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雙壹原創 · 作者|姚宇
春節假期前兩天快遞件量超1.3億件,同比增速兩倍多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除夕和初一兩日,全國快遞處理超1.3億件,同比去年同期增長223%。
此前,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邊作棟表示:根據曆史經驗,春節初一到初七平均每年的快遞業務量不到日常水平的10%,今年的情況預計會有所變化,預計今年初一到初七,平均每日的快遞業務量會翻一番,也就是達到日常水平的20%左右,達到平均每天7000萬件上下。正如其所料,春節假期前兩天,快遞日均單量達到了6500萬件。
這個成績的取得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疫情防控和就地過年的政策下,今年春節假期線上購物比例大幅度增加,從而直接導緻快遞單量增加;二是各大快遞公司均加入“春節不打烊”,讓節日期間的快遞收發有了保障,從而激發了人們春節假期的線上購物欲望和電商企業的發貨意願。
經濟效益:網點和快遞員收益大概率少于平時
由于春節期間單量絕對值比平時大幅下降,再加上單量分布的不均衡,因此網點和快遞員在春節七天假期中的收益大概率趕不上平時的水平。2.1 春節期間快遞量不足平時單量的三成雖然春節期間快遞量同比去年增速2倍多,但從絕對數量上來說,春節期間快遞量還不足平時單量的三成。
根據國家郵政局郵政業安全監管信息系統監測數據,2021年快遞行業僅用了38天就達成了100億單量。據此計算,2021年開年以來的日均快遞單量約為2.63億件。春節期間日均單量約占2021年開年以來日均單量的24.7%。2020年全國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833.6億件,據此計算,2020年日均快遞量約為2.28億件。春節期間日均單量約占2020年日均單量的28.5%。不論是按哪個口徑統計,春節期間的快遞單量相比平時的單量來說,都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在這種情況下,網點如果留下過多的快遞員,平均每人分到的收派單量就會有下降;如果留下的快遞員過少,收派壓力就會加大,有可能造成積壓爆倉。
但另一方面,雖然快遞員是可以适當減少的,但是收派的範圍并沒有減少。更少的快遞員跑了更大的範圍,本身就是一種工作量的增加。如果收派價格的調整和總部補貼不能彌補這些,那麼快遞員的收益肯定是受損的。
2.2 春節期間快遞單量的分布不均衡雙壹認為,收派兩端的特殊情況加劇了春節假期各地單量的不平衡。
從收件端來說:一方面,雖然中國人都很重視春節,但地區差異還是存在的,在某些地區春節假期是堅決“不做工”的,所以有些地方的電商企業春節期間直接“歇業”;另一方面,春節假期食品、飲料、禮品等類型的商品更受歡迎,但其他類商品銷量不斷下滑,因此有些商家就沒有多少動力在春節期間營業。這兩方面的因素導緻收件端的單量不平衡難以準确把握。
從派件端來說:很多人選擇就地過年,而這些人正是網購的主力人群。往年這些人在假期回到故鄉後,會帶動當地的網購需求。但今年不同,網購需求很多都留在了工作的地方——一般都在大城市。快遞派件也集中在了大城市。很多人在外過節,也激發了家鄉特産郵寄的需求,這也造成大城市的派件量更集中。
雙壹注意到,有些地方的網點和快遞員在抱怨春節期間件量太少甚至沒有,造成空有“春節不打烊”之名,卻無“不打烊”之實,更重要的白白耗費了時間和費用;但有些地方卻一度出現積壓爆倉的情況。人手不足、快遞員加班熬夜、罰款增多等等問題接踵而至。
社會效益:服務民生、配合疫情防控、承擔社會責任
快遞業作為一項基本民生工程,不能隻算經濟賬,還要看社會效益。春節期間快遞不打烊,至少帶來了三重社會效益。
首先,快遞具有暢通經濟循環、服務民生的重要作用,春節期間尤其如此。快遞不打烊,服務了春節期間人們的網上購物需求。
其次,今年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快遞不打烊能夠降低人們外出購物的需求,減少人員聚集,從而幫助到各地春節期間疫情防控。
最後,今年春節有一億多人就地過年,快遞不打烊确保了一億多人能夠順利收到年貨,愉快地度過春節。
快遞業服務民生、配合疫情防控、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值得所有人點個贊!
“家書抵萬金,快遞暖人心。”快遞承載了春節期間千家萬戶的期盼。雙壹也希望,春節期間,在感受快遞暖人心的同時,社會各界也要負起責任,暖一暖快遞小哥的心。希望網點盡力做好後勤保障,讓快遞員體會到家的溫暖;希望總部層面加強關懷、适當讓利,讓網點和快遞員都能收到“春節紅包”;希望各地居委會、物業能給予方便和照顧,讓春節期間的收派件更加流暢;希望所有人在收到快件時都能跟快遞員道一聲辛苦和新春快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