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0個節氣,夏至的判定是太陽黃經90°,在夏至這一天,是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
按照陽曆的時間來說,夏至時間是6月21-22日交節,這個時間是固定的。而陰曆的時間,則大有不同,夏至到來的時間,可以是陰曆五月的上旬,也可以在中旬,也可以在下旬。
比如2022、2021和2020年夏至的時間都是陽曆6月21日,但陰曆時間相差較大,2022年夏至陰曆時間是五月二十三,2021年夏至節氣陰曆時間是五月十二,2020年夏至時間是五月初一。剛好一個是上旬,一個是中旬,一個是下旬。
其實,不僅是夏至節氣,二十四節氣中每個節氣陰曆的時間都不固定,原因主要是受古代曆法的影響,二十四節氣以前是以北鬥的鬥柄指向确定,如今的“二十四節氣”依據的是“大陽黃經度數”劃分。
民間關于夏至節氣流傳着不少諺語,其中,有部分諺語就是通過夏至的時間,來預測後續的天氣變化,以此來判斷糧食的生長情況。比如“夏至五月端,農夫愁種田”、 “夏至五月中,多雨又多風”、 “夏至在月底,囤裡都是米”等等。
上面已經提到,今年夏至時間是陰曆的五月二十三,符合“夏至在月底,囤裡都是米”的說法。按照民間的說法,如果夏至的時間在陰曆五月的下旬,那麼當年雨水較多,屬于風調雨順的年份。
“囤裡都是米”說明莊稼産量高,以前種地的時候,基本上沒有灌溉條件,農民都是“靠天吃飯”,如果當年風調雨順,莊稼産量就豐收,如果雨水較少,比較幹旱的年份,莊稼的産量就沒保障。
從上半年小麥的産量來說,今年夏糧已經屬于高産,以筆者所在的豫東地區來說,小麥畝産千斤以上很普遍,畝産1200-1500斤的也比比皆是,比往年産量都高。如果是去年,小麥畝産能達到千斤,已經算很高的産量。
豫東地區今年的夏播作物已經播種完畢,不過,從近幾天的天氣來看,會持續一段時間40度左右的高溫,田間相對比較幹旱,希望能像“夏至在月底,囤裡都是米”的說法,後續盡快出現降雨,促進莊稼生長,提高最終的産量。
再簡單說說夏至在五月上旬和中旬的情況。2021年夏至時間在五月中旬,按照“夏至五月中,多雨又多風”的說法,去年期間,确實不少地區降雨較多。以黃淮海地區來說,去年10月份左右降雨較多,不僅延緩了玉米的收獲時間,還導緻小麥播種推遲,往年10月中旬就播種的小麥,部分地區推遲到了11月份。
2020年夏至時間在五月初,按照“夏至五月端,農夫愁種田”的說法,當年比較幹旱,降雨較少,由于田間幹旱,導緻農夫無法種田,說明幹旱比較嚴重。還是以筆者所在的豫東地區來說,7-8月份的時候,确實出現過一段時間的幹旱天氣,因為在三伏天的時候去給玉米澆水,記憶猶新。
看到這,大家是不是覺得夏至節氣的諺語比較準确,如果夏至時間在陰曆五月下旬,就會風調雨順,在上旬就會幹旱,在中旬雨水就較多。如果這樣理解,可能就錯了,或者說不一定準确。
民間所流傳的諺語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區域性,隻适合于某些地區,而不适合全國。就以當前來說,河南地區正在經曆高溫天氣,但是,南方的一些地區,正在經曆着暴雨帶來的澇害。同理,去年和前年也一樣,我們這裡是晴天,其他地區或是雨天,而我們這裡雨水較多,其他地區或許正在經曆幹旱。
當然,對于今年(2022年)夏至的時間,筆者個人還是希望“夏至在月底,囤裡都是米”的說法能夠應驗,希望各地都風調雨順,莊稼都大豐收。
對此,你怎麼看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