着。親朋好友,就是你問題的回饋機。長輩總是有經驗些吧,朋友總是為我們好的吧,但是總會改變我們初衷,變成一些好像他們認為是對的觀念。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有道理的。我們往往就是太在乎别人的想法,而變得不快樂,模糊内心的原始想法和忘卻自我。當然這樣講,可能就是一些枯燥的大道理,懂,也不是太懂。因為實際操作變得很難。
與朋友相處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依附别人無理取鬧的想法,不迎合别人為改變自己的心意,做讓自己快樂的事。
人際關系的處理方式,其實就是保持本真和自我。不要跟誰學誰,變得自己都不認識的樣子。
總結:《穩: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書裡的分4個部分闡述穩在生活中的意義,它源自内在的安全感,是情緒的耐受度的考驗。穩,是一種可以習得的心境澄明、寵辱不驚的境界,更是一種能讓自己持續向前的心理力量。
在生活裡,我們會遇到很多的人和事,經由以往的經曆,我們會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和反應,這本書告訴我們的是: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需要在遇到問題時能妥善安排我們的情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