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肉為什麼感覺幾乎沒人吃?總不可能比較難吃吧!
說到馬肉,除了中亞地區以外,馬肉在世界各地都不是主流食物,日本、歐洲、南美以及亞洲等國還是會将馬肉食用的,野馬更是人類初期的蛋白質來源之一,為何現在的人們不食用馬肉了呢?
歸根結底,馬的成功馴養也是直接影響了人類的曆史進程,古代行軍打仗都需要用到戰馬,而建設城鎮、耕種土地和運輸工具依然需要馬的幫助,相當于人類的主要運輸方式,你見過古代軍隊打仗會将自己的交通工具吃掉?
現代飼養的馬是由歐洲野馬馴養而來,不過現代的野馬出現了滅絕,人類起初的目的就是為了馬肉和馬奶,但發現馬的多種用處之後,家裡有馬類似于現代的家裡有車,遊牧民族更是發明了騎乘,古希臘和古羅馬也早有騎兵,而我國的騎兵是在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誕生的。更早的時候,馬都是用來拉戰車的。
随着馬對人類的幫助,更是誕生了一種馬文化,中國出名的便有神話故事“馬王爺”和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的馬對應午時。伊斯蘭教更是禁止食用馬肉。公元732年的教宗聖列哥裡三世也禁止基督教食用馬肉,不過對其教徒作用不大。
二戰期間,美國更是允許肉店供應馬肉來應對牛肉的不足,不過二戰結束之後,遭到了美國牧場主的壓力,才禁止供應馬肉。随着一些交通工具的問世,馬也慢慢歸于幕後,不過還保留了賽馬,遊牧民族還經常騎馬放牧,對于馬肉來說,遊牧民族更喜歡馬乳以及馬奶酒。
馬肉并非難吃才被人類抗拒的,相反馬的肉質鮮嫩、脂肪較少,含有獨特的鮮香,其營養價值也是很豐富,還具有恢複肝髒機能并有防止貧血、增強免疫力等功能,可惜馬的數目并不多,每匹馬的價格都很昂貴,特别是對于一些稀有品種的馬匹來說,人們想吃也不會花費那麼大的價錢,市場普及率更是沒有豬牛羊等家禽高。
在我國西北地區,哈薩克人和柯爾克孜族、塔塔爾族也愛吃馬肉。别看馬肉普及率不高,但這可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美食之一,該民族也會将馬肉切條曬幹,做成一種馬肉幹,以此準備過冬儲存。鹵馬肉也是南方特别是廣西一帶流行的食品,當地更是有着馬肉米粉等美食。
不過馬肉在某些文化依然是一種忌諱,再加上馬肉對人類有着幫助,經過曆史的變遷以及宗教的影響下,大部分人食用馬肉的習慣漸漸淡出,反而将馬歸納為寵物一類,在随着現代的快速發展,牛羊豬雞等家禽可以更加高效繁衍,人們也不必再面臨着食物短缺,自然食用馬肉的習慣就更加少了。
古代文獻中還記載了食用馬肉中毒,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食馬肉中毒者,飲蘆菔汁,食杏仁可解。”其實馬肉的肉質纖維性對于其它動物的肉質纖維要粗大一些,而且馬肉在煮或者炒的時候有泡沫産生,其味道有一種臭味,會讓人産生抗拒,隻要将馬肉煮熟之後食用,是沒有什麼危害的。
而且馬肉也不能與大米、生姜、豬肉同食,這顯然不符合現代人的飲食需求,但在少數民族地區,你就會見到經常食用馬肉的人類,而且脂肪少于牛、羊,蛋白質卻又比兩者豐富,前往新疆旅遊的朋友,不妨可以嘗試一下當地特産熏馬肉。
延伸閱讀:馬鞍是由遊牧民族發明,而馬镫的發明有多種說法,大家不妨來了解一下,其中有斯基泰人發明說、印度人發明說、中國發明說等,中國流傳的馬镫是在漢朝發明,開始隻是單獨一個,後來為了方便上馬,馬的兩邊各安裝一個,更是被波斯人稱之為“中國鞋”,之後有流傳到歐洲等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