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工作人員,把我的妹妹平安地送回家!”日前,黃陂區李集街居民官先生給市救助管理站打來電話表示感謝,之前他的妹妹外出時走失流落街頭,被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李升施以援手,及時送回了家。
5月16日,在千裡之外的三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接到來自武漢的電話,一位山西籍走失者前不久在三亞被救助進站。武漢的電話提供了這位走失者在山西所住社區的聯系電話,找到線索的正是被不少國内尋人圈稱為“尋人神探”的李升。
李升将搜集到的尋人信息挂在辦公室牆上,拿着資料逐一比對。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靠着受助人員的隻言片語、口音甚至傷疤,聯動全國尋親志願者力量,37歲的李升憑借蛛絲馬迹,輾轉為全國近百位走失者找到回家的路。
層層查詢為走失者尋找尋親線索
5月13日一早,李升照例打開手機,開始從不同網站上搜羅尋人信息。今日頭條公益尋人官方賬号發布的一則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名山西籍中年男子在三亞被救助入站。
注意到關鍵信息後,他與同為尋親志願者的湖南愛心警官王曙聯系上,将信息發過去,請求能否通過人臉識别大數據系統比對幫忙尋親。很快傳來好消息,男子戶口屬于太原一家公司下屬服務站的集體戶口。
14日,李升撥打114查詢這家公司,才發現公司已經改名。他順藤摸瓜找到其上屬公司,幾經周折,又找到男子過去的同事,打聽出該男子曾居住過的社區。從社區詢問到男子的家庭信息後,李升當即撥通了三亞市救助管理站的電話。
李升在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了15年,不僅為送到站内的走失者尋親,他還主動加入30多個尋人群及志願者組織,為身在外地的走失者尋找尋親線索。
網上每出現一條新的尋人信息都讓李升十分揪心。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由民政部開發的全國救助尋親網、外地愛心警官甚至受助人員的親屬,都成了他找人的好幫手。
“心有正義之火,予人希望之光”,李升的微信名很長,他說,這是堅持了15年的信念。“能為走失者找到家,就是我的成就感”,因為突出的工作成績,這些年他獲得了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最美基層民政人”等榮譽稱号。
錄下聊天場景抓“關鍵詞”
救助管理站裡有“黃金周”的說法,走失的受助人員進站7天内是尋親成功率最高的時期,随着時間推移,希望就愈發渺茫。李升面對的,幾乎都是早已錯過“黃金周”的受助人員。但他認為,即便這樣,一樣可以收集線索幫助他們。
精神疾病、智力障礙、阿爾茨海默病……因為身體或心理原因,部分走失者無法說清地址、姓名,成為尋親的難點。
每當有走失者被送到救助站,李升都會确認對方能否正常交流。确認後,他開始圍着受助人員轉,仔細觀察對方的表情神态、動作習慣,記錄下偶爾吐露的隻言片語。
“一個詞語都能成為線索”,李升回憶,2018年10月,一位中年男性被送到救助站,隻要有時間,李升就來到他身邊聊天。他小心翼翼地把手機架在一旁錄像,回到家則反複看視頻。
李升在自己整理的“疑難雜症”登記本裡,仔細比對新搜集來的尋人信息。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南關村”,終于聽清楚對方快速吐露的一個地名。李升抓住這個關鍵詞,迅速在網上搜索,尋找和“南關村”相關地名,确定是在河南省原陽縣。與當地民政部門取得聯系後,李升最終幫助這位男子找到家人。
走失者親屬感動加入志願者隊伍
2018年3月23日,李升護送貴陽籍受助人員楊思明返鄉,這是楊思明時隔26年後首次吃上團圓飯。
李升回憶,那年3月7日,楊思明被武漢民警巡邏時發現,送到市救助管理站。入站後,他自稱“楊建平”(音),來自貴州,其他信息一概不知。根據戶籍信息網上篩查結果,貴州省并沒有符合條件的“楊建平”。
李升開始觀察“楊建平”,發現他喜歡吃蘋果後,特意買來一兜蘋果。面對李升,“楊建平”放下戒備,話漸漸多起來,但依然沒法說清家鄉的位置。
有一天,“楊建平”發出新中村(音)的地名,李升反複篩選貴州省無數個同音近音的村,搜索到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新中村,輾轉找到當地村書記後,對方反饋查無此人。
李升還是沒有放棄。一天夜晚巡查時,他又找到“楊建平”聊天,對方突然說出了“清鎮”這一地名。李升搜索發現貴州省有個清鎮市衛城鎮興中村,他又輾轉聯系到興中村,将“楊建平”的信息發去。
與此同時,李升找到曾幫助尋親成功的另一名貴州籍受助人員的家屬,托對方幫忙打聽,對方提供了一個貴州省的尋人群。抱着試試的想法,李升加入群并将“楊建平”的相關情況在群裡發布,當晚,李升接到了自稱是“楊建平”妹妹的電話。
經過核實,各方面均吻合,才得知“楊建平”原名楊思明,來自興中村,16歲離家外出後便杳無音訊。
護送楊思明一路回家,走出貴陽火車站時,在外等候的家人沖上來,緊緊抱在一起,泣不成聲。
楊思明的妹妹感動不已,找到李升,主動要求加入尋親群,成了一名尋親志願者。回到武漢,李升在尋人筆記裡寫下:“幫助一個人,就是幫助一個家庭。”
手機裡存尋人啟事建起人工數據庫
2007年,李升來到市救助管理站工作時,身為黨員的母親反複囑咐他:“那些走失的受助人員一樣是娘身上掉下的肉,工作中要将心比心,善待他們。”
一入站,李升被派到男服務區對受助人員進行生活照料,做些幫忙洗澡換衣、陪同就醫、夜間巡查的工作。
李升發現,服務區科長陳繼香有一本登記簿,記錄着站裡受助對象的信息,如果有一天尋親成功,會在上面蓋章“離站”。
李升每天都關注着網上發布的尋人信息,希望自己能出一點力。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陳繼香退休後,李升接下了這本登記簿。在外走路時,李升習慣四處看,尤其是電線杆上、公交站牌附近,如果發現有尋人啟事,他就拍照打印,細心剪下來貼在登記簿上。
登記簿裡,還有從剪報、網站、尋親群裡搜索到的尋人啟事,他的手機相冊裡還存了近百張尋人啟事。每當需要尋親時,他就開始翻看尋人啟事,“家裡人都笑我迷進去了”。
除了受助人員的姓名、年齡、籍貫等基礎信息,就連身上的傷疤、胎記,也被李升記錄拍攝下來。這本登記簿成了救助管理站的人工數據庫。
2017年3月,一名中年男子被救助進站,工作人員百般詢問毫無結果。李升翻閱“數據庫”時發現,一份2016年的尋人啟事照片與這名男子有些相似。他打去電話,這名男子正是尋人啟事上的人。從登記簿開始記錄的2013年起,已有近百人被送回了家。
靠信念堅持寫六本尋人筆記
2016年以來的尋人記錄,李升寫了六本筆記本。與受助人員的聊天内容、查詢進程、心得和總結,被一一寫進筆記。
“要耐心一點,打開别人心扉”“買些他們喜歡的零食,可能是個方法”“如果不愛說話,給他紙和筆說不定就成功了”……
李升尋人有一套工作方法,用他的話說是“要耐得煩”。
李升在看網上發布的尋人信息。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李升的本職工作是照料受助人員的生活起居,但一有時間,他會“泡”在受助人員居住區的活動室、操場、食堂,和大家逐漸熟絡。“他每天上班先去和受助人員挨個打招呼,沒事的時候,就看到他陪着他們”,男服務管理區科長韓山鷹告訴長江日報記者,李升通常是站裡最快掌握受助人員喜好、生活習慣的人。
同事餘明勇佩服李升面對工作的“執拗勁兒”,“他常說要當專家型救助工作者”。為了提高尋親的成功率,李升自學了心理學、醫學、社會學等專業知識,還考取了助理社會工作師證。為了鑽研各種方言俚語,李升常在網上找來視頻研究。
在辦公室和家裡,李升把這些年收到的錦旗、感謝信視若珍寶,“這是份良心活兒,靠信念堅持”。登記簿上,“離站”章蓋得越來越多,簡單的兩個字在李升心裡又重幾分,“一個人離開這裡,就意味着有一個家又團圓了”。
(長江日報記者劉晨玮)
【編輯:鄭曉曉】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