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國學##易經##曾仕強#
#中元節#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我們叫做中元節,其實“中元節”隻是一個統一的稱呼。實際上,它是一個“三俗合一”的節日:這一天在民間俗信中就叫做七月半或七月十五,又稱為祭祖節(通常還包括七月十四日);在道教,它是道教節日:中元節;在佛教,它又屬于佛教節日:盂蘭盆節。
從易經的角度來看,農曆七月份對應于《十二消息卦》裡的否卦。
十二消息卦
否,就是不通的意思,也就是天地陰陽之氣處于劇烈交鋒的狀态,特别是夏火和秋金的鬥争和轉化才剛剛開始,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來完成的,而農曆七月就是提供了這種轉化的時間和空間,那麼這個時候的天地氣場将會十分紊亂,對于生活其中的人類将會産生很大的影響,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古人認識到秋的關鍵在于“收”——也就是要收斂自己。進入立秋以後,就不能再像在夏天那樣風風火火、積極行動,而應該學會放慢腳步,收攏精氣神,不要再去亂跑亂動。因此,這個時候我們不應該向外求索,而應該向内尋求——以提升内在精神狀态為佳。于是古人想到了一個合适的辦法,它就是祭祀。
在民間,人們慶賀初秋豐收時,首先會祭拜天地,酬謝天地的饋贈,如果沒有天地的配合,我們的莊稼就會顆粒無收,正所謂天地父母也;其次會祭拜祖宗牌位,以表達對先人的感恩和懷念之情,自己有了收成或取得一些成績,絕對不能忘了祖宗先人,這叫不忘本,這也是孝道傳承,國學大師曾老說過,我們中國人是一個可以把祖宗牌位扛到肩上,然後滿世界跑的民族;再次,會敬畏鬼神,以表達對于鬼神的尊重。這一天,道教和佛教也會舉辦隆重法會,用來濟渡其他孤魂和鬼衆。
這些儀式的背後,無不彰顯敬祖盡孝,重視孝道的教育和傳承,同時也表達了中華民族“達則兼濟天下”、“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通過參加這些活動,我們的内心世界将會變得更加安然,更加穩定,同時這一天,很多老人會告訴你,要及早回家,不要亂跑,以免沖撞了鬼神,惹來不必要的麻煩。因為這一天,陰曹地府會統一放假,會有很多陰魂回歸陽間,走親訪友或實現未了之願望……
像這些帶有“迷信”色彩的傳說和勸告,其背後的用意就是告訴你到了這一天後,你就應該收斂收斂自己,不要再去外面亂跑亂動了,因為這個時候,整個天地的氣場很混亂,你還在外面亂跑亂動,那是非常不利的。可是你如果這樣直白地告訴大家這個原因,那麼大家不一定會相信,就算相信了,也不一定記得住,就算記住了,也不一定會當一回事,會遵照執行。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借助祭祀,讓大家重視起來,然後集中參與;通過鬼神“放假”,讓大家樹起敬畏之心,從而不敢再去亂跑亂動。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一個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教化。
通過這樣一段時間的收斂和調整,大家從心裡到身體,将會越來越适應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積極儲存能量,實現能量的轉換,以便迎接一個秋高氣爽的秋天來臨!
中國傳統文化的背後核心就是天人合一,即天、地、人三者的高度統一。所謂的節氣就是特殊的時間和空間相互交錯在一起所形成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我們就可以學習古人、像古人那樣認識自然規律、認識自己,從而利用自然規律來為人類大衆服務,真正做到與時偕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